APP下载

略谈中学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

2019-06-18李宝虹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

李宝虹

摘    要: 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赫赫有名的诗人,苏轼在我国的诗歌领域影响力非常大,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特别是其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更是古人中的佼佼者,加强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整体感知很有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行业,苏轼的一些积极精神发挥的作用更显著。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关于苏轼的文章篇幅较多,大部分都是苏轼的诗歌,但是在感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作者结合我国中学语文课本的实际,对苏轼的作品提出看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苏轼作品    整体感知

随着我国新课改制度的不断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成为教育行业的理想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积极作用,但是结合我国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教学工作脱离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诗歌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为了我国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强化诗歌部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诗歌教学中的重点,深化对苏轼这位诗人的了解很重要。

一、强化对苏轼作品整体感知的必要性

诗歌是我国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的重点,因为诗歌具有比较强的陶冶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除此之外,语文诗歌还能够传达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是结合我国诗人的具体创作和诗人生平看,诗人的具体创作存在缺陷,在对诗人进行整体感知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把握。苏轼,字东坡,是我国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的诗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言人,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此之外,苏轼的画工也很突出,特别是苏轼的墨竹,更是被称为一绝。通过对苏轼诗歌的认识和分析,不仅能对苏轼个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对那个时代有大致的了解,可以说一举两得。

二、强化对中学课本中苏轼作品整体感知的策略

在对历史人物的作品进行整体感知时,有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对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也是如此。因为作品的创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其关键点的把握,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作品整体的感知,主要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时代背景

每个诗人身处的环境都不同,这是导致诗人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难以对诗人所处的环境有大致的了解,就难以结合时代背景对人物进行分析,导致感知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加强对苏轼时代背景的认识很有必要。但是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对于苏轼所处时代背景的研究较少,这就给此人物的整体感知造成阻碍。在对苏轼这个人物进行整体感知时,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对于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实现的。对于苏轼这个历史人物来说也是如此,苏轼通过科举考试出任大理评事,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苏轼的父亲去世,为了秉持孝道,苏轼在老家守孝三年,这三年对于苏轼来说是重要的三年,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中,发生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但是结合苏轼的个人因素来说,对于王安石变法相关工作持否定态度,由于意见不合,苏轼主动要求去往其他地方任职,譬如杭州、湖州和密州等,总共经历八年的时间,在宋神宗元丰二年,政治局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变法和反变法运动此起彼伏,苏轼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于所处环境不断变化,苏轼个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时苏轼被贬,可以说是苏轼人生中非常大的一个转折。但是这是苏轼诗歌创作中的高潮,在这期间苏轼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把握时代的变化,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譬如在中学课本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有余,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在这时发生,苏轼不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八月被逮捕入獄,在长时间的审问下险些丧命,被贬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位。在仕途低落期,苏轼并没有堕落,而是积极进取,写下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虽然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抱负,但是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被贬至黄州,但仍有远大的抱负,一方面是饱含怀才不遇之情,另一方面是告诫后人,即使年老多病,也要重拾信心,奋发作为,另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也是这个意思,能让读者切实感受到苏轼的豪情壮志。

(二)掌握亲身经历

除了时代背景之外,苏轼的亲身经历是实现对苏轼作品整体感知的重要基础,苏轼通过科举制度为官,但是仕途并不顺利,苏轼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出生于书香之家,因为苏轼的家是音乐之家,几代人都比较注重音乐,所以说有着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为苏东坡后来考中进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其弟弟苏辙和父亲苏洵在文化领域也有着相当深入的造诣,史上并称“三苏”,苏轼早年在多个地方任职,在这些不同地方的任职也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后期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可以说是命运多舛,被贬黄州期间,苏轼自己开荒种田,自称为“东坡居士”。除此之外,苏轼所处的时代变化也较大,那时正值北宋时期,政权变更比较频繁,后期甚至可以说是山河飘摇,苏轼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忠诚爱国,所以在不同的时期,苏轼会制作不同类型的诗歌,这时就要充分结合苏轼的亲身经历,譬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水调歌头》,这首歌饱含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作者在密州所作,这时苏轼因为与变法者的意见不同,而统治者对其意见不予理睬,苏轼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创作了这首诗。苏轼要调任到离苏澈较近的地方为官,这样就能实现兄弟间的聚会,但是在熙宁七年,苏轼还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佳节,苏轼已经和苏澈有七年的时间没有相聚,作者触景生情,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这首歌一方面表达了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想念之情,另一方面含有一定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有这种感情。由此可见,在推进对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时一定要结合苏轼的亲身经历,因为这是实现对其作品整体感知的重要条件。

(三)重视写作技巧

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诗人一般会采用一定的写作技巧,这些写作技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为整个作品增色,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在对苏轼作品的整体感知过程中,要重视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多种写作技巧,这些写作技巧一方面能为学生后期的写作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整体把握。作为古代的著名诗人,苏轼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会利用很多写作技巧,在不同的诗歌内容中有不同的写作技巧,是实现整体感知的基础。譬如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这首诗创作于熙宁八年,那时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可以说这一首诗开拓了宋人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意境,诗歌中饱含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除此之外,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也利用了很多写作技巧,譬如“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使用了对仗;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诗中就利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苏轼在“鬓微霜,又何妨”一句中又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由此可见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利用比较多,通过加强对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把握,读者能够更加贴近苏轼的内心世界,实现对其作品整体感知的目标。

三、结语

要实现对苏轼作品的整体把握难度比较大,但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从中汲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加强作品的整体感知工作显得很有必要,然而作品的整体感知过程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为了实现理想的整体感知目标,需要实现对其感知重点的把握,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人物经历,都是感知工作中的重点,历史人物身上的积极精神能对我们自身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红. 浅谈中学语文课本中苏轼作品的内容和风格[J]. 基础教育研究, 2005(1):28-29.

[2]张峰. 感·觉·悟——中学语文苏轼作品阅读教学拾零[J]. 科技资讯, 2012(16):193.

[3]蔡晓梅. 运用古诗词解析方法指导学生文本赏析的有效尝试[J]. 江苏教育研究, 2015(Z2):92-94.

[4]刘媛媛, 董菊初. 坚持语文學与文学的视界融合——《水调歌头》教学实录与评点[J]. 语文建设, 2005(7):27-29.

[5]薛林. 沉醉鉴赏    倾情感悟——《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J].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5(5):33-35.

[6]张蕊, 刘丽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5(3):10-12.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