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英国最无能的政客?
2019-06-18郑立颖
郑立颖
当地时间5月24日上午10点,伦敦,一袭红色西服套装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面色凝重,向全国发表了辞职讲话。“不久后,我将辞去让我感到毕生荣耀的工作。我是英国第二位女首相,但肯定不是最后一位,我辞职不是出于憎恨,有机会为我所爱的国家服务,让我深怀感激”,说到这,她的声音已经明显哽咽。
发表讲话后,特蕾莎·梅转身回到唐宁街10号的会议室,这间会议室早已挤满了三十多人,大多数从她3年前出任首相就一直跟随着她。
推开门的一瞬,掌声和欢呼声响起——不到半小时前,这些官员都和英国大多数普通民众一样,围着电视观看特蕾莎·梅的讲话,甚至有些人在过程中和她一样,泪流满面。
尽管特蕾莎·梅依旧情绪激动,但她不忘向那些并肩战斗过的伙伴一一致谢。
“她跟我们说非常抱歉,她感谢我们所有人的工作,她依旧十分沉着,我知道这一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艰难。”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另一位工作人员说:“一个重担从梅的肩头移开,她终于能喘一口气了。不到三年的首相生涯,充满了斗争和危机。”
在辞职讲话中,特蕾莎·梅表示,“自己尽力了”,但她知道,这依旧远远不够。
留欧派的脱欧任务
特蕾莎·梅是一名“留欧派”。
2016年,特蕾莎·梅还是戴维·卡梅伦内阁的内政大臣,她在这个内阁“最难干的位置”上已经卓有成效地工作了6年,也是1892年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内政大臣。
当年5月,她公开宣布,自己坚定地站在首相卡梅伦一边,支持英国留在欧盟。但仅在一个月之后,英国脱欧公投的最终结果是:51.9%的投票者支持脱欧。
投票前必胜信心满满的卡梅伦“玩”脱了,随即提出辞职,而在大批留欧派内阁大臣纷纷随他去职的时候,特蕾莎·梅留了下来,并扛起了带领英国脱欧的大旗。
而她过去的工作成绩也让人们相信:她足够强硬,有能力对抗欧盟,是继承卡梅伦职位的最佳人选。
1986年步入政界后,特蕾莎·梅一直担任高职,陆续出任英国教育大臣、运输大臣、文化大臣等。
“沉着、强硬、难以对付”,是同事们给特蕾莎的标签。她的同事回忆称,“梅关于财政支出的谈判经常持续到最后一刻,一旦她因为不被尊重而被激怒,她一定会心生怨恨,伺机报复。”
内政大臣任上,她指责警察联合会,大幅削减警员人数和预算;严控外来移民,限制外国留学生留英工作,被称为“移民杀手”。
后来的采访中,特蕾莎·梅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些评价。但她却说,下一个发现她身上这些特质的人,会是即将与她展开脱欧谈判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席容克。
“在保守党内,特蕾莎·梅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英国自由民主党成员曾这样形容。
“脱欧就是脱欧,而我们必将获得成功。”首相就职演说时,特蕾莎·梅强调,“因为我们是大不列颠,我们将奋起迎接挑战。在我们离开欧盟时,我们将为我们自己在世界上发挥大胆的、全新的、积极的作用。”
就这样,特蕾莎·梅成为了第二位英国女首相,也成为了英国各大媒体的头条,在那时,“铁娘子第二”是人民对她的称呼。
“玛格丽特·撒切尔只有一位,我是特蕾莎·梅,我会按自己的方式做事”,那时的特蕾莎·梅意气风发,“明年(2017年)3月的‘英国脱欧日将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因为那一天,英国将离开欧盟。”
当地时间2月7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特蕾莎·梅与欧盟领导人展开脱欧谈判,双方面无表情,互动冷淡
特蕾莎的“滑铁卢”
特蕾莎·梅在唐宁街10号为自己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第一,弥合国内分歧。她在讲话中表示,將做更多工作来帮助“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她向那些家庭承诺,她上任后首先想到的“不是精英阶级,而是每一位普通人”;第二,实现2016年英国公投得出的脱欧决定。
当地时间3月29日,因脱欧协议再被否决,上万名英国脱欧派民众在伦敦议会广场表达不满
但现实给了她重重一击。
为了扩大保守党在议会中的议席优势,给脱欧协议过关铺路,特蕾莎·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提前举行大选。
对于民众来说,特蕾莎·梅此举无异是失信的象征,她亲手打破了自己之前的承诺:直至2020年任期结束前不会举行大选。CNN也曾评价,这场大选对于特蕾莎·梅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果然,这场大选和脱欧公投一样,结果与推动者的预期截然相反。
特蕾莎·梅的保守党非但没有扩大议席,反而失掉13个席位。特蕾莎·梅不得不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合作,才保住了执政地位,这给未来脱欧谈判埋下了隐患。
大选的失意还没消散,2017年6月14日,二十余层高的伦敦格伦费尔塔公寓楼突发大火,造成七十余人遇难,当时,特蕾莎·梅到访了火灾现场,却没有探望任何一位幸存者。在外界看来,她的形象开始显得不近人情。
“你真可耻”“懦夫”“你不受欢迎”……火灾第3天,特蕾莎·梅原本计划在火灾大楼附近的教堂与当地居民见面。但在一群抗议者的口号中,她匆匆离去。这场英国自二战后损失最惨重的大火,仅是特蕾莎·梅政府安保能力倍受诟病的一个缩影。
特蕾莎·梅上台后,英国遭受了数次恐怖袭击。尤其是2017年,堪称英国“最受伤”的一年。
2017年3月22日,一名男子驾车在威斯敏斯特桥上撞击行人,随后冲向议会大厦,持刀袭击警察,导致包括袭击者本人在内的6人死亡,50人受伤。5月,曼彻斯特竞技场遭自杀式爆炸袭击,致22人死亡,59人受伤。
同年6月,3名恐怖分子驾驶一辆小货车在伦敦桥上撞击行人后持刀行凶,致7人死亡,48人受伤。当月19日,在伦敦芬斯伯里公园区,正在祈祷的穆斯林遭一名男子驾车撞击,导致1死9伤。
有媒体曝出,英国情报部门事发前就已认定有多名恐袭者,却未能阻止恐袭发生;特蕾莎·梅担任内政大臣期间,曾大幅削减至少2万名警力,这些都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失望。
而与初上任时的强硬表态不同,在脱欧谈判问题上,英国民众看到的是特蕾莎·梅在欧盟领导面前的懦弱妥协。
2017年10月的一场欧盟峰会上,由于欧盟就英国提交的脱欧文件并不满意,特蕾莎试图在脱欧“分手费”问题上做出妥协,但并未打动欧盟领导人。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除非出現“奇迹”,否则谈判不太可能准时举行。会后欧盟领导人其乐融融地拍摄“全家福”,特蕾莎·梅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与前排中央的主席容克相隔两排。
特蕾莎·梅的一再妥协,也给了反对党工党攻击的借口:“只顾保守党利益,全然不顾国家利益”。
内忧外困,众叛亲离
保守党内,对特蕾莎·梅亦是极度不满。
根据英国媒体BBC统计,特蕾莎·梅在任的35个月内,共有36位部长级官员请辞,其中21位是由于在脱欧事务上的分歧。
2018年年末,保守党对特蕾莎·梅发起一场不信任投票。本该在当天前往柏林商讨脱欧事务的特蕾莎·梅出现在投票现场,神情疲惫。
虽然在这场投票中,特蕾莎·梅以200票对117票胜出并继续留任。但这时,她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掌控。
针对脱欧协议,今年1月15日开始,特蕾莎·梅发起了四次投票,无一例外,全被否决。甚至在首次投票中,议员们202票赞成、432票反对的结果,创下了英国下议院投票史上最悬殊的记录差——230票。
5月21日的最后一次投票时,特蕾莎·梅在下院慷慨陈词,试图向议员们说明脱欧协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工党的议员没人站出来支持,甚至保守党议员们也几乎没人站出来支持。“从未在下议院经历过如此死气沉沉的气氛,当她说话时,整个房间出奇的安静,就像是一场最后的仪式。”一位与会议员说。
第二天,“脱欧派战将”、53岁的下议院领袖、保守党前内阁成员利德索姆宣布辞职,这位坚定盟友的离去,成为了压倒特蕾莎·梅的最后一根稻草。
5月23日,英国媒体《每日邮报》头版大标题为:穷途末路,配图是特蕾莎·梅坐在汽车后座,满眼泪水。
两天后,特蕾莎·梅宣布6月7日辞职。
最新民调显示,57%的英国人不认可特蕾莎·梅的工作——这是她三年首相生涯的最低点。
不过,这个3年来为脱欧东奔西跑的女首相已经不是英国人关心的重点,他们还有更在意的事情,比如,下一任首相的博彩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