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童年,开始黑化
2019-06-18张恒
张恒
如果要用三个字来形容当下新媒体、社交媒体风气,最贴切的应该是:“凑热闹”。6月1日那天,公号里、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是“儿童节”信息。自然,發信息者,几乎没有一个是儿童。若是老师、家长祝福孩子们,倒也能理解。可无数成年人,假装是孩子过这个节日,就令人发指了。我一个采访对象,平时玩儿赛车、逛夜店、搭讪撩妹,这一天,在朋友圈里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一位女同事,约了女朋友,跑到北京三里屯,喝酒欢度儿童节;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比较实在,不好意思一把年纪还说自己是个宝宝,于是在朋友圈公开宣布:“我的智商,还是可以做儿童的”;有位研究宋史的学者,从历史深处为儿童节寻找宗教仪式——拜欧阳修。因为欧阳修是一代文宗,号“六一居士”,是主管六一节的神。好多人说,自己过六一,是因为童心未泯。说这话的人,翻翻自己平时的朋友圈,不觉得惭愧么?承认吧,你们就是蹭热点、凑热闹、打发人生的无聊。
5月底,在英国布里斯托举行的2019 年板球世界杯热身赛上,阿富汗国家板球队击败了世界劲旅巴基斯坦队。目前,阿富汗板球世界排名第八。板球已成为阿富汗最热门的体育活动之一,图为阿富汗的孩子们在玩板球。
我们家唯一有资格过儿童节的叮当,前段时间一直在准备幼儿园活动。这是他幼儿园时代的最后一个六一了,从老师到孩子们都非常重视。一个月前,他就开始央求我,表演时,我能否去看。每次,我都断然拒绝。毕竟,节日是他们的,成年人的世界这天没有假期。他让我请假,再次遭拒。几次三番后,临近六一,他终于不再谈这个问题。长大,就是明白一个道理,工作永远是比儿子重要。在未来,他会了解并接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世界生存法则,逐渐告别单纯的年纪。
不得不承认,儿童成长的另一面,其实是我们常说的黑化。每一个孩子,都由单纯变得复杂,变成截然不同,甚至是彼此仇视的人。比如有位微博名为“将记忆深埋”的程序员,伴随着成长,黑化为一个极端保守的钢铁直男。前段时间,他在微博公布,自己和几个朋友写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采集了大量色情网站视频,同时对比抖音、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网站信息,成功识别十多万名曾经拍摄色情视频的女性信息。这个消息迅速引起巨大争议。当然,很多人是支持的,毕竟,从古至今,污名化女性就是一种普遍风气,这次,披上了科技外衣,效率更高了,可以批量对女性公开处刑。那些支持者和程序开发者,大概从未想到,强制给一位女性标记上与色情相关的标签,是多么巨大的伤害。有网友说,出于公平考虑,应该也做一个渣男数据库供查询。这显然没考虑到,社会对“渣男”的道德压力,显然并没有那么大。
自从弗洛伊德将“童年创伤”理论发扬光大后,“三岁看老”就成为一种公众普遍接受的观念了。最近几年,原生家庭问题尤其流行。掌握了些许理论知识的年轻人,终于可以如弗洛伊德一般做自我分析了,结果就是,都是原生家庭的错。最近《临床心理科学》刊登的一篇论文,却给出了另外的解释。以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专家为首的心理学研究小组研究发现,因为人的记忆会随时间流逝而模糊,因此评价与父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当下的状态。当下和父母关系亲密的年轻人,回忆起童年亲子关系时,更温情,更正面;反之,当下与父母关系疏远或相处很差的人,会有更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抱怨和不满。这样看来,所谓原生家庭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人们浇当下之块垒的理论工具罢了。
一个人的成长和塑造,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无数因素会发生作用,父母希望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与其他人交往时你或许觉得善良容易受辱,看一部小说时你又被一个善良角色感动,决心还是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些经历相互交织、对抗、撕扯,最终塑造出一个复杂的人。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童年时的纯真总是会逐渐消逝,单纯的人生逐渐成为过往。刚刚结束的《权力的游戏》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第四季最后一集,小恶魔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二丫也抛下重伤的“猎狗”,任其在痛苦中一点点死去。两个人皆以他人的死亡与自己告别,坐上大船,驶往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