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物丧志想到玩机丧智
2019-06-18朱仲南
朱仲南
古人说的“玩物丧志”,大意是指有的人沉迷于某一喜爱的事物中,把玩不休,高于一切。慢慢地他的意志被玩掉了、消磨尽了。有没有这种人存在呢?一定有,不然怎么会产生这句话呢,这一定是有所指的。古人造句行文是比较严谨的,做事也比较端正,不会做38元钱卖一只虾这么“神勇”的事。结果,这事把饭碗砸了,38元砸了自己的饭碗,赔了夫人又折兵,本来是“立志”赚巨资攒大钱,现在是鸡飞蛋打虾儿跳,一折腾什么都没有了。古人也不会在恋爱活动中有一女的见到男方,有了好感,然后用手指一指、一戳,说:“这菜是我的,我喜欢这菜!”本来这举动显示了志向、情趣,非他莫属。但男方却觉得自己受到污辱,感到我好端端一个人,怎么把我当成“红烧蹄子”“白切鸡”“生猛海鲜”这么一些菜呢?结果坚决不答应,搞得那女方头一扭,气了,那头上插着的豆芽菜不断地晃动,像头上有小矮人跳起了“广场舞”。
当今的人玩什么最多呢?当然是手机了。绝不是什么斗蟋蟀,玩藏宝,提着鸟笼玩鸟儿。现今的人玩手机,全家都在玩,家族搞什么活动,全家族都在玩。早上、傍晚,公共汽车候车站,全部人都在玩,一上了车,有座位的,10个人当中8个人在玩。在饭店,点菜时都在玩,一边吃一边玩,吃罢饭菜还在玩。你说“玩物丧志”吧,不像,上千万的人玩手机,本来不少人原来就没什么志向的,丧的是哪门子“志”?这话儿高了点,修正一下,应该是“玩机丧智”比较贴近真实。
一天玩手机三四个小时,这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呀,怎么会丧智呢?大伙里有人不服气了。是的,如果是学“鉴宝知识”,一天三四个小时,你什么样儿的字画、陶瓷、兵器、大鼎、桌椅、古钱、玉石、官窑、民窑都懂看,套外汇的国营造的仿品俺也会看,民间高人的仿品咱也会看,怎么说玩机丧智?应该是玩机长智呀!
玩机本来是可以长智的,但玩久了却发现长不了智,倒是智力后退了。现在玩手机,那些标题党搞的标题像街上的小贩到了网络站当小编,这个说这文是“深度好文”,那个说“我流泪看了五次”,你转去一看,那文风连小学生班里墻报的水平都没有,何来“深度”?那“流泪看了五次的文章”,你必须下很大决心才能看一遍,看完了却又不知道在说啥。好文章,一遍足够,泪洒衣襟,如电闪雷鸣,或如流溪漫过心头,一般不用看五遍的,除非那是考试的范围。好文阅一遍足矣,早已是记在心头,暖在心头,挥之不去。
玩机丧智,还有另一种负面影响,不管什么样的主题,一看跟帖,全部是从讨论开始,以吵架结束的,几乎没有例外。时间久了,任何人从中都吸取不了蔚然成风的正气,没有一种向规律走去的理性。突然骂赵本山,突然骂梦鸽,突然骂姚晨,突然骂周立波,突然骂“河南人”,突然骂“公务猿”,突然骂政要,突然骂医生,文字丑恶下流,语言暴力倾向明显,人身攻击不设底线,阴险煽情,挖掘陷阱,等等。你长了什么“智”呢?有些网络几乎从来没有任何一次评论,评价人、评价事物是理性的,是求解决问题的,是一种良好愿望的。这种互骂,这叫嚣,能长什么智呢?
有些网络的小编编的题目很怪异,说“妻子的地位决定丈夫的地位”,那孔老夫子的妻子是干啥子的呢?她能决定孔夫子这“祖师爷”的地位?齐白石有几位妻子,又是哪一位决定了齐白石的地位呢?胡适先生的太太大字不识,她又怎么决定胡适先生的地位呢?又说什么“修行”,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意思,抄来摘去。还有,今天说这个菜要多吃,明天又说这菜不能多吃,搞得市场那些卖菜的菜贩子对那些“小编”恨之入骨,对他们搅乱人心、扰乱市场秩序的谣言痛恨万分。但有的编辑照样喝着咖啡,吃着薯条,咬着包子,吃着盒饭,继续编那些令不少人胆战心惊的小文,那些令人智力下降的小文,若无其事。
玩手机有玩手机的好处,它极大地方便了沟通,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生活,等等。但是,手机不是万能的,它给予人通常是一些零碎的知识,是一些抄袭、断章取义的知识,是一些似曾相识、添油加醋的东西。这些,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因为人人玩机,这种传播力深入到千家万户,会极大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正常选择,不仅影响智力,而且那些不科学的食谱等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必须慎之又慎。
实践出真知,毕业了,别整天蹲在网络里编稿子,出小文,那只能是书生的言辞,是缺地气的,是缺乏真知的。诚望玩机者系统地学点东西,扎实学点东西,拓宽视野,不要在散步、爬山、吃饭、聚会、听课时都拿着手机,像一个特工那样神神秘秘。你搞了一个月,玩了几年,你可以测试一下你自己的智力、智商,自己的思维能力,你一定会对自己的情商、智商心知肚明。你不信,你也可以测一下你那爱玩机的老爸、老妈,他们除了学会“耶”一声叫喊,和学会了跳“小苹果”外,还学到了什么?告诉你,小编的素质决定玩手机人的素质,这句话千真万确。
(黄敏行荐自《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