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最爱深红色
2019-06-18南翔
南翔
楔 子
漳州有三宝:八宝印泥、水仙花与片仔癀。
你吃过八宝饭,喝过八宝粥,可是你听过、见过、用过八宝印泥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是一个好数字,”八“字成串的车牌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够拍出高价。以八宝名之的除了饭与粥,还有植物,多年生草本八宝,根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之功,花可供观赏。佛门中也有八宝,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寺院、法物、法器、佛塔,以及藏、蒙民居、服装和绘画作品中,多以此八种图案为纹饰,借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
初始的八宝印泥来自八宝药膏,因该药膏中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和琥珀八种原料,故以八宝名之。这里面的麝香、珍珠是人所皆知的名贵药材,猴枣、梅片知之者不多。其实猴枣的名贵仅次于犀牛角,是原产于印度山羊肠胃里的结石。梅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树干提取结晶,既是名贵珍稀药材,也是高级香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使用于复方丹参滴丸、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至于玛瑙、琥珀等既是饰物又是矿物类药材,中医药典早已有之。金箔的定惊、安神与养颜之功,也是传之久远。
八宝印泥为何源自药膏?这里有一个资料:始创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八宝印泥,创始人魏长安原本经营的是一家药店——源丰药店。魏长安好发奇想,不仅售药,也搞研发,用八样药材制作的八宝药膏,可治刀伤、火伤、狂犬咬伤、皮肤溃疡,有退黄疸、拔毒、生肌的功效,却因价格昂贵,问津者寥寥无几。魏公平素雅好书画,某次印泥不凑手,偶用药膏钤印,但见光泽如新,鲜艳照眼。于是一边制作药膏,一边研制八宝印泥应市。
手中的一本由刘海粟当年题名的小册子《漳州八宝印泥》说:“(八宝印泥)克服了历代沿用以蜜敷朱盖章易脱落,不耐藏的缺陷。文人墨士惊为异宝,一时生意兴隆。”
何谓“以蜜敷朱”?网上查询若干条出处,皆来自我手中的小册子,并无阐发。不得已,我于漳州采访之后返回深圳,微信询问八宝印泥国家级传人杨锡伟,他留言告知:古时调制印泥,用的是蜂蜜,盖印之后色泽易褪。
当时的汀漳龙道尹(晚清时设汀漳龙道,下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与龙岩州,道尹是民国初年之官名,管理下辖各县行政事务,隶属省长)侯嗣达用过后,认为品质极优,便劝他专营八宝印色,并为其店取名“丽华斋”。嗣后侯道尹将八宝印色作为贡品送上京城,乾隆皇帝用后十分满意,将其颁赐近臣,又派员到漳州征调,专供朝廷使用。清末,龙溪知县曹木章曾颁布告示,禁止假冒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清廷亦颁《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注册“钜鹿牌”。魏氏丽华斋曾于1915年在广告中写道:“秘制八宝印色在前清康乾之时已驰名都中。凡至京师通人学士、大书画家,莫不器重之。”
国人心态,但凡贡品,无论吃、穿、药、用,都是好的。这种看法,与早些年我所经历的物质匮乏年代,百姓都稀罕“出口转内销”差堪近似。
2019年1月6日是一个周日,天气稍显阴湿,我与漳州友人一起来到了漳州老城区青年路242号,抬头便见“八宝印泥厂”几个朱红大字。进得一楼售卖印泥兼及文房四宝的店面,瓶装、罐装与盒装的各式印泥令人目不暇接。未及一一细看,一个面目白皙、身着一件黑色夹克的中年男子闻声下楼,他用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引我们上楼。
这就是我今天要采访的对象——八宝印泥的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锡伟。
一
1964年1月4日出生的杨锡伟,我们采访之时,刚过了55岁生日。
他就是在芗城老城区呱呱坠地的,是打锡巷土生土长的漳州人。漳州是第二批颁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类似打锡巷这样的古旧街巷自然是这座名城的组成部分。此巷曾以制锡器而闻名,许多人以此为生,因以前的酒壶大多为锡制。除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从事锡铂纸业,后来大家叫习惯了,所以就叫成“打锡巷”。特殊时期当中,打锡巷一度易名为“卫东路”,那是更为应景的一个时代徽记。
楊锡伟的父母都曾供职国企。1971年,他7岁发蒙读书。小学五年,初中两年,1978年毕业时还不到十五岁。杨锡伟共有7个哥哥姐姐,一拨儿都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他排行最末,有幸排除在“大潮”之外,却也因父母养育负担太重,早早出来工作了——未成年人,当然只能打零工。先后在罐头厂装箱,在糖厂搬运……适逢改革开放,可以不凭出身凭本事吃饭了,在之后风起云涌般的读书热中,也知道了文凭的重要,他后来的高中和大学文凭,都是边工作,边读书,边上课,一册一册,一年一年,慢慢叠加、累积,勤奋辛苦拿到的。
1985年,年方20出头的杨锡伟招工到了青年公司做印刷,主要的印品就是塑料袋。 这样的工作于他而言,毫无挑战性,所幸两年之后他调到了八宝印泥厂,从此开启了他长达30余年不离不弃的研发与调制印泥的人生之旅。
在做业务工作的同时,由领导牵头,印泥厂很快成立了一个印泥兴趣小组。志同道合者,兴趣存焉。6个年龄相当的人在一起砥砺切磋,没日没夜地在油啊泥啊以及各种配方里面琢磨、比较、试验。那一段时光特别令人怀念,而其中一位,都过世几年了。一生,有时候就是那么短暂。
除了笔墨纸砚,印泥也是我国特有的文房之宝,古往今来,无论是文件签署,文物典籍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要用到印泥。据史书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就已使用印泥,那时的印泥是用黏土制的,用时以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的封泥(亦称泥封,乃古代用印的遗迹)。到了成熟的纸张造出来之后,人们又改用水调制朱砂于印面,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泥了。
可以说,朱砂的有无是印泥质量高低的一个分水岭。辨识印泥是否由朱砂所制,可用一个简易的方法:钤印于纸张上,再将纸张背面置于电炉上方烘烤加热,观察印记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升高,印记颜色逐步变暗褐、趋黑。纸张离开热源后,颜色马上反弹,恢复原初本色。有以上现象的即是朱砂印泥,反之(加热后颜色不变化)则非朱砂印泥。我们现在见到一些古画,其画面上的诸多颜色经受不住岁月的磨蚀,业已消褪殆尽,可上面的印章仍然鲜红抢眼,此便是朱砂印泥稳定之功。朱砂为红色黄光六方晶体天然辰砂族矿石,是水银的硫化物,其分子结构较为对称、稳定,具有高度的着色力和遮盖力、良好的耐化学性及对光的稳定性、不溶于水等优点。可以说朱砂是“宝石级”的优质颜料,此乃古今人们选用它制作印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