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戏剧文化活化传承策略研究
——以“有戏安徽 创空间”主题文化街区为例

2019-06-18于晓淦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安徽戏剧空间

于晓淦,葛 俊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2.安徽演艺院线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是我国的文化大省,更是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重镇,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打好徽字牌,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戏剧艺术人才,安徽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有了一定起色和进步,但仍与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市场经济及快速城镇化给我国城镇建设和发展带来较为显著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毫不顾及城市与历史的联系,导致文化内涵的消失[2]。随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略的提出,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值得深思[3-4],在城乡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扩大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力,促进城市空间与文化相互融合,建立文化传承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值得探索。

1 特色与困境:安徽戏剧文化发展现状

1.1 安徽戏剧文化特色

安徽因社会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水平、地理风貌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三种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种文化为安徽地区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其中包含戏剧文化。

安徽戏剧文化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安徽戏剧开创和丰富了几个有影响的剧种,除了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庐剧等“四大剧种”,还有花鼓戏、青阳腔等中小剧种发展至今,具有丰富的群众基础,也呈现出地域差异[5]。皖江文化区域的人民崇拜自然、崇佛崇道的迷信心态契合了山民治疗心灵痛楚的目的和对幸福的向往等心理需要,折射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人生观;淮河文化区域南北融合过渡,风格委婉细腻的庐剧、黄梅戏在淮河南岸流行,杂糅、融合的泗州戏,推子戏、花鼓戏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徽文化区域内人民能歌善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远近闻名,明代徽州人在族社祭祀、庆典时都盛行演戏,徽剧在明清时期风靡全国并由于“四大徽班”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安徽戏剧艺术造诣高,黄梅戏的艺术特色,深谙中国戏曲韵味,唱腔清秀、细腻、深情、优美,音调特色浓郁,旋法丰富考究,结构陈述严谨,唱腔独特;花鼓戏、花鼓灯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汉民族舞蹈艺术,20世纪80年代就已走出国门,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用词考究,还融入大量民间杂耍的招式,到清代中期形成了一个唱、念、坐、打并重的剧种,更由于京剧之父程长庚的爱国情怀、时代感和博采众长革新超越的艺术追求,徽班进京历时百年终为国粹。

安徽戏剧在历史上深受群众欢迎,首先素材来源于地方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内容上符合群众的需求;其次,戏剧演绎以唱、说等曲辞的表达方法叙述和传递故事情节,以道白、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增加戏剧性,以舞蹈、杂耍等肢体动作和火彩、幻术等特殊招式吸引观众注意力,增强观赏性和表现力。因此,在历史上,每逢庙会、祭祀,甚至大户人家庆典活动都流行邀请戏班进行表演,安徽戏剧作为地方曾经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活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和保护传承。

1.2 安徽戏剧文化发展面临困境

1.2.1 关注程度较低

我国尚处于戏剧文化传承发展的初级阶段,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也没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多数大众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更无法认识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纷纷失传和消亡。安徽戏剧文化随着社会和现代化发展,丧失了多样性、观赏性和生活性,陷入衰落和无人问津的不良发展状况。

1.2.2 受众对象制约

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资讯传播内容和方式多样化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当代文化冲击,其原有娱乐和教化等功能逐渐被消磨,难以在新兴文化市场中立足。我国社会文化消费中,主流和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群体更热衷于活力较强的文娱活动,如流行音乐、电影、交响乐、歌舞、话剧等。传统戏剧的表演及组织方式难以融入现代生活,难以普及传统审美,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断档,传统戏剧传承鲜有人问津[6]。

1.2.3 经费支持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演出团体纷纷实行了差额拨款,限制了戏剧团体的发展。在安徽,专业和民间艺术团体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政府投入的不足,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安徽戏剧文化的发展也逐渐陷入窘境。

1.2.4 社会需求减少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自媒体的出现,内容的日新月异,潮流、快餐文化的盛行,安徽戏剧艺术的传承与时代脱节,难以迎合广大人民的口味和需求,他们倾向于欣赏和体验多元化和多方式的文化作品,快节奏、个性化、偶像化、商业化的内容盛行,这些都与传统戏剧的生产制作表演过程相矛盾。

1.2.5 传承手段单一

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与历史情境相适应,对表演内容、形式、服装、演员功底、场地等都有较高要求,往往局限于封闭的场所中,表演内容只能由少数团队个别名家才能演绎,而在当代较快节奏的社会中往往与时下人民大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相违背[3,5]。尤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大众对公共文化生活的兴趣逐渐浓厚,如何让戏剧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从空间角度迎合人民大众的口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活化与传承:安徽戏剧文化发展路径

2.1 改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在多元文化充斥、新媒体广泛普及的影响下,传统戏剧已难以保持原有的文化地位,虽然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扶持措施,可是在文化传播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戏剧文化发展要在保护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形式,丰富内涵,适应时代需求,必然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让艺术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成为大众的艺术,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战场,让群众成为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实现文化与城市、群众的融合共生。安徽戏剧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在城市发展建设实践中明确目标。

2.1.1 增强认识,坚定自信

安徽戏剧文化的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是推动戏曲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有力抓手。为了推动戏曲传播,繁荣戏曲艺术,探索文化惠民新渠道,全面展示安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2017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下,安徽演艺集团联合多家媒体打造了戏曲文化宣传展示平台——“有戏安徽”直播品牌。以安徽传统戏曲为主,兼具话剧、音乐、歌舞等多种类型,通过直播、点播、专访、展示、在线订票及非遗文化展播等形式多视角、全方位呈现。

在此基础上,又在2018年提出“有戏安徽 创空间”(以下简称“创空间”)项目,在空间运营上,根植于有戏安徽平台,由小剧场、展览厅、咖啡馆、主题书店、艺术家工作坊等模块构成,打造戏剧艺术文化的新体验,主要目的是为推动和繁荣戏剧艺术文化,展示文化的魅力,方便各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创造舒适便捷的交流与学习的环境与平台,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戏剧艺术。

2.1.2 明确任务,统筹协作

扎实推进剧目创作,加快人才队伍和重点院团建设,繁荣戏曲演出和消费市场,培育戏曲观众,深化戏曲传承发展研究。加强统筹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推动实现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积极落实形成合力。

“有戏安徽”项目整合了传播资源,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展示戏曲文化,突破戏曲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文化复兴打下舆论宣传的基础。“创空间”项目从方向、政策、实施三个层面,省—市—区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上协同运作,推进文化和长江中路商业圈的共同复兴。

2.1.3 务实求效,全面推进

把安徽戏剧文化发展的相关工作列入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推进文化演艺空间和主题街区的建设,探索多样化的文化传承方式和戏曲人才团队培养孵化机制;以政策为导向,发挥管理部门与市场协同联动的优势[6],力争实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双赢。

“创空间”作为驱动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打破了传统一个剧场一个时间一个剧目的单一营销方式上,采用多剧场联动,多剧目选择的模式。作为项目运营主体单位安徽演艺院线公司,依托安徽演艺集团的戏剧创作表演资源,通过集团式营销提升演艺行业市场竞争力。在创空间中建立电子商务基地,覆盖了票务系统、演出经纪、舞美设计与道具租赁、艺术生产、技术研究、艺术培训等功能,发挥大规模集约化优势,形成演艺行业产学研销一条龙服务。

2.2 理清思路,融入街区营造

2.2.1 紧扣主题

以戏剧文化主题为开发运营的核心,突出戏剧特色,将街区游览观光变成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的过程,让空间的功能布局、建筑形象、景观要素都符合戏剧文化特色或涵盖戏剧文化要素。如洛杉矶著名的休闲娱乐商业街City Walk(城市步道)(图1),初期依托奥斯卡典礼及电影主题活动,逐渐形成了以电影为主题的欢庆广场,目前已发展成为洛杉矶极具节庆氛围及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和主要的观光游览目的地。

图1 美国City Walk主题商业街

2.2.2 突出特色

彰显地域特色,树立品牌,增加辨识度,使文化街区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消费目的地,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共生,带动老城区的活力复兴。戏剧文化是“创空间”的核心特征,在空间中应注重戏剧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元素,设计独特的景观、空间形象,展现地域魅力,反映城市精神,提高地段活力,提升街区商业价值。

2.2.3 坚持以人为本

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是创空间的基本原则,使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满足市场化和市民文化消费体验对空间的需求,增进“创空间”中各类交往交流活动发生的概率,满足城市休闲娱乐的更高层次追求,丰富不同人群的精神生活,提高体验的愉悦感,达到人和空间和谐共生。

2.2.4 注重环境协调

文化主题街区多位于老城区或市中心,在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老建筑和街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更新,因此,在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对场地和周边环境充分尊重,加强肌理、风貌、景观、空间流线等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衔接,以及注重开放空间,公共设施,绿化环境等对周边街区的补充和提升作用,在保持城市老城区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节点和活力地段,赋予老城区以文化新形象。

2.3 优化布局,合理组织空间

空间的设计组织和氛围营造,体现了设计师、管理者等对戏剧艺术融于空间的理解,是文化主题街区营造和促进商业活力的重要方式,创造灵活使用的空间,打造功能符合的外部场景,降低戏剧艺术的传播门槛,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增强文化的体验感和关注度,让空间成为城市与文化形成交融的媒介。

2.3.1 建筑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侧重于满足表演、展示、讨论、阅读等功能[6],凸显个性和文化氛围。在满足特定空间(如小剧场)专业设备和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不明确各部分的功能,不固定设施摆放位置,可以随时结合场景要求和使用需要进行调换和灵活组合。降低空间封闭性,尽量打造开放共享的空间形式,弱化交通流线,让交往活动随时发生,让游客、观众与专业人士形成互动。

2.3.2 外部空间

结合交通流线和公共空间节点安装一些道具舞台固定摆放的设备,方便演出从封闭空间走向室外,从专业剧院走入百姓生活。让每一处演出空间都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其具备功能性的同时还有景观性,让表演者、观众等所有在空间经过和活动的人都成为文化街区景观的一部分,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氛围[7]。

2.3.3 景观设计

结合地段特有的历史遗存或文化主题构筑物,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演出活动,让戏剧在街区中与游客“偶遇”,树荫、石桌石凳、雕塑、景墙都可以是表演的舞台和背景,行走于街区之中让游客随时能感知戏剧,分不清置身于剧中还是现实。

3 弘扬与创新:安徽戏剧文化发展策略

3.1 促进传播,增加受众面

3.1.1 保护专业人才,巩固传承阵线

保护戏剧文化的原真性,由专业人才负责对剧种、剧本、演绎的传承,确保戏剧文化的原汁原味,通过保障制度的设计,让专业院团和人才安心从事和研究文化传承的相关工作;通过落实资金补贴,由各级主管部门和商业管理运营公司共同按比例配套启动资金,予以资金补助和支持;鼓励高等院校和专业文化团队进行文化人才培养和项目建设,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

3.1.2 扩大宣传媒介,提高社会影响

借助电视及网络和自媒体,利用媒介营造戏剧文化氛围,加大传播投入、拓展传播途径,开设地方戏剧栏目,通过多种媒介加强戏剧文化的传播;鼓励文化组织、团队和人才发展,在社会组织培育和文化团队构建和申报等方便给予支持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8]。

3.1.3 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受众群体

打磨各剧种代表作,推进优秀剧目创新,为中青年爱好者提供展现的平台,巩固传统戏剧爱好者并扩大青少年受众群;打造品牌和规模效应,增强用户黏性,增强社会大众的信任感,建立长线消费机制,包括购买戏剧教育、戏剧主题体验等相关服务,让各年龄层的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3.2 增加投入,健全组织模式

围绕文化艺术主题街区,主要存在艺术家、管理者和消费者三方,如何让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以戏剧文化为核心,吸引消费者,提高商业活力,复兴传统文化和城市的目标是值得探讨的重要方面(图2)。构建三方合理、和谐、和合的组织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2 文化街区多方协调运转示意图

3.2.1 文化活动

建立戏剧创作评选专家库和评比机制,统筹各类文化资金,对优秀剧本创作项目予以支持并定期表演和展示,根据时段安排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每周开设戏剧讲座、课堂,每月组织引进剧目表演,每年开展青年戏剧爱好者表演竞赛,打造戏剧研发创作和表演的有序循环,通过戏剧讨论、讲座等交流形式让游客懂戏;通过戏剧表演让观众爱戏;通过戏剧竞赛的组织让戏迷参与演戏,拉近观众和专业戏剧表演艺术人员的距离,近距离领会戏剧文化魅力。

3.2.2 业态组织

将戏剧场景植入空间,使街区成为舞台,让表演和观赏在室内外随时随地发生,并与游客的休闲活动有机结合,在各种商业空间边休闲边体验,相互交流,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主题文化街区的活动内容,为商业活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并围绕戏剧文化有序展开。

3.2.3 作品孵化

设立戏剧发展基金,由管理部门和运营公司共同出资,扶持戏剧创作、演出,更新演出设备,奖励演出场所建设,为戏剧爱好者和专业戏剧艺术从业人员搭建一个自由、包容的创作和交流平台,利用文化活动检验作品并及时反馈,打造既有专业造诣又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剧目,提升对专业人员和爱好者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3.2.4 氛围塑造

结合具体项目区位和定位,如“创空间”所处位置为长江中路老城商业,周边已形成成熟的商业和居住片区,在地段更新再利用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地段历史,结合戏剧艺术,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利用街区的公共空间,打破场地的约束,让老城区成为一个随处可以表演的灵活空间,让游客和周边居民随时可以感知戏剧文化艺术,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街区,营造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3.3 创新方式,加强活动策划

健全管理团队,坚持以戏剧作品为核心,以专业人士为核心团队对活动内容和品质进行整体把控,以管理、设计等团队为辅助,围绕戏剧艺术活动策划实施相应的商业配套和空间营造措施。通过项目经验积累,培养成熟团队,将经验进行推广,扩大创空间的影响力并形成区域性联动机制,汇聚更多文化艺术人才,创作更多产品,组织更多活动:

3.3.1 街市活动

选择节假日人流较大的时间段,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把艺术表演和展示搬到室外,让游客在行进中与艺术互动,提高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增加街区流量,带动文化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文化主题引流各类消费群体,既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又提高相关业态,如餐饮,零售等商业场所的价值和经营质量。

3.3.2 参与体验

结合艺术家工作坊等参与性比较强的与艺术相关的业态,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通过体会艺术创作获得对戏剧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3.3.3 陈列展演

在空间尺度较大的场所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展示,包括图文资料、实物和虚拟技术结合等静态素材的宣传讲解,以及通过排练厅、讨论室的开放和小剧场等动态素材的形式让游客对戏剧艺术有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

4 重塑戏剧文化市场化发展空间

安徽是传承和发扬我国戏剧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顺应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大潮,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活动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文化保护传承既需要依靠政策的支持,保护戏剧文化的纯粹性,保证其不被商业化所侵蚀,也要让文化贴近市场,实现部分自给自足的良性发展。从空间策略的角度,应立足于地域特色,探索空间营造方法与手段,借空间的革新和活力的塑造提升城市文化和品质,使戏剧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市场化探索中既保持独立、纯粹的个性,又拓展多样的传承形式,从特定的封闭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从为文化爱好者服务转为对大众开放,让文化走入生活,让社会大众参与到文化复兴的大潮中[8]。在市场化层面,将戏剧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主题和活动策划中,探索文化传承的市场化路径,用政策扶持戏剧文化复兴,用市场支持戏剧文化普及,让内容贴近生活,把消费者留住,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因此,通过对戏剧文化传承空间策略的研究,以主题街区为载体,探寻传承文化的创新路径,提升文化的社会化程度和关注度,有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认同地域文化价值,产生情感共鸣;聚焦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再塑城市活力和城市气质,助阵城市复兴和软实力的提升;方法策略总结和推广,构建以戏剧为主题的地域文化区域休闲旅游体系,建立政策、市场共同助推的文化传承创新机制。

猜你喜欢

安徽戏剧空间
有趣的戏剧课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