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对股骨颈骨折经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D-二聚体、IL-6、IL-10水平的影响

2019-06-18尚峥辉李玉鹏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川芎嗪二聚体班组

李 飞,尚峥辉,李玉鹏

股骨颈骨折是较常见的骨科疾病,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该病较常见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相关数据显示[2],对于未给予抗凝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达50%,而下肢DVT发生后可能会出现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是髋关节置换术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D-二聚体是机体反映血栓形成时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水平的动态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下肢DVT发生及进展[3]。研究表明[4],IL-6、IL-10等炎性因子参与了下肢DVT发生发展过程。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对凝血因子Ⅹa具有直接抑制作用,是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DVT发生的常用药物[5]。近年来,多种中药制剂在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川芎嗪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川芎嗪,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等多种作用,在预防DVT形成中具有积极作用[6]。本研究探讨了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对股骨颈骨折经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髋关节术后预防下肢DVT发生的预防用药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20例股骨颈骨折并行髋关节置换术,根据使用不同药物治疗方法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每组各60例。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发现下肢DVT,并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急慢性感染等疾病,术前3个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存在药物应用禁忌证,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利伐沙班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6~76岁,平均66.7岁。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4~74岁,平均6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术后,患者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穿弹力袜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利伐沙班组患者于术后8h给予利伐沙班(批号:H20090270;拜耳医院保健有限公司,德国)10mg口服1次,随后改为10mg,口服,1次/d,连续应用2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在利伐沙班组基础上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20056061,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中国)治疗,给药方案:川芎嗪注射液10mg+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连续应用2周。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者有活动性出血时停止用药。

2.2 观察指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于术后2周记录下肢DVT发生例数,计算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浆和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酶联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并于药物应用过程中观察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术后2周,利伐沙班组60例患者中12例发生下肢DVT,下肢DVT发生率为20.0%(12/60);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60例患者中4例发生下肢DVT,下肢DVT发生率为6.7%(4/6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30)。

2 D-二聚体水平比较

术后即刻,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与利伐沙班组相比,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患者术后2周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药2d后,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D-二聚体水平依然低于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即刻,两组患者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利伐沙班组和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患者上述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药2d后,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IL-6、IL-10水平依然低于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不良反应比较

药物应用过程中,利伐沙班组出现皮下青紫瘀斑2例,胃肠道反应4例,肝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8/60)。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出现皮下青紫瘀斑3例,胃肠道反应6例,肝功能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10/60)。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对症处理后好转。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6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D-二聚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与本组患者术后即刻比较:*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比较:#P<0.05;两组患者停药后2d比较:△P<0.05

讨 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确切,技术日益成熟,为多数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下肢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者甚至并发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7]。临床上,如何有效预防下肢DVT发生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主要通过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Ⅹa而发挥抗凝作用,药物作用选择性强[8]。研究表明[9],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相当,但该药物为口服剂型,依从性更佳,在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广泛应用。目前,多种中药制剂逐渐在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应用,且表现出一定优势。川芎嗪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川芎嗪,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等多种作用已经得到证实[10],在预防下肢DVT发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本研究中,笔者观察了12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与术后单用利伐沙班组相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组患者术后2周内下肢DVT发生率降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该联合方案能够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发生,且药物安全性好。分析原因,一方面利伐沙班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能够改善术后患者的高凝状态,另一方面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能够进一步改善术后患者高凝状态,从而有效预防下肢DVT发生。

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交联蛋白生成的特异性产物,其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机体血栓形成时的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11]。目前,D-二聚体已经作为DVT的重要诊断指标,并认为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持续升高是血栓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动态观察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以评估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及进展[12]。近年来,研究认为静脉血栓的形成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炎性反应能够引起静脉壁的损伤进而导致血栓形成[13]。其中IL-6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炎性因子,参与了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过程[14]。而在DVT发生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细胞会分泌IL-10抗炎因子,减轻炎性反应带来的损伤[15]。相关研究显示[16],与健康人群相比,术后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失衡,促进血栓形成。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2周时D-二聚体及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较术后即刻均有所改善,而与单用利伐沙班组相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组患者术后2周时D-二聚体、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结果表明联合川芎嗪注射液能够进一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改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由此在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发生,明显降低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上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川芎嗪二聚体班组
班组“5米经理”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强班组建设 促企业发展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