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打造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06-18魏贤光
魏贤光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四川 成都 610041)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四川促进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推动全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规划体制
1.1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地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设施建设步伐,解决农业发展水、渠、路、电、信息等瓶颈问题,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为农业生产体系提供强劲的基础支撑。
1.2 加强项目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抓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区三园和一体”为载体,加强项目整合,统筹项目安排,统筹区域布局,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示范带头效应。
1.3 推进种养循环,提升耕地质量 以发展现代畜(1亩≈667平方米)牧业为抓手,农业园区为载体,原则上按照每亩耕地承载3个猪单位配置养殖场(小区)养殖用地,配套建设粪肥还田管网等基础设施,推进粪肥还田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全省耕地地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提升土壤有机质和种植质量效益提升等综合目标的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
1.4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 聚焦种植业及畜牧、水产养殖的各环节,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普及高性能、低成本、易操作的农业设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节能环保农业机械,促进设施装备升级和农机农艺融合,藏粮于技。
1.5 通过“互联网+”建设智慧农业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健全农业大数据分析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智慧林业、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并提升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2 抓好主导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1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及农产品结构 围绕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立足生态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全省产业布局,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重点抓好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都市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的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攀西经济区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川西北经济区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
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2.1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四川省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路径,培育“川字号”特色产业、发展先导性支撑产业,立足优势着眼长远,构建“10+3”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薯、川药、川桑、川菜、川果、川鱼、川竹十大特色产业,做强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科技创新、加工提升、产品功能等多方面着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科学搭配产品熟期,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加工专用品种,做好品种熟期搭配,积极发展个性化农产品。突出发展一批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延长的品种,做大果蔬、茶叶、蚕桑、草食牲畜、淡水养殖等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施好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调整优化蜂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推动养蜂向蜂产品生产和蜜蜂授粉农作物并重转变,提高蜂业综合效益,集中建设3~5个蜂业生产优势区。
2.2.2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 以高标准农田、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发挥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突出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以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行“产业化龙头化企业+养殖农户”的企业利益兜底、养殖户稳定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和发展模式,引导支持调整集中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分散养殖用地,共建联建与乡村宜居环境相协调的标准化养殖场,配套自动化设备和常用牧业机具,不断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2.2.3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提高全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实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粮经复合基地建设,科学确定粮、经、饲结构,打造一批产量稳定、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粮食生产示范区,扎实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示范市县和重点县建设。
2.2.4 加大对优良品种的自主改良创新 做好优势特色育种场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畜禽、水产、桑蚕良种工程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养殖业方面,积极抓好引种,选育、引进、推广一批优良畜禽品种,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加快推进生猪、牛羊、禽兔核心育种场建设。突出抓好全省自有优良品种改良创新推广,积极推广内江猪、川藏黑猪、蜀宣花牛、南江黄羊等地方特色品种。
2.2.5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以农文旅融合为手段,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灵魂,借助区域生态优势,鼓励组织开展桃花节、菜花节等活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精品景点,扩大产业发展影响力,实现“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良性循环,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创建乡村旅游强县,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省。
2.3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探索产业融合多种形式、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投融资机制,集中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深度融合的综合示范典型。
2.4 加强农业绿色化生产 大力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建设新型高效肥料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示范基地。大力推行PPP模式,推动种养配套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全面提升种养殖环节绿色化水平。
3 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1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3.1.1 强化农产品绿色原料生产基地认证与保护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有效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升“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大凉山”等区域公共品牌,逐步形成农产品“四川品牌”优势。
3.1.2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保护 促进“三品一标”质量品牌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及“三品一标”产品,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加强畜禽产品“三品一标”认定,培育“川系”名优畜禽品牌。借助“川菜”品牌优势发展特色生猪养殖,将四川打造为全国“回锅肉优质肉品供应基地”,擦亮“川猪”金字招牌。
3.1.3 实施大企业支撑大品牌策略 通过科技创新和标准化手段,全面提升品牌科技含金量,加强创意设计,扶持“天府龙芽”“蒙顶山茶”“四川泡菜”“川粮大米”等品牌发展,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四川省著名商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端品牌。
3.1.4 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 立足比较优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采取财政奖补等方式,加强“四川制造”品牌培育,鼓励和支持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抱团打造品牌,大力发展“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
3.1.5 强化农副特旅游产品建设 以农副特产品旅游化为突破口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通过农旅专业合作社、生鲜电商O2O等新型平台,构建“美丽四川”农副土特旅游商品体系。
3.2 进一步推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3.2.1 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 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原产地的商品化处理和标准化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业综合利用。果品、蔬菜、菌类、中药材和猪肉、牛肉、牦牛奶等产地要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强冷藏冷链设施配套建设。
3.2.2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以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区。建设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园区和“中央厨房”,在优势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集清洗、分级、包装、预冷等于一体的商品化生产线,建设一批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鼓励使用农产品加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3.3 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3.1 促进农业产业内部融合 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实现种养融合、产加销一体发展。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要求,合理布局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大力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在种植业集中生产区、有机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等基地配套建设养殖场。发展规模养殖,养殖场的规模与种植业基地的规模相匹配,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努力提高草地畜牧业经济效益。大力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林下种养业等发展模式,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打通畜禽废弃物还田利用的通道。
3.3.2 促进一三产业整合 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元素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引导和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服务业、农村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一批示范市(县、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农村消费、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农家服务、“川粮网”等电子商务综合体系建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产销衔接。加快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3.3.3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协调机制 把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创新产业链各环节联接模式,实现合作共赢。加强对新常态下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的推广应用,推广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生猪养殖“1211”模式、温氏寄养等利益兜底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有效解决精细化养殖、养殖成本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等问题。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共同设立营销基金,联合打造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3.4 加强市场开拓 树立“大产业推进大品牌、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的理念,用好“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积极参加“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广州茶博会”“民族交易会”等“川货全国行”活动,参加农博会、茶博会、蔬菜品鉴会、等“惠民购物全川行动”,扩大“四川造”产品销售,促进产销对接,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4 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4.1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多权同确”。积极探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证书。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积极探索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鼓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用地入市,鼓励发展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济。通过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构成“收益分成”“股份合作”“托养寄养”等模式,采取“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方式,引导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收益。
4.2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2.1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扩量,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参与当地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初加工。
4.2.2 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 鼓励并创建一批农民合作示范社,发展产、加、销、服一体经济。
4.2.3 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监管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在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以商招商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4.2.4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培育以生产经营型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突出需求导向,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鼓励创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户”的技术快速传递链,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率先在新型职业农民身上实现转化和应用。
4.3 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细化和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强化交易平台信息化建设,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服务,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合理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加快规模经营、现代化企业运营发展,提高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同时,加强对工商资本的合理引导和监管,防止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