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景观设计思路与创意赏析

2019-06-18魏建芬华裕凯吴光洪

浙江水利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景观植物空间

陈 浩,魏建芬,李 剑,华裕凯,吴光洪

(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1 三堡排涝工程简介

杭嘉湖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全年雨型分布主要集中在4 — 10月的梅雨和台风2个季节,占全年雨量的60%左右,洪涝灾害也呈现梅雨型和台风型洪涝灾害特征。

该地区由于近代水系变化,排水格局走向以南排、东排为主,北排为辅的局面,本地涝水原先从向北排入太湖、澱泖湖群转而通过东西向河道进入嘉兴,而后向南排入杭州湾、向东排入黄浦江,造成本地区排水路径过长,洪水期最高水位抬高、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加重地区灾情。

为进一步提高杭嘉湖东部平原的南排能力,在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东侧,三堡船闸以西,之江东路和规划运河西路以东之间的三堡社区增设向杭州湾排水的通道,是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经国务院、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子项目,对于整个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2 景观设计总体理念与思路

2.1 设计理念

以往的排涝站多注重于水利功能的设计而忽略整体的外观艺术性,建筑大多比较呆板,而新建的三堡排涝站做到美观且合理利用自然,秉持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将水利工程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新建的三堡排涝站以灰黑色为主色调,显得沉稳庄重,建筑外立面使用玻璃幕墙,建筑南侧设计成起伏的波浪状,象征着钱塘江翻涌的浪潮。俯瞰整个排涝站,犹如一艘巨轮,在“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钱塘江上追海逐波,完美地贴合“逐波”的建筑设计理念。原本肉眼可见的泄洪景观现已全部转为在地下完成,而地上部分利用植物与景观小品的配置,造就一个良好城市绿地景观,将三堡排涝工程打造成为一个水利特色景观。

2.2 设计思路

为了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突出建筑的高端品味,在植物配置上,通过应用品种多样的植物、丰富多彩的造景手法,营造出整体恢宏大气、局部婉约精致的别样园林风情[1]。植物配置讲究的是层次错落有致、季相色彩丰富多变、天际线分明起伏、林缘线和草坪线视觉流畅,遵循大自然本身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的原则,营造出对比强烈、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园林景观。其中,高层主要用榔榆、香樟、朴树、银杏,中层用桂花、红枫、鸡爪槭、白玉兰,低层用红梅、石楠、红花檵木、结香等,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变化多端的园林景致。园区边界四周形成高大树木、低矮灌木、花丛、草地,层次丰富的景观。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促进植被系统的生态稳定性,构建和谐有序、稳定多样的整体绿化带景观。

园区内选用雪松、香樟、金桂等作为常绿背景树,以达到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在植物配置上满足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可观的要求。春季晚樱花开时节,人们可携酒带肴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边赏樱、边畅饮;红叶石楠冒出鲜艳的新叶,火红一片点缀于一片绿景之中。少花的夏季,园区各处栽植的紫薇,颜色艳丽,品种繁多,花期超长,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秋季,桂花香飘满园,银杏扇形的叶片变得金黄,鸡爪槭则转为鲜红色,色艳如花,灿烂如霞,黄山栾树那酷似串串灯笼的红色蒴果与鲜黄色秋叶交相晖映,黄与红的色彩搭配使秋季的景观更富有活力。冬季万木萧索,而园中的梅花悄悄傲立枝头,幽香阵阵;雪松苍翠如故,巍然挺立,不枯不憔。春风夏雨秋月冬雪,一年四季,季季皆有景。

3 空间布局设计

整个场地边缘采用多层式的植物结构强调大的空间边缘,利用树墙与行道树的结合使得园区的绿带景观与人行道、车行道有了良好的融合,又使得园区围合成一个密闭的绿地空间。

3.1 中轴对称的整体布局

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应该按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创作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

三堡排涝站的整个园区融合西式秩序与东方礼仪,自北向南的中心广场中水体景观、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列植的树阵、修建规整的绿篱全都是近乎中轴对称,总体上显得均衡、方正、严肃、有序。不论是起伏变化的地形、波澜的水景、大面积的草坪、看似随意却富有走势韵律的园中小路等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集中性、序列性,与规则轴线关系和谐呼应,突显出仪式感和层次感。杭州三堡排涝工程设计总平面见图1。

图1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设计总平面图

3.2 植物与水体的空间搭配

排涝站南侧建有规则式的一大一小2个水池。大的景观池包围着排涝工作站的出水池,景观池池底为阶梯状,单一中又富有变化,还使用钢化玻璃作为护栏,防止游人翻越进入地下出水池的同时又丰富了广场景观。水池周围用满铺的草坪包围,营造疏朗大气的广场空间。道路两旁的规则式花坛中种植着日本晚樱,春天来临时,花瓣飘零,带给人无限的暇思。而尺度较小的长方形水池,考虑到水面的大小,在植物景观设计上讲求精致的效果,规则式的栽植体量较小的睡莲作为点缀,使得整个南区广场形成视线开阔的空间。

排涝站北侧建设有一个矩形的江水垃圾过滤池,采用四季桂与月季作为水池的绿篱。四季桂四季开花,花开时有淡香,对过滤池散发出的异味有覆盖作用。同时在道路外围栽植朴树、女贞、香樟等乔木,配合杨梅、二乔玉兰、紫薇等中层植物,再加上灌木与地被的搭配栽植,这样多层次的配植设计能够很好的强化空间边缘,使之形成一个围合空间。

沿着江边设有游步道,这里的植物主要是以高大乔木为主,在夏天为游人提供一个林下空间,起到遮荫避暑的效果。

3.3 植物与地形的空间搭配

疏林草地是杭州园林植物造景的主要手法之一,排涝站室外景观工程采用树林布置与大面积草坪活动空间布置相结合的方式,再加以人造微地形创造疏林草地景观。在植物配置上讲求简洁大方,草坪内栽植香樟、金桂、鸡爪槭、红叶石楠等植物形成树体高大、树荫疏朗、花叶色彩俱美、季相丰富的树群;或以孤植树的形式展现高大乔木的树形树姿,并以自然的方式栽植做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大面积草地空间的设置能够满足人们休憩、游览等活动需求。植物与地形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空间效果和景观层次。起伏变化的人造缓坡为植物景观创造宜人的观赏条件,设计时结合灌木丛、树群等形式,细化大尺度的空间环境,从而达到大中见多的景观视觉效果,为人们增添观赏趣味。

3.4 植物与道路的空间搭配

利用植物树形的大小、高度及植物的姿态,栽种的疏密程度创造出围合或开放的空间,形成多变趣味的道路景观。曲折的园路两侧以自然式配置种类多样的园林植物,种植有疏有密,有花可观有叶可赏,形成丰富多彩的路景,达到“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遵循“金角银边”的原则在道路交叉口与转弯处设计组团的红叶石楠球,起到障景的作用,增加空间尺度对比的同时还能引导游人前行;在园路与树林草地连接处还留有缺口用作透景线,使得游人还有远景可观赏。在特定的空间中设计种植一定体量的单一品种植物,如日本晚樱、银杏、梅花等,使得各个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鲜明。通过植物的相互烘托,从而到达各个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和扩展空间的效果。

4 细部设计

4.1 银杏树阵

大规格造型植物的应用,更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尤其是项目南区中心广场,采用大面积丛植胸径28 cm的银杏,将银杏整齐紧密地栽植在一起,其树冠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外轮廓线,从而表现出艺术上的整体美。其树干端直苍劲,树姿雄伟壮丽,苍翠挺拔。其叶形如折扇,翠绿莹洁,奇特优美,颇为美观。树体肃穆壮丽,古雅别致,炎夏枝叶繁茂,绿荫蔽日,晚秋果实累累,一片金黄,给人以华贵典雅、大雅别致之感。银杏集树形美、叶形美、内在美、人格美于一身,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见图2)。

图2 秋季银杏一片金黄图

4.2 樱花大道

在排涝站右侧,道路两旁栽植日本晚樱作为行道树,打造特色春景 — 樱花大道。3 — 4月樱花盛开时节,几十米的大道上,樱花树开满樱花,花繁艳丽,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放眼望去,大片粉白色的樱花在微风的吹拂之下漫天飞舞,犹如郁华笔下“鞭丝车影匆匆去,十里樱花十里尘”之景,美不胜收。往近处一看,它们一簇一簇的群放,像是一群群可爱的娃娃,争先恐后的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风采。

4.3 红叶夹道

走在曲折的小路上,经过一个转角,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列植的鸡爪槭。鸡爪槭叶形美观,入秋后转为鲜红色,色艳如花,比晚霞还要灿烂,比红云还要绚丽,让人尤感美丽多姿,是优良的观叶树种。夹道而植的鸡爪槭,展现了秋天特色的红叶景观,引人入胜。

4.4 幽径探梅

在南区中心广场的西侧,小面积遍植梅花,形成特色的幽径探梅景观。宋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词描述的正是梅花,可见梅花景观的重要性。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是为早春带来生机勃勃的主力军。梅花以三两株组合栽植的方式,与灌木高大乔木形成一个个小的组团,每个组团又通过散植的梅花串联在一起,形成连续的而又间断的景观,引得人们嗅着梅香沿着幽径步步探寻梅花的傲骨之姿。

5 结 语

秉承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运用独特的造园技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简约大气、和谐自然的景观风貌,实现景观与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成就了水利景观工程的精品,现已成为杭州水利工程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景观植物空间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