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
2019-06-18于轩
毛泽东为何推崇屈原
毛泽东曾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他赞赏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以文做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早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痴迷《楚辞》,对屈原很是崇拜。那时他做了一本专门的听课和读书笔记,取名为《讲堂录》。这本笔记共47页、94面,第一页就是毛泽东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毛泽东在很多外交场合向海外推介这位先贤。1954年,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离京到外地访问,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辞行。毛泽东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诗句,来表达对尼赫鲁的友好之情,并向他介绍了屈原的生平。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毛泽东送的礼品也是一部《楚辞》。(摘自《湖南日报》,刘继兴/文)
五星红旗出自一位普通的公民之手
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1917年12月17日出生,父亲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受江浙一带文化氛围和家庭的影响,曾联松从小就喜欢书画艺术。曾联松不仅喜欢写字画画,思想上也追求进步。他在中学和大学期间,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思想渐渐趋向革命。上海解放后,他进入上海市合作总社,从事财务工作。
曾联松十分关注国家大事,每天都认真阅读报纸,所以,当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国旗征稿启事时,心情特别激动,觉得自己一定要参与到这个大事件中去。曾联松开始设计国旗图案时,就确定了一颗嵌有镰刀斧头的大星和四颗小星的方案。灵感来自于他大学时读过的《西行漫记》,这本书又叫《红星照耀中国》,书中有不少五角星的配图。
整体框架确定了,用什么色彩最好?曾联松认为,国旗应该展现新中国奋发向上的精神,展现光明,展现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不能仿效国外,要有自己的特色。他最后决定,整个旗面只用红色和黄色。
接下来是动手设计了。这个时候,他感到最难的是五颗星星的大小,特别是位置的摆放。有一天,他偶然把五颗星移到旗面的左上方,后退几步,仔细观看,顿时觉得豁然开朗——那个最好的画面出现了。曾联松满意了,他把样稿寄出去的时候,已经是最后的截稿时间了。经过评审,五星红旗成了唯一入选的图案。不少代表提出来要做一些局部修改,建议去掉五角星中央的镰刀斧头图案。
当这面五星红旗在全国各地冉冉升起的时候,曾联松看到后又惊诧又激动,激动的是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国旗,惊诧的是这个图案怎么和自己设计的那么像,只是大星中的镰刀斧头被去掉了。他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设计的图案。1950年11月1日,他接到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来函:“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人民的共和国,第一面国旗就出自一位普通的公民之手!(摘自《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董伟/文)
两件“礼物”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创办陕北公学。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我党根据抗战形势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陕公的办学时间很短,但毛泽东对其办学和发展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先后多次到陕公讲话,其中“两件礼物”的故事就是源自他在陕公的第六次讲话。
1938年4月1日,陕公举行第二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参加典礼并发表讲话。面对学员,毛泽东说:“今天陕公开学,我应当送点礼物。但是,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送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我的礼物就是这两件,好不好,你们再想一想。我想是有用处的,只要我们有一个一致的政治方向,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而且坚持这一方向和作风,就可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历史和事实证明,毛泽东送给陕公的两件“礼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两件法宝。今天,我们要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两件“礼物”仍是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奋斗者的法宝。(摘自《人民日报》,席军良/文)
刘少奇的工资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从声望还是经济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俱乐部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同志的工作任务也更加繁重了,长期不规律的生活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当时,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人员不论职位,月薪都是15元。俱乐部考虑刘少奇的身体,要将他每月的生活费提高到200元。刘少奇得知后说:“只要15元,我们是工人代表,不能和资本家比。”
刚开始,俱乐部以为刘少奇嫌钱太少,准备再给他增加100元,刘少奇还是坚决拒绝。工人们大惑不解,有的议论说:“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图个啥呢?”刘少奇得知后,召集党员和积极分子开会,说:“我们抱定社会主义的思想,从最黑暗的家庭奋斗出来,到中国这样沉寂的社会里面,干这种改造社会的事业。”
最终,刘少奇还是坚持和大家一样,每个月领取15元工资。据当时俱乐部会计手中的财务报告记载,刘少奇从1922年9月至1923年10月一共14个月中合计支出银洋199元,平均每月还不到15元。(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叶继辉、黄群/文)
一只珍贵的小摇篮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只小藤篮。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红军后方医院医务人员用来育婴的摇篮,是革命的摇篮,原本有5只。它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往事。
1934年的夏天,国民党军队眼看就要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前线红军的伤病员大批向设在于都县新陂乡车脑村的红军后方医院转来。当时,医院就设在村里一处宗祠的大厅,医疗条件相当差。
一天傍晚,护士二组组长宁蓝安顿好几个新进的伤病员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长安排的特别任务——照顾婴儿,“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顾他们。”看着5个睡梦中的婴儿,宁蓝和同组的姐妹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夜深了,医院渐渐安静下来。宁蓝做好最后一遍医护检查后,又像往常一样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刘阿婆家走去。只是这次,她背上多了个孩子。刘阿婆家里,儿媳因难产去世,儿子参加了红军,知道老人体弱多病、无依无靠,宁蓝每天安顿好伤员后都会“撑”着眼皮子,到刘阿婆家帮忙做一些家务。
“又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孩子,可累着你们了,以后就别来照顾我这个老婆子了。”刘阿婆心疼地看着宁蓝:“孩子就放我这儿吧,我来帮着照顾。”“阿婆,我不累,您照顾好自己就行了。孩子除了我带的这个,还有4个呢。”宁蓝把刘阿婆的房间打扫干净后,又安抚她睡下。
第二天傍晚,宁蓝在医院里看见了刘阿婆。因脚踝肿起了一个大包,刘阿婆被乡亲送到医院,来的时候还带来了5个小摇篮。原来,刘阿婆知道医院来了5个英雄的后代,一早便拄着棍子上山扯藤编篮子,不小心从半山腰跌了下来,摔伤了。
“把孩子放篮子里,躺着舒服,你们也安心。”刘阿婆呵呵地笑着。在乡亲的帮助下,5个篮子都用粗绳子拴着,稳稳当当地挂在病房的角落。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婴儿床”。两个月后,后方医院随着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转移,摇篮和摇篮里的孩子们曾先后辗转到了于都县的银坑、宽田等地……(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于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