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士拒载还需靠市场之力
2019-06-18戚耀琪
根据立法计划的安排,《广州市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常委会于5月下旬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三审并交付表决。法规案二审之后,法工委再次征求了市相关部门意见,并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意见,对草案二次审议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去年10月30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就审议了《广州市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草案)》。根据广州市交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市出租车服务质量类投诉中拒载的比例都是最高的。此次条例就是要细化驾驶员客运服务规范,明确禁止拒载、绕道、中途逐客、拼客、不按标准收费等违法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罚则。对于驾驶员在规定情形外拒载的,“责令改正,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症结不是靠一纸命令。把行业风气的根本改变冀望在某个条例的推行上,始终是很单薄的。首先,条例包含的实质内容,本来就是一种行业基本常识,是出租车司机的准入门槛和立身之本。因此,条例只是对常识的反复确认。真有区别的,也就是一次比一次的惩罚力度更大。可以说,如果行政部门或者出租车公司决心下力管治,10年前就可以管了,也不用等到有条例才去管。
比如有的大型国企出租车公司,有品牌讲信誉,自律要求就比条例的高得多。这些公司司机一旦被投诉,反馈非常迅速,结果基本上都是罚款五百。相比之下,小公司也是有规矩挂出来的,问题是在执行中都会走样,往往都是公司庇护司机,忽悠交管部门,而公司本身也没有多大受损。可见,不是有无条例的问题,而是有无自律性和生存危机的问题。
诸如拒载问题,看起来似乎只要车上装足了摄像头可以取证;只要车辆有GPS,交管部门就能很容易管理:只要有人投诉证据确凿,就能惩罚到位。实际上,这都是非常理想化的状态。毕竟现在的司机拒载都是不说话,而只等乘客开口;不停车而只开窗挑客,一言不合就开车走人。甚至车门本身就是被司机锁着的,乘客何来“上车再说”。只要无利可图,只要和司机愿望相反,乘客都别想上车。
乘客如果真的按照交管部门所言“别说目的地,上了车再说”。这就更像是幼稚的笑话。因为从人身安全来看,司机已经内心抗拒,你还敢心安理得的坐车上?敢把司机当成机器人,以为自己就能安全到目的地吗?要知道方向盘是掌握在司机手中而不是乘客手中的!乘客如果还想按照交委要求,一边坐车,一边投诉,还拿出手机去拍司机的营运证,那么矛盾激化,会发生多么恐怖的后果呢?要知道广州近期就发生了一桩出租车司机抢夺女乘客手机,然后把乘客半夜推下河涌的杀人事件,全城为之骇然。
因此,表面上看,乘客拥有很多的监督权和投诉权,实际上,落实起来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司机不是无动于衷的被监督对象,他敢于拒载,也是对市场需求有充分的认知,也有无数的策略和借口。至于乘客,也不是天生的记者,还可能是老弱妇孺,被拒绝就只能等下一台。即使有心记录去投诉,结果很多也是不了了之。笔者就曾经亲身被拒载,于是老老实实填写一大堆资料投诉给交管部门。最后反馈的结果是:司机说当时急着上厕所,所以拒载,已对其批评教育。这样的反馈,又如何能激发乘客监督这个行业的兴趣呢?如果乘客都不想去监督司机,条例的实施就只能指望交管部门主动去抓,但谁都知道这只会“抓一漏万”。
相比之下,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网约车,也不乏问题包括乘客隐私、人身安全问题。于是交管部门总想让其“合规化”,说到底就想像对待出租车那样把网约车管起来。可是行政管理怎么可能达到大型科技平台的效率呢?如果可以,有关部门早就自己开公司了。
至少,知名网约车是不会有低级的拒载问题长期存在的。因为平台从设计之初,就是充分兼顾到司机位置、乘客目的地、路程远近、路费高低、抢单激励、拒单惩罚等多因素,能够自动派单、匹配和推送。这样的结果就是,乘客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只要接受价格和时间,是一定会有车的,不存在被忽悠和拒载的状况。
让人感慨的是,就因为彻底实行了市场机制,驾乘双方监督对等,那么一名网约车司机即使非职业,也能够做到礼貌用语、整齐着装、车内洁净、不吸烟。平台根本没见过这些私人司机,居然就能实现服务标准化。相比之下,传统出租车总是那么的脏,司机抽烟总是那么的普遍,而这些司机还是被长期培训,有公司管理和收钱的。
总之,巡游出租车行业的每况愈下,是和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条例能保住前者的规模也未必能保护他们的饭碗,而后者的勃兴是时代催生的结果。从业者选择新行业,这是人之常情。靠行政垄断和补贴是做不强一个行业的,甚至只会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僵化、弱化和官僚化。只有真正立足和满足公众个性化、人性化需求,实时反应,完美匹配,不断自我迭代,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刺激需求和带动供给,这样的产业才会有长远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