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学派学派群体行为特点述论

2019-06-17杨雯

卷宗 2019年13期
关键词:侠义

摘 要: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学派,目前学界对于泰州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泰州学派的思想理论,缺乏对于泰州学派整体行为特点的研究。通过对传世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泰州学派的学者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这些个性当中又有着一些共性的特点,这些行为特点又与泰州学派的思想理论密切相关。并且,泰州学派的思想以及行为,冲击了明代程朱理学的地位,对明末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泰州学派;狂禅;侠义;孝行

泰州学派,作为明朝阳明心学八大分支之一且最重要的分支,又称晚明显学。其创立者王艮生于泰州安丰场,故因地而名。明嘉靖六年泰州学派创立,万历三十年左右消亡。近年来,晚明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使王阳明心学研究在史学思想界所占比重不断增强,泰州学派这个群体也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学界大多是对泰州学派的思想进行研究,本文将在其研究基础上,对这个群体行为特点进行总结,着重分析这个群体的行为魅力。

1 泰州学派与“狂禅”

关于泰州学派这个群体,很多学者都以“狂禅”一词来形容。嵇文甫曾说过:“当万历以后,有一种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运动风靡一时。这个运动以李卓吾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颜何一系,而其流波及于明末的一班文人。[1]谢思炜的《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它的历史内涵》中也提到,唐朝时,禅宗反抗传统佛教的狂放态度仅仅存于内在团体,自宋朝以后,士大夫的“发狂”愈来愈频繁,最终在明朝时与泰州学派结合形成了狂禅之风。到底何为“狂禅”?对禅宗而言就是以平常心求道,反对读经礼佛,抛开教条主义的框架,混迹世俗呵佛骂祖。泰州学派将禅宗思想学说引入到他们思想学说,并通过狂放肆意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1.1 开悟方式

传统的程朱理学推崇的方式是穷物理,一物格一理,逐日认识事物的道理,慢慢积累就会融会贯通。而泰州学派崇尚的开悟方法则不相同。

其实泰州学派的开悟方式与王阳明有关。王阳明早年潜心学习程朱理学,思考“圣学”时是根据程朱理学所提供的格物方法,但这种方法并没有让他参透“圣学。”明武宗元年,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驿时仍苦思成圣之学,“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2]其中的“忽中夜大悟”与禅宗的“顿悟”有相似之处。而泰州学派的王艮、颜山农、罗汝芳等人开悟方式也与他类同。

王艮的开悟方式则是睡梦中顿悟。他曾闭关沉思,废寝忘食,亦希望能体会成圣之道。“终于一夕梦天堕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其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觉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徹。”[3]从此行默思考皆在睡觉中。虽然这种描述略显夸张,但他这种方式状态完全不同于程朱理学递进的格物方式。

王艮弟子颜山农的开悟方式也十分独特,他采用的大致就是七日闭关法和丹田呼吸法。择一扫楼居所,昼夜用绢缚两目,静止不动,即所谓的闭关。再多次运用丹田呼吸法,即使疼痛也需忍着,直至“不能堪用,方许告之,解此缠缚,倒身鼾睡,任意自醒,或至沉睡,竟日夜尤好,醒后不许开口言笑。”[4]这种怪异的修行方法,自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

颜山农弟子罗汝芳是通过“如大梦得醒”般的方式直接开悟的。类似还有朱恕,韩贞之辈,虽然没有上述几位夸张,但情形也是十分独特。由此可见,泰州学派并不推崇程朱理学派的常年累月苦习,不过归根结底,他们的修行都在求一个共同的真理罢了。

1.2 讲学方式

晚明讲学之风盛行,众多学者都通过讲学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思想,泰州学派人士也对讲学投入非常大的热情,他们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在他们讲学方式中。

著名典故“程门立雪”讲述的是当年杨时拜师程颐的故事,反应出程朱派恭敬受教严谨的方式,而泰州学派则完全不同。王艮当年拜师王阳明时,穿着异服,打扮奇怪。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心学,他常常身着怪服,自制车轮沿路讲学,“有老叟梦黄龙无首,行雨至崇文门,变为人立。晨起往候,而先生适至。”[5]当时阳明心学正遭受士人非议,他们都将王艮视作怪魁。他这种太过招摇的行为也受到了王阳明的批评。王艮还提倡乐学,教人们快乐的学习。他的徒弟颜山农曾创作《歌乐学》,运用他独创“口诀”来传播儒家学说,将儒家思想及本派学说用诗歌的方式传递给百姓。罗汝芳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性体”的“广大精微”,带着他们站在南京的大中桥上,让他们观察周围事物,这种实践性教育带有明显的先进性。

泰州学派独特还在他们的讲学语言特色。泰州学人大多出身下层平民,他们推崇百姓日用之道,讲学主体多是下层民众。民众大多目不识丁,又要耕作,所以一般讲学时间都在秋收之后,一村毕至下一村。使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熟悉的方言,简洁易懂,常常使人当下领悟。

1.3 日常行为方式

黄宗羲曾评价泰州学派“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6]他们追求个性自由解放,通过狂放不羁的态度反对一切礼法 。

邓豁渠为了访学弃家落发为僧;李贽觉得家常俗事困扰他,剃发断绝俗事;而颜山农每与众人探讨学术时,更是翩翩起舞。非常典型的罗汝芳,他为救一个被诬陷的犯人竟然向官员行贿。而他逝世方式更特别:一日讲学时偶感微疾,几日后,“盥擳出堂端坐,命诸孙次第进酒,各各微饮,随拱手别诸生曰:‘我行矣。诸生恳留盘桓一日,许之。初二日,命诸孙掖出中堂,整衣冠端坐而逝。”[7]虽然这是对自己身体情况理性感应的结果,但是他逝世方式与佛教类似。

泰州學派用自己行为直接反映自己态度,那就是:注重“个体”,解放思想,推翻程朱理学推崇的三纲五常,做到“人人皆圣人”。

2 泰州学派与“侠义”

纵观泰州学派群体行为表现可以看出,他们不只是把自己定义为学术流派群体,还贴近下层百姓生活,以平民为中心,带着“侠义”兼济天下。

2.1 师友之“侠义”

纵观几千年的侠义观,即以义待人,以命济友。泰州学派这个群体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种“侠义”。

王阳明逝世后,王艮以徒弟的身份力保师母免遭受朝廷迫害。其弟子“山农游侠,好急人之难。赵大洲赴贬所,山农偕之行,大洲感之次骨。”[8]徐波石战死云北,山农远赴战场带回他的遗体埋葬。何心隐用衣布之身倡道讲学亦遭横祸,蒙难而死“(周)复走抱尸,大哭,守卒呵挞不能止。……复鬻衣裳,备槥车,跣足三千里,至孝感,葬之程氏山,守庐三年。[9]”可以看出,泰州学派将这种师友之义刻入他们的内心,深入其思想,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2.2 天下之“侠义”

侠之大者,为民为国,泰州学派将侠义扩展至治国平天下。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个体主义开始盛行,程朱派的“灭人欲”受到挑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缺乏精神支柱,泰州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用实际行动为公为民。

王艮家乡遭遇灾难时,官方无所作为,他只好出面向私人借粮两千担接济百姓。贼寇兵临邑城,城内缙绅提议毁掉附近民居住所,何心隐为保护百姓,公然抗议邑城令可见,泰州学派将侠义推至芸芸众生,是天下大义。

泰州学派将儒学变得民众化,培养出陶匠韩贞、农夫夏廷美等学者。他们在百姓中传授知识,试图改良平民社会。颜山农以自己家族为核心,组织萃和会;何心隐创立聚和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障家族正常营生,并创立乡土学校,普及平民教育。罗汝芳创义馆,置义田,设义仓,建学校,以达成老有所养,少有所教。

泰州学派摒除传统的匹夫之勇,将行侠仗义当做成圣的途径。许多学者曾因泰州学派的明哲保身论以鄙之。其实,他们提出“尊身”,只是为了反对滥用气节,贻害生命。尊己才能尊人,继而修身治国平天下。

3 泰州学派与“孝行”

泰州学派否认统治者推崇的孔孟伦理之道,他们提倡回到程朱理学前的孔孟之道,学习最初的儒道。因此,他们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发展“孝”这一根本。王艮认为,要实现天下大治,每个人就要背负起自己责任,而“孝”便是这一切的基础。受他影响,泰州学派尤其推崇孝道。

3.1 父兄、师友之孝

王艮就是以孝驰名,自传中对他孝行做过诸多记载。寒冬十一月,王艮的父亲因为服户役早起,应急用冷水洗脸。先生深因不能替服劳役为疼痛,于是请求让自己代替劳役。王艮不仅自己行孝,还规劝弟子敬孝,且接收的弟子多是孝子。韩贞自小家境贫困,十五岁时扬州兴化发生瘟疫,父兄都染上恶疾,他在市里借百文钱,日夜奉药。

他们的孝更体现在师生之间。罗汝芳年事以高,颜山农到他家时,他仍事事亲为侍奉左右。而弟子们日常言行也受到了罗汝芳的深刻影响。弟子杨起元对他俸养至老,事事同他商议。

3.2 理性“孝悌”观

泰州学派这个群体吸收儒家伦理观,推行孔孟的孝悌观,但他们反对愚孝,对长辈所有做法并非唯命是从。他们主张行孝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选择。

他们一直奉行的是“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10]王艮经常看见父亲在树林捕雁,劝说并制止父亲的行为。韩贞求学归来后,一副怪异儒生打扮,被邻里所嘲笑,而哥哥也认为他不务本,将他痛打一顿。他通过言行劝说哥哥,从此学业不再受阻。

虽然泰州学派仍有局限,但是他们在行孝时,不“愚孝”,不盲目服从,较之传统有巨大进步,有积极意义。

4 結语

从泰州学派群体行为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

1)泰州学派企图打破程朱理学固定框架,不仅在思想上,更在行为上与传统理学“背道而驰”,其外在作为思想的延伸,与禅宗结合,以禅释儒,回归程朱理学前的儒家之道;

2)泰州学派将讲学群体整体下移,从下层开始改造社会风气,用适合下层民众的方式讲学,真正做到在大众层面传播儒学;

3)泰州学派作为学术群体,并非只读圣贤书,他们将侠气与书生气结合,真正做到读书为民,这是他们群体独特之处。

4)泰州学派提倡理性“孝”,相较于传统“孝”的一大进步。且整体上开始体现理性主义,解放天性,打破教条主义,是早于欧洲的一次启蒙运动。

5)泰州学派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但相反他们又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从泰州学派群体行为特点看出,他们都是在践行最初的儒学之道,他们试图亲自改变程朱理学下扭曲的社会风气,回归最初的孔孟伦理风气。

伴随着泰州学派典型人物离世以及东林学派兴起,这个群体走向了终点。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所带来的魅力,值得我们更深的研究。他们对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及当代晚明启蒙思想研究仍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8页。

[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709页。

[4]颜钧:《严钧集》卷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标点本,第38页。

[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710页。

[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703页

[7]周汝登:《圣学宗传》卷1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史部第99册,263页。

[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703页。

[9]何心隐:《何心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960年整理本,第139页。

[10]参见杨天石著《泰州学派》,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本,第71页。

作者简介

杨雯(1995-),山西运城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侠义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消失的城寨里,他们安放了一个理想的侠义江湖
浅探石玉昆“仁”“义”的侠义观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侠义情怀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礼与法的冲突与融合——以传统社会侠义复仇案件为考察视角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