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市清真大寺文旅资源开发研究

2019-06-17池佳璇

卷宗 2019年13期

摘 要: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其表现具有民族性,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大同是一座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城市,具有很多待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与文化融合,一直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及文化与旅游行业的高频词,也是从上到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选择山西省大同市清真大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所具有的文旅资源,探讨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如何对其文旅资源更好地开发。

关键词:清真大寺;文旅资源;宗教景观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是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一项里程碑。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与文化融合,一直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及文化与旅游行业的高频词,也是从上到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旅游作为载体的文化元素,是很难有传播力和生命力的;而没有文化作为灵魂,旅游就难有特色和吸引力。因此,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之时,适时合理地开发文旅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山西省大同市清真大寺为研究对象,阐述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其文旅资源开发的策略。

1 大同市清真大寺的历史回顾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接。历史上,大同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界地带,是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防重镇,也是北方民族融合的摇篮。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把文旅产业作为大同经济转型的引擎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定为目标,古城旅游是其重要的一环。在大同的文旅资源中,宗教景观占有重要地位,如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等宗教建筑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宗教景观为主的旅游项目的规模逐渐发展完善,对于大同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同清真大寺位于大同平城区主要街道大西街九楼巷内,是全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留较为完整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其始建年代久远,典籍记载不详。据《元史》记载:“元泰定元年六月癸亥, 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给钞四万锭”,明确说明大同清真寺乃是“中国回教之兴盛时期”元朝由皇帝敕谕所重点创立的两座清真寺中的一座, 乃是元中央政府拨了巨额资金才得以建起来的一座规模甚为壮观的清真寺,乃是理应当被列为“元时礼拜寺之可考者”行列的一座清真寺。

每一座清真寺将周围的穆斯林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民间组织单位,故而,清真寺不仅只有宗教方面的职能,也承载了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成为伊斯兰教文化发展兴衰的重要表现。元末明初清真大寺遭毁,于明代重修六次,其中天启二年(1622年)的修缮基本确定了现有规模形制,而时至明末却成为一座“殿虽存而久闭,门虽设而常关[1]”的空寺。清代清真大寺又得以重修七次,且后窑殿脊檀木制条有“清乾隆五十六年重修”题记。民国年间,得益于大同旅绥穆斯林商人出力,该清真大寺又做了一些小修缮。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对大同清真大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先后添置了望月楼、配殿、大寺西门等重要主体建筑。焕发出古貌新姿的大同清真大寺建筑面积已超过一万多平方米,重现了古都大同又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

2 大同市清真大寺文旅资源梳理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2]”。文化旅游资源则为旅游资源的子集,即游客能够通过其获得文化知识,感受到自我充实和文化熏陶的旅游资源。作为大同市宗教景观的重要一环,清真大寺是凝聚大同及周边穆斯林的一座圣殿,也是回民宗教、教育、经济、文化的中心,凡有关大同及周边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节日欢庆等等,都离不开大同清真寺[3],这也为大同市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大同市清真大寺文旅资源的类型可以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2.1 有形的文旅资源

大同清真大寺在大同及周边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是该地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从建筑特点看,大同清真大寺吸收了具有阿拉伯和中国古典文化特点的建筑风格,二者的巧妙揉合,使之成为典型的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相结合的建筑,构成该寺最有特色的有形文旅资源。

2.1.1 选址布局

大同清真大寺位于平城区九楼巷北段西侧,位处城市较为中心的位置,因穆斯林做礼拜时需面向麦加圣寺“克尔白”(又称“天房”)方向朝拜,故而整个院落坐西向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0000 平方米。大寺整体呈中国传统院落障景式布局,由于清真寺的功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寺内建筑群以礼拜大殿为中心,以中轴线为基准,由四进功能不同的单体院落组合而成,这些院落经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依次有序向内延伸,循序渐进,共同构成了清真大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貌。其中轴线从山门向西一直延伸到西出门,南北两侧的建筑物均一一对称。院内单体建筑多采用砖石和木构架结构,一些装饰纹样和室内彩饰等处则彰显着阿拉伯艺术风格。

2.1.2 装饰艺术

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是伊斯兰教文化在建筑上的有形体现,而大同清真大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同当地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碰撞、交融的智慧结晶,带有浓烈的民族与区域色彩,是在吸收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伊斯兰教装饰艺术。清真大寺建筑是大同市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教文化景观,除了清真寺建筑所共有的特点之外,大同清真大寺与其他伊斯兰风格建筑还有较大差异,只有把握和了解其装饰艺术,才能挖掘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开发其文旅资源。

在装饰色彩方面,大同傳统四合院民居建筑整体色彩以灰色为主,院落内部以褐色、赭色、暗红、暗绿等色彩为主,建筑装饰重点集中在院落内的檐枋、屋脊、门窗等部位,其他建筑结构性构件和建筑内部很少雕梁画栋[4]。大同清真大寺的建筑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重点突出伊斯兰文化所喜运用的绿色的同时,融合大同当地建筑文化,反映了大同市古建筑普遍的审美观和文化倾向。

大同清真大寺的装饰图案以其淡雅的色彩、纷繁多变的图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大同宗教景观艺术中独树一帜,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传入大同之后与当地传统装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其装饰图案大致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和文字纹三种。这三种装饰纹样,或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同清真大寺的建筑装饰中,不仅在形式上与其他宗教建筑区分开来,而且在精神方面也传达出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和审美情趣。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实现“本土化”和“民族化”,明清时期的一批学贯四教(儒、释、道、伊)的穆斯林学者“以儒释伊”,即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伊斯兰教教义,用全面的、系统的学理化的语言将伊斯兰教介绍给中国,使伊斯兰教思想逐渐被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为中国广大穆斯林所接受[5],大同清真大寺的匾额和楹联则对此有所体现——正门的正上方有用汉文书“清真大寺”四个绿色阳刻大字,南北各有对称的三块汉文石匾,南为“掌握天人”、“万世”、“独尊”,北为“纲维理数”、“独雄”、“千古”,在字词的选用和数量上讲究对仗工整,成为清真大寺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发展的又一表现。

山西古建筑的砖雕普遍应用于砖瓦建筑中,通过影壁、花墙以及门楼等形式进行表达[6]。大同清真大寺中的砖雕艺术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内在。砖雕的艺术形式,细腻温和地表达着伊斯兰教义,又通过一个个图案形象,传达着民众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注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2.2 无形的文旅资源

清真寺作为赋予宗教意义的建筑,它是伊斯兰教文化的物化载体,每一座清真寺都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这便是大同清真大寺最为重要的无形文旅资源。

大同地区的穆斯林主要为回族,为了便于其进行礼拜和各项宗教活动,清真寺多建在教民聚居的中心位置。因此,清真寺是回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大同回民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大同清真大寺管理模式,还是从大同回民商贸活动,甚至是大同回民教育模式上,都与之息息相关。寺内伫立的众多石碑,记载了历史上这座建筑所经历的风云变化,印刻着大同回民穆斯林文化的变迁发展,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始末……而今,清真寺穿越数百年,沿袭着当年的管理模式,保留着开斋节的传统,是大同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3 现阶段大同市清真大寺文旅资源开发中的问题研究

3.1 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不够

从本质上来讲,旅游就是一种体验。但是,从大同清真大寺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开发情况来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不够,其主要的项目仅为参观游览,旅游产品太过单一,因而接待的游客数量极少,除了节假日之外,基本上处于比较冷淡的状态。此外,大同清真大寺所处的区位,周边分布着华严寺、天主教堂等宗教建筑,本可形成较好的宗教景观集群,但是就宗教文化旅游的观念和旅游方式较少被提及,没有形成组合卖点。

3.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7]。现大同清真大寺内有张贴关于本寺历史及伊斯兰教文化的文字介绍于墙上,但建筑的布局平面图,以及每一座建筑的名称和功用却无介绍,寺内的标识不全,游客无从获悉更多有关这座清真寺的细节知识。此外,周边无清真餐饮商店,不便满足穆斯林游客前来参观时的游购需求。

3.3 客源分流竞争形势严峻

佛教和道教文化是大同市发展民族和宗教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大同清真大寺的文化旅游客源。特别是自从2007年,华严寺、善化寺等佛教建筑的重修,华严广场的建立,佛教景观的文化旅游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其文化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知名度远大于清真大寺,价值历史渊源久远,更多的游客选择了周边的华严寺、善化寺,严重分流了清真大寺的旅游客源,削弱了它的竞争力。

3.4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大同清真大寺是中国通史上有记载的两座清真寺中唯一现存的一座,比之西安的华觉寺及北京的牛街礼拜寺都要早。虽大同市委、市政府主持了其翻修工作,但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范围更是不够广。目前没有宣传“大同清真大寺”文化的门户网站,在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相关旅游资料和信息也还是很少,而且也不够详细和全面。甚至很多市民都不了解这座清真寺的地理位置。

4 深度开发大同市清真大寺文旅资源策略

综上所述,大同市清真大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的开发要更加注重保护性、适度性、原真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社区参与,同时也要招商引资,在旅游产品的创新上狠下功夫,真正促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4.1 统筹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依托本寺的有形及无形文旅资源,重点打造本土伊斯兰建筑风格特色文化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游。在规划旅游路线时,可整合周边有利资源,如天主教堂、佛教寺庙等,一起打造周边宗教景观的组合游览,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大同清真大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旅游基礎设施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作为重点工作,完善景区的VI设计,保持舒适整洁的寺内环境。在今后的开发中,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搭建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加大与各类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塑造特色形象,力求合作共赢

大同清真大寺是大同市区众多宗教文化景观的重要一环,通过打造“城市宗教旅游”的名片,塑造大同市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形象,进而提升大同市内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考虑到周边的天主教、佛教文化景观竞争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开展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携手共建推进文化旅游活動。当然,在开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尊重民族、宗教的风俗习惯不容忽视,以免乱打“文化”牌,而与穆斯林的文化信仰相冲突。

4.4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每集,开展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大同清真大寺的旅游知名度。一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宣传大同清真大寺文化的专门网站,并与国内主要旅游网站如携程网、中青在线、驴妈妈旅游网、途牛旅游网等建立链接,提供清真大寺全面的旅游信息。二是借力影视传播,通过拍摄旅游广告宣传片,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电视台以及播出时间,吸引游客前来。此外,在清真大寺举行节日庆典和重大活动时,可以邀请各大媒体前来报道宣传。三是通过易于保存的纸质媒体来进行宣传。政府可以组织印刷大同清真大寺文化旅游的宣传册,以精美的图片、精辟的介绍吸引游客的眼球。

5 结语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途径。大同清真大寺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加之当地政府对于文化旅游的重视,资源的开发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还是营销宣传工作,都要保护当地回民文化赖以生存的“场域”,实现资源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和谐统一,并使当地居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外界主流文化的冲击下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注释

[1]李兴华,李大钧,李大宏.大同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6(03):

41-55.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张瑞.石头上的回民社会—大同清真大寺碑刻的民族学考察[D].湖北民族学院,2016.

[4]张建华.谈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J].山西建筑,2018,

44(31):9-11.

[5]白少杨.北京清真寺建筑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

[6]王帅.山西古建筑文化之砖雕装饰的内涵[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3):24-25.

[7]查尔斯·R·格德纳.旅游学(第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64.

作者简介

池佳璇(1995-),女,山西大同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