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志愿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准备策略探究

2019-06-17朴秀英

卷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相关关系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政府也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以提升实践能力。本研究中通过对某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主要研究结果:第一,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下,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为就业做准备。72%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志愿活动,但是不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首要原因是志愿活动与专业不对口。第二,志愿活动的参与和就业准备没有显著的直接关系,但是自尊、服务意识、心理弹性等因素与就业准备之间的关系统计上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就业准备;相关关系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项目“基于志愿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策略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7D29)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议题。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资料,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前年增加16万人,与其他待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人面临就业问题。研究发现,就业质量和就业准备之间有紧密关联[1]。因此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做好就业准备至关重要。

在大学期间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给大学生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场所和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提供条件,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其中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是一个可行的措施,诸多研究都强调大学生志愿活动对学生就业的影响[2-3],政府也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201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计划派遣1.83万人左右。这项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这足以证明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志愿活动与就业问题,也是一个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就业准备机会的策略反映。

在国内,围绕大学生志愿活动,有些研究强调志愿活动对德育的红色教育作用[6];较多实证研究证实了志愿活动帮助大学生能够体现价值,锻炼自己,扩宽社会关系,还能运用专业知识,增加就业机会,志愿服务带来的益处颇深[3,5]。同时,有些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现状并指出问题,如服务形式单一、对实际的理论指导不足、督导差、缺乏法律保障、机制不全等[2]。还有的研究提出要把专业与社会实践连接起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值得重视的是,据调查发现大学生非常满意志愿活动的仅占16.5%[5],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发挥充分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对于志愿活动和就业准备之间存在关系的假设是毋庸置疑,但是針对志愿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准备影响的途径,尚未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志愿活动的参与不会或很少直接促成就业准备,而是两者之间有中介因素,也就是志愿活动的参与将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准备能力。因此,本研究要从分析志愿活动与就业准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4],进一步对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路径进行详尽分析,探索志愿活动对就业准备之间中介因素,提出有助于提高就业准备的策略。本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大学建立志愿活动长期激励机制,建立多方有效地参与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进一步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的红色德育作用。

2 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志愿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在此过程中,可以与人交流,建立人际关系,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志愿活动的参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但是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和就业准备之间有其他中介因素的作用。如精神状况、心理素质、意识形态对就业准备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对就业准备有关系。如,大学生的较强的自尊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为高自尊的学生积极地评价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自我效能感也高。随之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抱有信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问题,参与实践。

其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心理弹性(承受力)与就业准备有关系。意识形态对行为的作用不言而知。[7]服务意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起到一定的作用,没有服务意识的个人很难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对就业也是如此。就业是一个人的社会需求之一,人生发展目标之一。参与社会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过程。因此服务意识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就业准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困难、挫折,因此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学生会正面困难,积极处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本研究中要着重分析本研究大学生志愿活动与就业准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尊、抑郁、服务意识、心理弹性与就业准备的关系。从中探讨志愿服务与就业准备之间的中介影响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整群取样本的方法,对任课老师充分说明研究目的之后,提醒任课老师强调学生不要漏项。2018年10月至12月,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共收回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105名(44.7%),女生130名(55.3%);理工类132名(56.2%),文科类103名(43.8%)。大一占23.5%,大二占26.7%,大三占27.1%,大四占23.7%。

3.2 量表设计及信效度

为了具体考察大学生就业准备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中参考大学生社会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项。这些量表主要考察心理、意识形态、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国外量表引用过程中需注意概念、语义、技术、标准、文化背景的对等性[9-10]。本研究中对量表问项进行翻译和修改后,请两位大学教师和四位大学生评价问项内容与语义的稳妥性。之后对36名学生同时进行测验进一步验证量表的信效度。

3.3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4.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频率分析,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就业准备的现状。 然后为了验证自尊、抑郁、服务意识和心理弹性在志愿服务和就业准备之间的相关,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的志愿活动现状

调查结果,研究对象中在校期间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 169名(71.9%),未参加的学生66名(28.1%),反映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形式来看,个人形式的只有59名(25.1%),社團形式87名(37.0%),参与班级或专业组织的活动的有89名(37.9%)。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大型服务活动,没有形成自觉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服务意识与习惯。

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生不参加志愿活动的具体原因,依次如下。服务活动与专业不对口(19%), 没有经济支持或回报(18%),活动地点离学校远(17%),服务形式单一(16%),没有法律保障(14%),怕辛苦(13%)。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生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困惑[8]。

4.2 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

大学生大致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135名(57.4%),较严峻的84名(35.7%),一般的只有16名(6.8%)。但是在这种就业形势和压力下,已经有点准备的大学生144名(61.3%),已经设定具体职业目标的有49名(20.9%),尚未准备的有42名(17.9%),8成以上大学生还是积极看待自己就业准备问题。关于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职业类型,近8成的大学生向往舒适稳定的工作,具体有公务员117名(49.8%),大型企业65名(27.7%)。大学生回避风险大,保障少的行业,如,中小企业31名(13.2%),自组创业20名(8.5%)。还有回到村里投身农村建设的村官仅有2名(0.9%)。从就业意向及地点来看,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发展潜力是大学生主要考虑的因素,一线城市96名(40.9%),二线城市123名(52.3%),而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12名(5.1%),欠发展地区的农村只有4名(1.7%)。这是因为90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数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适应了物质生活带来的安逸,怕苦怕累,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意愿和心态。这些足以证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准备过程中面临的烦躁心理和困难,以及与现实社会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大学、家庭、个人要从多维度出发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活动和就业准备的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准备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路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从就业准备情况来看,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会为了就业做出准备。大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储备;从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活动情况来看,71.9%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主要以集体形式参与,不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内容与专业不对口。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社会参与和就业的重要性。第二,本研究中发现了志愿服务对就业准备没有直接关系。 参加志愿活动本身并不重要,对就业准备也没起到作用。第三,本研究探索了志愿活动与就业准备之间的中介因素,如自尊、适应性、服务意识。这些说明大学生通过志愿实践活动提升自我价值,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学会社会关系技巧,运用和提高专业知识,锻炼毅力和耐力,这时志愿活动才真正有助于大学生的准备就业。

综上所述,为了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准备,社会各界努力共同建立学生志愿者激励制度和配套的激励方式,健全法律保障之外,从微观层面也要注重志愿服务的心理机制和大学生的发达特性,在多部门的共同参与下促成志愿服务在就业准备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肖云,黄颖姨.大学生就业准备行为与就业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146-49.

[2]解占彩,赵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6,(7):145.

[3]葛崇勋、夏丹.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5,(12):187-189.

[4]李国武.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及影响因素[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3):11-18.

[5]王蕾.大学身志愿活动现状调研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5,4(27):32-33.

[6]毕菲菲.开展志愿活动在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J].时代教育,2017,(7):75.

[7]王麒凯、钱骅、黄梅英.大学生就业准备特点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2):13-18.

[8]王淑云,罗筑华,陈熙,唐健丽.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准备研究述评[J].科学研究,2011:1261-1265.

[9]郭金玉,李峥.量表引进的过程及评价标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3-285.

[10]戴晓阳.常用心理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9-11.

作者简介

朴秀英(1979-),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

猜你喜欢

相关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地区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