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引导路径探索
2019-06-17唐典巧李丽华谭智中
唐典巧 李丽华 谭智中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流行,传统互联网方式向移动互联网方式延伸,给高校学生发表网络言论带来了充分的便利性,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深度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探索引导网络舆情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诉求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将近2亿网民的身份为学生,占比达 24.8%;手机网民规模达7.88 亿,占比达 98.3%,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流行,传统互联网方式向移动互联网方式延伸,给高校学生发表网络言论带来了充分的便利性,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把对社会某一特定的公共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等方面所持有态度、意愿、情绪和思想通过网络(包括校园网络空间、社会公共网络平台)发表观点或者做出评价,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这些网络舆情往往具有多元性与综合性、群体性与放大性、非理性与难控性等特征。[1]
一、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
1.涉及学生利益的常规诉求渠道不畅通
高校大学生是对社会诸多现象、现实和问题反应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思维独立,敢于维护自身利益,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思想、心理和价值观上具有不稳定性,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周围言论的误导,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到社会政策变化、小到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等问题,他们需要有一个反映诉求或者宣泄情绪的渠道,而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常规渠道不畅通,常规渠道就是我们日常所了解的高校设置的正规渠道,例如学校的意见箱、报刊、官方媒体、座谈会、学生权益维护部门等,学生通過这些渠道反映诉求,未得到及时或妥善处置,即会选择更直接的途径——非常规渠道,如微博、QQ空间、论坛、贴吧等网络渠道来发表意见或者发泄情绪,这些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一旦在网上发布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关注和共鸣,进而引发舆情问题。所以,常规诉求渠道不畅通是高校学生寻求网络并形成校园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原因。[2]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后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均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寻求关注,尤其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他们更期望在这个隐匿真实身份的虚拟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并引起网民的共鸣,他们往往会忽视网络道德和责任意识,追求情绪的发泄、放大焦点、获得认同。而在高校的网络教育中往往是重知识和技术传授,轻网络道德和网络思政教育,甚至是没有网络思政教育,高校网络思政建设滞后,网络道德规范缺失,导致网络舆论防御体系中缺乏内在的自律的精神规范。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内在行为失去了网络道德的规范,更易受到外界的煽动,从而任意发表言论、肆意宣泄情绪,形成网络舆情。
3.高校监管力度不够
在这个“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上每个人都是意见表达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越来越依赖网络,但是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信息管理员人工监测,基本处于“谁建谁负责”的局面,没有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监控分析机构。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硬件上投入太少,甚至是没有投入,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人海战术”这种传统的舆情监测方法,由兼职人员不间断的对网络信息进行浏览监控,但是对于巨大的网络环境来说,监控范围就是“九牛一毛”,类似于抱着侥幸心理来浏览监控。
二、线上线下引导路径探索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rtHeath)认为,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办法。目前,高校往往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采用的仍然是“拖”、“堵”、“删”等手段加以应对,缺乏对网络舆情科学的管理、预防、引导和应对,势必就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失控的状态。因此,各高校要根据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办法,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引导。[3]
1.探索线下引导路径,畅通渠道扩大格局
(1)依托高校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校园热线,改变传统沟通渠道。高校应该突出“服务育人”的理念,将“管理”转化成“服务”,联合高校各职能部门,科学规划一站式服务大厅,加强“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引进校园智能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目前,各高校传统的沟通渠道通常为“班级-年级-学院-学生工作部(学院宣传部门)-学校各职能部门(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学院-年级-班级-学生”,这种传统的沟通渠道环节多、反馈时间久、效率低,不利于及时的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的意见反馈的途径更加畅通, 意见反馈的过程更加简化,依托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校园服务热线,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工作能力到位的学生接线员队伍,使广大学生能够“足不出户”,通过一个电话即可进行沟通或反馈意见,做到电话接听及时、意见反馈及时,形成“学生-校园热线-各职能部门-校园热线-学生”的新型意见反馈沟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做到智能平台实时记录、集中受理、分类处置、责任落实,最终形成校园沟通渠道畅通,问题解决及时且有效。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校园热线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缓解了学生在碰到问题时的焦虑情绪,大大减少了学生在网上发泄情绪的几率。
(2)计算机课程,加入网络思政教育和法律法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上海经验”为模型的“课程思政”工程慢慢在全国铺开,课程思政的主旨,是强调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按照网络素养的十条标准, 即认识网络——网络基本知识能力、理解网络——网络的特征和功能、安全触网——高度网络安全意识、善用网络——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从容对网——网络信息识别能力、理性上网——网络信息评价能力、高效用网——网络信息传播能力、智慧融网——创造性的使用网络、阳光用网——坚守网络道德底线、依法用网——熟悉常规网络法规, 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网络行为中,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 大力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大学生网民,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3)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转移学生关注焦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提高学生精神格局。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塑造。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性高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从纯网络转移至线下活动参与上来,既能丰富课余生活,也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通过举办高品质的活动,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精神格局,将对生活上琐事的关注淡化,关注更高格局的事物或事件。[4]
2.探索线上引导路径,弘扬网络主旋律
(1)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利用最新的网络核心技术为监管机构建立或者购置一套符合高校实际与特点的舆情监管系统。各高校应该设置独立的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加大对网络舆情监管系统的投入,制定相应的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应对工作责任制度,完善舆情分析、研判、评价、预警和发布等处置机制,改变“临危受命式”的应对方法。采用人工和软件共同监控的方式,在“风平浪静”时就要研究舆情关注较多的话题类别、发生时间段、发生原因、演变规律及其应对措施,对公共网站利用“热词搜索”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定向搜集监控,而对私人网站则由人工进行监测,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和完整的应急预案。在“风起云涌”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处置。同时,对于发生舆情的突发事件,監管机构成员需迅速拟定发布信息初稿,经审核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在官方渠道,抢占网络“沙发”,掌握舆论主导权,引导舆论走向。所以高校互联网舆情监管必须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通报渠道,形成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5]
(2)培养一支校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队伍,引导舆论走向。在高校设置的网络舆情监管机构里,必须要培养一批除管理人员之外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这支队伍人员的选拔,一定要遵循网络舆情引导的特殊性,所以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业务素养。这支队伍就是高校正能量传播的“意见领袖”队伍,他们在舆情监控中起到的是舆论引导的作用,他们的言论、观点在意见交流过程中要主动占领网络平台的“沙发”, 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高校应重视对“意见领袖”队伍的培养,帮助他们成为高校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从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邀请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在线与学生互动交流,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时事新闻、校内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功能,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正能量引导。
(3)建立网上思政教育基地,主动设置信息沟通平台。精心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构筑高校网络精神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净化网络环境,并通过渗透式的宣传,占领校园舆论的主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发声的主平台。在主题网站上可以定期发布国内外热点新闻、方针政策、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校园生活资讯、安全预警等栏目,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开通师生网上对话平台,在平台上学生可以表达诉求或需求帮助,可以定期邀请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老师等做客平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或者诉求,使学生认准这个官方平台,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发表意见时能第一时间找到平台来反馈。唐纳德·肖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所以他们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即通过主动提供信息或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事实、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等。高校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主题网站上主动设置热点话题,掌握舆论主动权,在舆情危机发生前,先发起舆论,并引导舆论,有所预见的降低舆情危机。
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控已经成为了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科学的、有效的开展舆论监控工作,各高校都在不断摸索中,如果监控不当很可能就会出现危机事件,或者舆情失控、或者矫枉过正,所以各高校要下大力气设置独立的舆情监控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监控制度,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多管齐下共同监控,维护校园网络的清净。
参考文献
[1]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2]黎红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57-59.
[3]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4]骆玉安.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64-67.
[5]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