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分析
2019-06-17魏献锋
魏献锋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受新课程改革影响甚大。如果能够积极适应改革变化,按照新课程要求实施数学教学,就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分析入手,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适应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有效性 思考
小学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因为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处于逐渐形成期,如果不能进行对改革进行“有效性”适应,就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适应性成为了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1.对基础教学要求更好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数学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体系中更具连续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不能把教学内容独立的割裂开来。如果小学生因为在低年级时数学基础打得不好,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会造成在新课程下,随着教学的深入,上课听课理解困难,有时会出现听不懂,學不会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要抓住低年级时的黄金时段,加强教学强度,打牢学生基础。[2]
2.更强调数学逻辑性教学
新课标改革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更高要求,尤其一些题目的设置,专门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特别是方程题和应用题,对于一些逻辑分析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在学习中造成很大困扰。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分布解题法、线段图示辅助法,尽可能详细的为学生讲解,将教学重心由解题过程和得出结果前移,着重为学生讲解题目的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归纳能力。[3]
3.更注重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后,从3年级开始,数学教学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公式、符号。在教学中让学生记忆这些公式和符号,显然是乏味无趣的。而且,这些公式符号很不容易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公式符号的定义,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一头雾水,失去了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比如联想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等,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消化公式、符号,为提高教学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排除障碍、疏通节点。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教学方法探究
1.以爱国情怀引导教学
小学生爱国情怀已经形成,要利用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在应用题目设置上,将应用题题目与国家重要工程建设、国家体育竞技联系起来,在解题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先锋,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在其他科学领域有所建树,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比如在应用题题目设置时,“鸡兔同笼”问题可以换成:“某体育项目的国际级赛事计分规则如下,在总共20个评分项中,每一项达标得5分,每项不达标扣1分,中国两名队员分别以总分79分和64分的成绩包揽冠亚军,问中国两名队员分别在多少个评分项上拿到了分数?”。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既培育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思维。
2.以数学故事辅助教学
可以通过经典的数学故事,增强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有效性。比如在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引入西方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证明“美学就是数的和谐”理论,最终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a?+b?=c?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强化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认识,也强化了学生对“数”的美感培养,同时也在中西方数学理论研究历史的对比中,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比如在对称图形学习时,可以为学生划一条“心形线”,并引入数学家笛卡尔与克里斯汀公主的爱情故事,这也是百岁山矿泉水的广告主题。既利用数学故事激发了学生内心对数学的美感,也拉进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数学学习更接地气。
3.以求知欲望推进教学
利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可以帮助学生以数字为媒介,在脑中构建数字模型,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提升分析归纳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适时抛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理,诸如“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等,让学生去论证,去探索,在探寻公理正确性与否的过程中,也为学生打开了认识新世界的大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主探索、大胆猜想,提高了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为今后更为复杂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三、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基本保障
1.强化硬件支撑
加强数学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数学多媒体教室,并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可以依托先进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充分借助先进地区的优质师资力量开展远程教学,打破教学的局限性。
2.强化教师培训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引导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摒弃僵化的纯数学教学,自觉的将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作为重点纳入到教学改革当中。积极开展校级之间、年级之间或班级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教师交换教学经验和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组织教师到数学新课程改革适应性较好的地区进行听课,学习有效“适应性”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3.强化因材施教
数学教育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充分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专长,根据处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尽量让每个学生看的到自己学习水平的提升,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程度成为了现阶段评判小学数学教学好坏的重要因素。当代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思路与教学要求,完善教学体系,寻求最佳数学教学方法,逐步完成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升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玉莲.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青海教育,2018(08):45.
[2]张真,李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2):129.
[3]周自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8(1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