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障碍与路径分析

2019-06-17马文韬

卷宗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马文韬

摘 要: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未来的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就成为了树立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然而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今日,多元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涌入高校,使得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相左。找出存在于学生中的病态价值观,是建立文化自信,保护学生之盾;制定根治举措则是根治弊病,树立文化自信之矛。矛与盾并用,攻防兼备才能更正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不正确的思想,肃清校园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这代人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障碍与路径分析”(项目编号:Q2019-007)

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社会演变中的产物,是人类区别去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存在。每个留存到现在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五千余年,同样归功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不断发展。在十九大中,习总书记也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志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当代中国,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可谓是必由之路。

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相联系的。没有文化认同就谈不上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有一致的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方面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这三大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点滴累积的结果,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基。也是当代中华大学生唯一的归属地。只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才能树立更扎实、更厚实、更广泛的文化自信。

1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障碍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带给了中国大学校园丰富的异国色彩,多元化成为了中国大学鲜明的特色,追逐“潮流”的大学生不但处于时尚的前沿,也被推向了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的前沿;“未来社交、经济、日常生活該走哪条路”大讨论的前沿。但与此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塑造“三观”的重要时期。当稚嫩的思想观念遇上泥沙俱下的网络裹挟的负能量、错误价值取向,就使得不少大学生在这段时期有不少困惑,很容易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走偏,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文化激进主义。当代大学生中的“哈韩”、“哈日”现象,他们对异国明星的喜爱逐渐上升到对异国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逐渐疏远了身边的传统事物。有些严重的年轻学子产生了厌恶。他们将传统文化视为过时的东西,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极力模仿外国文化。

2)物化主义。在大学校园内物化主义的学生只会将自己的同学、老师当做支持社会这台机器运转的若干零部件。在他们心中同学只是自己毕业路上的同行者,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忽视了身边人的人文气息,忽视了软环境的作用力。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平时大学校园内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的推广对其都毫无效果。应为物化主义者早已疏远了别人,大家的熏陶作用在其身上微乎及微。

3)消费主义。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只追求享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高端品牌,一味地崇洋媚外。他们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用高端物品就象征着有高级的生活品味。他们将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勤俭节约、收敛中庸的观念彻底摒弃。这不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蔓延开来会在学生之间形成恶性攀比,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文化消费主义则是区别于消费主义的另一个危害巨大的价值观。这部分人在网络社交平台或者现实生活中为了博人眼球,提高关注度,来刻意丑化或者黑化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为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烈。在他们眼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一般外来文化一样,没有贵贱之分,都可以用来扭曲、丑化,进而娱乐大众,失去了对古人、对革命、对社会主义的敬畏之心。

4)历史虚无主义。学生在校园内研究历史中的个体或者历史中的某些细节是常见的现象,然而其中的少部分学生喜欢站在某些单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角度来推演另外的历史轨迹。比如楚汉争霸期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历史就没有汉朝;努尔哈赤的军队没有进入山海关,历史就没有清朝,就不会有闭关锁国;张学良、杨虎城没有在西安控制蒋介石,抗日战争会如何发展等等。这部分人实则是在贬低革命对于新中国的作用,忽视革命英雄对历史所做的贡献。然而,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自信中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激励否定革命的作用,树立文化自信对其而言就是难上加难。

5)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要特征,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它把个人主义的种种特点扩展到了极点。其本质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无巨细,在一切方面都把个人的私利、目的摆在第一位。二是只顾自己私利,不管他人的、社会的利益。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就是典型。三是为了实现个人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无视人的天良和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若大学生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些学生就会将功力无限扩大,将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抛之脑后;想个人后路多,想集体事业少。最终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滋长了落后思想;淡化了服务意识,滋长了名利思想;淡化了进取意识,滋长了享乐思想;淡化了责任意识,滋长了懒惰思想。

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

1)校内弘扬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属于文化自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在团学工作上下功夫,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中加入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在校内开展各种文化比赛、知识竞赛;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契机展示传统文化;鼓励和帮助学生举办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坚定文化自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切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它是华夏文明五千年来对于做人做事最好的总结,它涵盖了一个人诚意正心、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在高校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学习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理、价值观有深刻的领悟,从而达到坚定其文化自信的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需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学生看来是“内容生硬、大而无当”,这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乏味,逐渐地兴趣被消磨殆尽。而教师除了传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外,只能在课后利用布置作业等方法督促学生学习,这使得知识吸收效果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少一些说教式的传授模式。虽然教学内容不能改变,但教学方法可以做出创新,比如将教学内容与近期时政热点相结合,思政术语与生活日常事件相结合,这样有浅到深地传授知识;或者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让教育内容在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平台展出等等。我们也要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想、责任、人生和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参考文献

[1]李雄鹰.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J].文化学刊,2012(11):33-37.

[2]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6):126-130.

[3]王晓娟,任凤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5):119-124.

[4]王文峰.论大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