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泥塑大头像”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9-06-17王坤
摘要:在当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也更多地服务于其中。无论是纪念碑雕塑、历史人物雕塑还是城市景观雕塑,都会涉及人这一主题。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肖像造型的深入理解,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具象 审美意识 教学改革 创新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基本采用4年制的本科教学结构,作为专业性的教学单位,课程的设置总体上以具象写实作为基础,以便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建立良好的造型基础。
具象写实教学主要是围绕人物头像和人体的临摹与写生来展开的,其中泥塑大头像(即泥塑二倍头像)写生课程是4年制本科教学中一项重点课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物头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用艺术表现人,一直以来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作为传统的具象写实教学,泥塑大头像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能力。这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单纯摹写,而是主动地去提炼客观对象面部组织结构之间的特殊关系,通过形体的塑造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创作者的审美需求。
泥塑大头像视觉效果冲击大,但塑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泥塑大头像的塑造不仅需要学生充分掌握人物面部肌肉骨骼的特征,還要具有放大头像后控制比例关系的协调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提高概括归纳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是最应该被关注的。所以在教学的初期我们多用鼓励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头像写生课的知识点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具备吸引力,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要想让学生对专业更感兴趣,就不能一味地讲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创新的过程之中,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因此,在泥塑大头像课程的教学中,在基本理论知识指导的基础上,我们调整了相关的辅助教学比重,增加了大量的教学图例讲解和教学示范,通过对东西方优秀的古典雕塑的比较,总结东西方雕塑造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能够敏锐地去捕捉形体,使学生更快、更顺利地投入教学过程中。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总结,我们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步骤的规律上,我们将整个泥塑大头像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逐步展开教学。
一、构图
雕塑中的构图,总体来说是一种平衡,纵向横向的形体相互交织,结构均衡,构成稳定,更重要的是雕塑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构图。就二倍头像来说,尺寸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卡尺去实际测量得到数据。这里所说的构图重点指的是一个总体的布局,要让学生理解怎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解决好头、颈、基座之间的空间、大小、体量关系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有秩序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和谐,就是美。
二、动势
强调动势首先要找整体。所谓整体,就是说不看小的东西,要看必要的和基本的东西。对泥塑大头像来说,头、颈、基座三者的空间关系就是整体。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又叫作结构关系。也就是说,要找到在一定动态下头、颈、基座的空间组合关系。要告诉学生,在开始上泥时,并非追求做得多么完整,而是通过科学的、认真的观察,在客观对象身上看到整体,能否迅速抓住客观对象的总体空间特征才是关键。开始上泥时要视野开阔,大胆一些,目的是迅速地抓住整体,而不是陷入具体细节的刻画中去。同时,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还要生动、准确地建立起头、颈、基座三者之间的空间秩序,就是要建立总体情节。
三、形体审美
任何形体都具有其自身内在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形成不同的形体审美。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过“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至今影响深远。我们知道,形体是有语言的。无论一个杯子还是一张桌子,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意味。雕塑中的形体表达要能够反映出自然形态中所包含的形体审美。形体各不相同,因物而异,但其中是有规律的,那就是抛开现象看本质。要让学生在面对不同客观对象时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提炼有意味的“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特别是运用一些大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来进行形体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转换思维,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四、头发、衣领等虚的部分的处理
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对虚与实、虚实关系的理解一直处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可见一斑。雕塑作为立体艺术,理论上不存在虚的概念,特别是在课堂习作中,每一个形体的表现都是具体的,可以说无差别。
我们知道,在泥塑大头像课上,发式和胡须能够充分反映出人的身份、职业和性格,与我们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的审美需求直接相关。虽然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骨骼、肌肉的概念相对固定,而人的头发、胡须包括出现在构图中模特所穿衣服的衣领部分,会随时出现一些变化,学生在课堂作业中不好控制,也往往忽略,从而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对虚与实的艺术表现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与实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学会如何处理虚实间互为补充、相互衬托的内在关系。
五、细致的刻画与人物情感的表现
泥塑大头像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同于泥塑头像课,对深入程度和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的表现上要求更高。课堂作业中,在比例、动态、形体、结构稳定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人物情感特征的表达。人物的五官:一个眼神、微微翘起的嘴角、鼻孔,面部表情肌:激动、豪放、冷静还是沉稳,这些局部的处理都要有整体概念,要有总体情节。一切细节的刻画,都要服从一个整体,不管我们对客观对象的形体结构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假如最终不能回到整体的处理上,那么再好的分析也是失败的。
对于美的理解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形体的理解和形体的表达也包含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规律。不同的客观对象从形体结构和生长规律角度来说,基本都是相同的,同样的组织结构、同样的五官组合、同样的段落关系、同样的穿插坐落,这些因素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是作业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不同的客观对象又有着不同的形象特点、不同的精神气质,性格鲜明,各不相同。如何在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发现客观对象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特征,并通过形体的放大,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才是课程的重点。这也是其有别于泥塑头像课的意义所在。
因此,要在课程中不断地去总结客观规律,去发现客观对象特有的精神气质,去处理形体、放大形体,塑造要深入细致、生动鲜明,能够准确表现出客观对象内在精神气质与外在形体特征之间的那种和谐,才符合泥塑大头像课程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霍波洋.双重基础——具象写实基础[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坤,男,硕士研究生,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具象雕塑语言)(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