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剧古琴跨界艺术《琴芳梅兰》不同版本
2019-06-17李维一
摘要:《琴芳梅兰》是以梅兰芳经典京剧唱段为蓝本,经过重新打谱,以古琴演奏、京剧演唱及文化讲述的形式演绎梅兰芳唱腔经典,是具有创新性的跨界舞台表演艺术,在目前的演出中已出现不同的版本。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琴芳梅兰》可以看出其变化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关键词:梅派唱腔 跨界艺术 版本比较
由梅兰芳纪念馆策划出品,与北京琴宗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的“古琴礼乐文化与京剧梅派唱腔对话唱和”的跨界艺术演出,已经在梅兰芳纪念馆、北京知音堂、国家大剧院、多维剧场、民族文化宫等地成功演出多场,得到各界学者、传统媒体和新兴自媒体的关注和自发宣传,更是得到观众的好评和热议。在目前演出的场次中已呈现三个不同版本,现对各版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一、《琴芳梅兰》实现古琴、京剧的跨界合作
古琴与戏曲相结合在历史上的尝试,于清代道光年间《张鞠田琴谱》中有过记录。张鞠田将民间小调、花鼓、道情、昆曲之类的音乐编成琴曲,开创了古琴运用戏曲音乐元素编曲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文化部组织“用器乐演奏模仿唱腔”的试验,古琴作为参与器乐之一,用其演奏法中的“走音”表现人声的拖腔,用“单弹”表现“喷口”,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尝试均未突破古琴独奏的范畴。
而此次古琴、京剧的跨界合作,是将京剧梅派经典唱腔以古琴为主伴奏,实现了戏曲与古琴跨越艺术门类的合作,高雅之中更添韵味,是一种创新性的艺术组合。从皮黄声腔惯以辅助的弦索腔转为古琴曲,需要经过重新打谱,不断尝试、打磨,才得以促成京剧唱腔与古琴的互相调和。二者之间由交流达成彼此交融,在保持各自艺术特性下达到一种和谐共洽,实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成”的境界。
二、不同版本《琴芳梅兰》比较分析
《琴芳梅兰》的基本流程为以《梅花三弄》开场,京剧艺术家与古琴演奏家配合,共同演绎不同剧目的梅派经典唱段,主要包括《贵妃醉酒》选段、《霸王别姬》选段、《洛神》选段以及《太真外传》选段。节目不设置主持人,由文化讲述人对京剧唱段的艺术分析及对古琴音乐文化的阐述解读作串场,引领观众切身感受高雅艺术中的精粹文化与风雅意趣。
(一)“兰芳雅集”庭院版
庭院版《琴芳梅兰》的演出场地在梅兰芳纪念馆的四合院中,邀请戏曲、戏剧、古琴等方面的专家对京剧与古琴的跨界形式演出作艺术点评,是以“兰芳雅集”的形式仿古集贤,在交流互动中实现精神交流与艺术品鉴的共同探索,其中形成的观点对文艺创新创造有所启示。
实景结合演出是庭院版《琴芳梅兰》的独特亮点,按照传统四合院的规制,北屋为上房,地势最高,三间正房前的平台恰好可作为主舞台及上下场,而北房也正是梅兰芳先生生前的旧居。当京剧名家胡文阁先生随着伴奏款款而出,在北屋与观众之间和琴而歌,这所小院落仿佛将60多年前梅兰芳先生与当时社会名人雅士聚会的情景重现,演员和观众之间近距离的互动形成流转气场,使得观众置身其中,沉浸在剧情和表演之中,打破了本不存在的“第四堵墙”。
庭院版《琴芳梅兰》共演出三段,分别为《贵妃醉酒》选段、《霸王别姬》选段及舞剑、《太真外传》选段。在每段之间由学界专家进行点评、阐述观感。演员则趁此时间得到休整、调琴、更换服装。每段表演由文化讲述开始,配合茶艺、香艺、花艺展示。由于观众在院子中间围坐,侍茶人、奉香人邀观众品茶品香进行互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得到丰富展示。除演出场地外,在南厢房备有笔墨纸砚,多位画家、书法家在欣赏演出后留下感悟,这样的安排使得雅集的形式有实体性的精神成果产出,以古典精神为框架表现当代艺术思想,更好地实现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合而言,庭院版《琴芳梅兰》的每段古琴融合京唱的表演是和谐优美,打动人心的。但是整体而言还不能算是一台完整的节目。其更偏重于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古琴和演唱并不是其中的重点和主旨,是和茶道、香道、花艺展示等并列的或较为着重笔墨的艺术形式之一,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虽然与实景环境的配合得到了不错的观赏体验,但还需要在编排中多加巧思,使琴和唱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二)剧场初版
应“第三届小剧场优秀戏曲节目邀请展”之邀,《琴芳梅兰》剧场版于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走进剧场首先要考虑的是舞美布置的设计,既要符合整场演出的品格,又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编创人员决定延续庭院版中清雅如水的风格,化繁为简,将舞美道具高度提炼为面向舞台方向左侧的假山翠竹,中央的对开红漆木门,右侧的案几小凳,从而形成三面环对观众的布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表达出古琴的高洁出尘,又符合京剧程式化规范对生活的概括、美化。
为了让观众能够了解《琴芳梅兰》的创作背景,也为了让观众入场就座后快速进入表演情景中去,演出的第一部分是播放梅兰芳纪念馆精心制作的艺术视频。视频中高度凝练地展现了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成就和爱国情怀,并对纪念馆的成果作简介,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梅兰芳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剧场版《琴芳梅兰》的演出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洛神》唱段,保留了茶艺、香艺的展示,缩减了品茶、品香的互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延续,更是与文化讲述人配合,为更换道具服饰留出时间。这对所有的演出人员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考验,每个转场时间只有6到8分钟,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讲述人和艺术展示人的身上。但由于艺术展示的动作幅度太小,只适合前排观众观赏,后半部分的观众看不清舞台上的动作,只能聽着介绍欣赏琴音,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在大剧场中,后排的观众根本不知道舞台上在干什么,使演出效果打了折扣。
剧场初版的《琴芳梅兰》为保证演出时长,在编排曲目中加长了京剧唱腔的部分。但这样的安排有些把京剧场面换成古琴伴奏的意味,仅突出了京剧唱腔,偏离了“琴”“唱”并重的主旨。而京剧演唱、舞剑又消耗了京剧演员的大量精力。若是以这种模式连续巡回演出,必定会影响演出效果,而古琴的艺术主旨也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剧场再版《琴芳梅兰》中重点改进方向。
(三)剧场再版
通过总结剧场初版《琴芳梅兰》演出中京剧唱腔比重过大,茶艺、香艺分散主题等问题,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再版演出中进行了节目重编和改良,以《贵妃醉酒》选段为例,在文化讲述人的深度解读下,《贵妃醉酒》中醉而持扇、为情怅然若失的贵妃形象首先在观众的脑海中浮现,先将古琴前奏为演唱做铺陈。一声“摆驾”,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随着声音出处张望着贵妃的身影。但古琴曲继续演奏,观众好奇心愈来愈重,就在观众快要失去耐性的时候,手持金扇的胡文阁先生款步走出,伴随琴曲边唱边做身段,台上呈现出一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妇人在等待爱人的到来。就在一切都顺理成章之时,胡文阁先生止住演唱,凝住笑意,并意兴阑珊地走向文化讲述人的座位,以扇遮面背对观众。古琴不停低声流淌,在接近尾声之处,胡文阁略带醉意地起身,口中唱出孤身一人回宫的无奈离开舞台,琴声即止。
在这一段表演中,虽然减少了京剧的唱腔部分,却加强了贵妃得意与失意的强烈对比,而中间以扇遮面的动作,比唱更直观地表达出贵妃借酒浇愁的复杂心情。而增加的古琴等乐器的伴奏比重,则更突出了琴的主旨,古琴与京剧之间的表演更趋平衡。
这样的编创理念贯穿整个演出。庭院版和剧场初版的曲目均以唱为主,古琴伴奏为辅。而重制的剧场版则加入古琴曲《平沙落雁》《潇湘水云》以及古琴独奏《夜深沉》。《夜深沉》曲牌是京剧《霸王别姬》的经典伴奏段落,把这一段从《霸王别姬》唱段中单独列举出来,以舞剑表演为古琴助兴,使得原曲刚劲有力地伴随着虞姬起舞的舞曲,转化为项羽颓势已现,虞姬决定舍身,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古琴深沉的琴音所表现出的牺牲与奉献,更能引发观众的回味与思考。
唱与奏交替安排能够较好地解决古琴与京剧的平衡问题和赶场问题。同时将茶艺、香艺部分删除,使得演出主旨仅聚焦在古琴和京剧上,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加紧凑,观众对《琴芳梅兰》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了。
三、对《琴芳梅兰》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不断地更新升级,《琴芳梅兰》已经成长为真正成功结合传统与创新、实现艺术跨界的演出作品。通过多次的排演和舞台历练,演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也日益增长。这台演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还在于每一位演出人员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由于艺术修为十分深厚,所以在面对每一次调整变化时,都能迅速进入状态,使得演出能够越来越趋于完善。
主创人员对《琴芳梅兰》还有更进一步的设计和想法,一是要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由彩扮演员演出,让观众从视觉上进一步感受京剧舞蹈艺术的精彩传神;二是要丰富和弦部分,使得琴声与歌声更能合而为一,浑然天成,道法自然。
我们十分期待《琴芳梅兰》能再次升级,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也期许能够再完善一些细节之处:在舞台设计上可以再利用一下LED背景屏。现在每一章节的演出舞台上不超过4个人,道具也是简约风格,在小剧场还算可以,但在大剧场大舞台上未免略显单薄空旷。建议可以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出一些清新淡雅的背景视频,这样,观众在赏琴听戏时,视觉上不会觉得太单调,也能达成一种视听效果的完整。如今,青年人已成为艺术欣赏的主力军,对自己喜爱的演员忠诚度非常高。在宣传上可以选编一些精彩的演出舞台照片和演员戏装写真编辑成册,或者做成其他Q版纪念品,既能够满足观众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能为演出增加收益,从而打造一个更好的《琴芳梅兰》。
参考文献:
[1]崔灏晨.七弦奏皮簧 唱念展清音[N].文艺报,2018-11-30.
[2]柳青青.从庭院走进剧场,那夜琴芳梅兰[N].文艺报,2018-11-30.
[3]韓郁涛.唯美诗意的跨界演绎[N].文艺报,2018-11-30.
[4]怡梦.“琴芳梅兰”:一场古琴与京剧的对话[N].中国艺术报,2018-5-16.
(作者简介:李维一,女,硕士研究生,梅兰芳纪念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文博)(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