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野中文化自信问题研究
2019-06-17石红霞
摘 要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为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也是文化发展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以实践为基础囊括社会生活一切要素的复杂统一体;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下的有机系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构建整体性社会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提供整体视角和国际视野。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石红霞,长沙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341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关乎文化建设事业,更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当今社会,文化竞争激烈,意识形态斗争暗流涌动,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深层关联性,从社会整体去把握文化发展方向,用开放态度与世界文化交流。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立足实践,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答,透露着自己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囊括社会生活一切要素的复杂统一体。唯物史观是社会历史在理论上的呈现,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点在于揭露社会生活的发展本质。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范畴下的社会界定,是关于社会生活更精准、更基础的新的范畴。李秀林曾提出过疑问“要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包括在内,又用什么来概括呢?”他认为,单用“社会”一词,过于笼统和不确定,采用社会有机体的范畴来概括更适当。社会发展初期,分工不明确,社会要素单一,加之统治者的粉饰,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综合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奠基,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这个复杂统一体的三大基本构成。细化的社会分工,泛生出很多的社会要素,社会现象也繁杂多样。但人类社会的构成始终以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为基础,社会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究其根本都将复归这三大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下的有机系统。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人受机器的限制越来越明显。一直将自己视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类,开始反思是人推动社会发展,还是社会推动人发展。关于人的能动作用和社会运行机制的问题变得尖锐突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主客体交互作用下的有机系统,正确认识主客体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合规律交互作用,这个有机系统就会向前发展,即社会进步。反之,则会出现社会退步。在哲学界始终不乏企图用自我认识代替对客体的认识,片面的夸大主体的作用,滑入唯心主义之流。以“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指引实践,无疑是同化了客体,忽视了客体的客观性。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提纯,从社会与自然的区别,考察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对整个社会及其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从人类起源学来看,人就其起源和发展来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就是社会。在“社会”范畴里,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区别于自然的;而自然则是人化自然,是一幅“自然图景”。馬克思把这个社会比喻为“有机体”,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审视社会。既看到作为主体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又肯定客体的不可或缺。只有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这个社会机体才是“活的”。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演变的活的机体,故而不能机械的看待国家生活,组成国家生活的部分不是简单的有差别的部分,而是运动着,有着内在关联的部分。“我们要求人们不要突然离开现实的、有机的国家生活,而重新陷入不现实的、机械的、从属的、非国家的生活领域”。马克思一直在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实践性。所以在面对蒲鲁东试图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来伪装经济学时,马克思表现出了对蒲鲁东玩弄辞藻伪装博学的不屑。蒲鲁东用辩证运动,按照逻辑顺序一个一个的产生社会关系。但是当他想用其他社会关系来说明其中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时,却发现“这些社会关系尚未被他用辩证运动产生出来”。蒲鲁东将现实关系归结为原理和范畴,在马克思看来,是分解了社会体系,隔断了社会的各个环节。他认为“单凭运动、顺序和实践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演变的活的机体,不能将其高挂在理论框架上。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有机体”,这一范畴把不同层次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环节都囊括在内,认为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应放在社会有机体这个总系统中去探究它与整体之间、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互动作用。文化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子系统,常以隐性的方式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站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高度,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促进整体性社会的构建。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社会各要素的相互耦合。社会各要素能各从其类的发展,整个社会能有机和谐的运行,有赖文化的协调和融合。在“四个自信”中,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从社会全局的内在关联出发,对社会发展作的理论定性,弥补了“文化自信”的缺失。要实现整体性社会的构建,就必须认识到社会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要素是以运动联系的方式作用于这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相加。社会要实现整体发展,各要素的发展就不能相差过甚。简言之,就是要平衡、充分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一定要把文化短板补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社会整体上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中各要素自成系统。在全球这个“大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各国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大多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世界文化本应更具色彩。但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却让一些民族文化失去了自身特色。如何在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中避免趋同的命运,成了各民族文化发展路上担忧的问题。文化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各民族应该要树立“各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的意识,在文化发展中具备世界眼光。同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提供的中国路径。只有充分保证文化的民族性,才能避免文化在交流在趋同,才能保证世界文化丰富多元。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社会有機体理论形成于马克思生活的社会,在我们今天看来,它既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也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还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在我们为“建设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烦恼的时候,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我们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论。无论我们制定了何种建设方针政策,社会有机体是动态的有机的开放的系统。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诚然,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域下的文化自信,也绝不是故步自封。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文化是社会整体中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建立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 “任何机体的各个被划分的方面都处于由机体的本性所决定的必然的联系之中。”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助力。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不能将文化从社会发展中抽象出来,在纯粹的文化领域中谈自信问题。而是要立足社会整体,用联系的观点去研究文化自信问题。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对象必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坚定文化自信应追本溯源,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正如陈先达先生所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性过程,中华民族文化没有出现过断层,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形态。各文化形态是一个统一体。
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来保证我们文化自信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积极借鉴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现代化,才能让中华文化更具生命活力,我们对文化的自信也应是对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自信。毛泽东就指出:“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做方法论指导,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舞台上,中华文化才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秀林.简论社会有机体[J].哲学研究,198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陈先达,臧峰宇.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对话[J].理论与现代化,2019(2).
[7]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