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屹立风雨飘摇时

2019-06-17李书楼

课外语文·中 2019年5期
关键词:绿荫救国小楼

李书楼

我对楼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故乡南通濠河边的那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张謇的故居。去年暑假,我又去拜访了一次。

这是一幢巍然耸立的小楼,一栋在国事日非、风雨飘摇时依然巍然耸立的楼台。门高约三米,正对着滚滚东流的一道护城河。块块坚硬的砖石垒起了它坚强的身躯,犹如一个忠诚的卫兵守望着家乡这片美丽的土地。它拔地而起,直指苍天;两旁参天的大树,绿荫如盖。它既有我们东方建筑的神韵,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灵气,透露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魅力。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屈。

曾经,有一个在黑夜中醒着的人,他在这里弃官从商,毅然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在这里耗费毕生心血,开厂办实业,使一个封闭落后的城镇向資本主义城市过渡;他在这里兴教办学,一生开办370多所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请记住他的名字——张謇。他是清末的状元,一个国难当头保持清醒的有识之士,一个业绩辉煌的成功商人,一个以实业来救国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卓有实绩的教育家。

站在张謇故居的阳台上,四周绿色的植物如花环缠绕。绿荫浓浓,让前来这里的人们感到阵阵清凉。扶着栏杆远眺,见宽宽的濠河缓缓东流。这里无数船只来来往往,沿岸生活着千千万万的百姓。当年张謇站在此处,望着白茫茫的护城河,是否曾经担忧过,担忧哪一天帝国主义的战舰会驶进这条平静的河流,战火会吞噬这美丽的村庄,砸碎人民安逸的生活?我想,目睹列强入侵、经历过纷飞战火的他,一定时时忧心忡忡吧。否则,怎么会放弃千万学子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为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下海从商,“父教育”而“母实业”?面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他胸中时时跳跃着一颗爱国心;为了大家而舍小家,他以身示范,义无反顾。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他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创办了南通第一家近代工厂。他足以彪炳千秋的民族工业之路由此展开。毋庸置疑,在当时救国的热潮中,他是个异类。他既没有组织一次轰轰烈烈的起义或改革,也没有吟诵着“我自横刀向天笑”以身殉国,甚至被不理解的人扣上了“资本家”的帽子。但相对于那无数次失败的起义,他却成功了——他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此兴起,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当然,我并不想否定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英雄,我只是感叹他们留给我们的仅是一个悲壮的身影、一番惨痛的回忆。而张謇,却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是啊,怎能忘记他付出的心血?怎能忘记他创造的伟业?怎能忘记那个叫张謇的志士?

风起了,路旁的几棵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树枝摇晃着,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眼前这座二层木结构小楼却纹丝不动。我想,它既然已屹立了百余年,那就一定能够屹立千年吧!

【简评】

本文叙写暑期中探访张謇故居的经历,既有对故居面貌的生动描述(紧扣“屹立”一词展开),又饱含感情地介绍了张謇其人,突出他的爱国情怀与远见卓识,另有作者合理的联想想象(比如“当年张謇站在此处,望着白茫茫的护城河,是否曾经担忧过……”)。这样处理,全文内容充实。值得肯定的还有,文章第五段巧于对比、引用,在比照中凸显“张謇,却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全篇,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行文流畅自然,整散句、长短句运用自如。

猜你喜欢

绿荫救国小楼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徽州绿荫
丰收
风景
只要童年的小楼还在
难忘那幢小楼
古树绿荫
小楼听春雨
树爷爷的绿荫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