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6-17关海敬
关海敬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临床治疗方式选择中医的效果。方法:高血压患者数量为106例,调查时间介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随机分成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患者53例,中医组根据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西医组服用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舒张压、收缩压之间区别较小,P>0.05,治疗后,中医组舒张压、收缩压降低程度较西医组高,区别较为明显,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中医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血压水平,相比于西医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01
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这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有着一定的关系,该病指的是人们舒张压/收缩压长期处于较高状态,对其生活造成影响[1],同时伴有其他心血管类疾病以及器质性病变情况,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次采用西医和中医方式对106例高血压患者展开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患者数量为106例,调查时间介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随机分成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患者53例,中医组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54.6±2.8)岁,病程为1-9年,平均病程为(5.2±0.6)年,西医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为45-73岁,平均年龄为(55.1±2.2)岁,病程为1-10年,平均病程为(5.3±0.2)年,纳入标准:均确诊为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症状主要有乏力、心悸、头痛、眩晕以及失眠等。排除对本次治疗药物存在禁忌症的患者。两组基础资料方面无较大区别,P>0.05,可进行组间分析。
1.2 方法 中医组根据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肝火上炎型治疗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药物有泽泻、龙胆草、黄芩、当归、生地黄、茯苓、车前子、柴胡以及灵磁石。痰浊上扰型治疗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有陈皮、天麻、白术、半夏、枳实、甘草、茯苓、竹茹、栝蒌。阴虚阳亢型治疗方剂为天麻钩藤饮,药物有川牛膝、钩藤、天麻、桑寄生、生石决明、杜仲、夏枯草、龙齿、山栀、夜交藤、黄芩。气血亏虚型治疗方剂为归脾汤,药物有党参、木香、龙眼肉、黄芪、酸枣仁、生地、枸杞子、白术、远志、炙甘草、龟板胶。
西医组服用西药治疗,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缬沙坦、依那普利、氢氯噻嗪、卡托普利以及替米沙坦等。
1.3 评价指标 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情况,测量三次后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SPSS19.0是处理数据资料的,表示为(),给予t或者 检验,若是组间有差异性,则P<0.05。
2 结果
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舒张压、收缩压之间区别较小,P>0.05,治疗后,中医组舒张压、收缩压降低程度较西医组高,区别较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在中医学上被认为是“中风”、“眩晕”、“头痛”、“肝阳”等范畴[2],其发病原因众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火痰淤,引起痰淤阻滞经络,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该病的发生多与人们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以及内伤虚损等有关,若是生活中急躁易怒、情志抑郁,可使肝脏疏泻失职,气机郁结,虚火上炎,烦扰头目,从而升高血压、头晕目眩,随着病情发展,火盛会耗伤阴津[3],造成虚阳上亢、肝肾阴亏、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虚阳亢。同时痰湿壅阻,脾失健运,可造成气机不畅,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最终引发高血压。中医辨证论治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中医在临床上的发展,对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成效。中医辩证论治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型,并合理选用治疗药物,供患者服用,以便降低血压水平。根据中医辨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型,有肝火上炎型、痰浊上扰型、阴虚阳亢型以及气血亏虚型,治疗汤剂分别为龙胆泻肝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汤以及归脾汤。但是以上证型并不是说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4],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及药物种类,便于患者血压的改善。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10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中医组和西医组舒张压、收缩压之间区别较小,P>0.05,治疗后,中医组舒张压、收缩压降低程度较西医组高,区别较为明显,P<0.05。证明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较为突出,显著性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5]。除此之外,还可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中药敷贴以及穴位按摩,调节患者脏腑经络,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穴位埋线疗法、药枕疗法、拔罐疗法等。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中医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血压水平,相比于西医治疗效果较好。相比于西药治疗来说,中药治疗更加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可随症增减药物剂量,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恢复。
参考文献
徐敏,谭小雪,魏叶红,等.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辨证施护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中医临床症候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7):3416-3420.
尹莲花,黄守清,许艺惠,等.30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医体质与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9):1424-1426.
陆施婷,陈清光,徐佩英,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丁学屏名中医诊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4):644-652.
余晓燕.基于中医养生理论的集束化干预对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2):2270-2271.
骆始华,赵丽娟,李易,等.中医辨证用药或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 左室肥厚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中医药通报,2017,16(6):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