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管理下高职专创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19-06-17李晓晖杨卫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学分制创新创业

李晓晖 杨卫丽

【摘要】在智能化越来越快速的当今社会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停留在低阶技能工人的培养目标上,而应充分挖掘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真正的高等职业人才,而与之理念匹配的学分制管理能更好的将专创融合体现出来,其研究与实践具有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关键词】学分制  高职  创新创业  专创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12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2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关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目前,高职院校正处于学分制管理的试点期,学分制的理念建立在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依据其兴趣所在选择专业进行学习与实践,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使其成为专业能力精、尖、深,综合能力全、广、远的人才。专创融合指的是要紧密结合专业指导学生实现创新性的创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就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成长,其中职业教育强调的就是依据企业和市场现实及未来的需求,培训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等专业技能人才。

学分制下高职专创融合对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高阶目标具有非凡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学分制管理下专创融合的研究

学分制管理下专创融合从课程资源、人员意识、专创融合的程度、校企认识、专创学分占比等方面可以看到存在的问题:

1.专创课程资源的质量有待提高

学分制管理下对课程资源在质与量上的要求是极为严格,质不足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充分的知识与信息,量不足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其所需的多样化选择。目前,高职院校在逐步地实现学分制管理,整体的课程资源都仍有较大空缺,在理念更为新颖的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存在着更多的问题。首先,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类课程,为实习时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理论指导,但是创新创业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突出。毕业的学生也大多作为技术工人入职就岗。其次,创新创业的提法比较泛泛,多集中在就业指导一门课程中占一定比例讲授,普遍缺乏与各个专业紧密结合的更为详尽、更为深广的内容。然后,学生对于专创融合的理论知识有,但是实践方面课程很少,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提高。

2.校、师、生三方的意识觉醒欠缺

多数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实践课程占比均衡,但是专创内容很少,这源于从学校方面的专创意识觉醒不够,学校领导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导致一线指导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思想,只按照固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培养学生,从而导致学生面上专创意识薄弱,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没有自己的专创想法,更不用说实践了。

3.专创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起步早,及时抓住国家对专创融合的重视,对学生开设了专创融合的实践课程并提供基金具体落实到专创实践中,但是实践仍停留在尝试阶段或理论阶段。学生通过技能大赛或发明创造大赛获得优秀成绩,但其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没能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进入到尝试阶段的学生创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实践经验都存在不足,离开了学校的基金扶持便无法将创业深入持续下去,或创新点定位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数学生创业以失败告终,其双创意识受到打击,甚至退缩回传统技能岗位水平培养中。这样,导致双创无法触及到深度和广度上。

4.校企融合在专创方面的认识不够

校企融合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要和企业需求挂钩,学校教育如果脱离了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没有足够的就业能力优势。而智能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能停留在低阶人才培养中,在智能化社会发展中低阶技能智能化发展趋势下,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在就业中越来越不能成为优势。校企融合的认识要有一个新高度,那就是专创融合,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融合。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这个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5.专创占学分制比重不合理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学分制组成部分中的专创内容占比失衡。首先,专创学分不是独立为学分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只是包含在学分制实践能力的部分中。其次,高职院校实践能力部分的学分,重头仍在专业课程对应的技能实践能力方面,专创占比较小,无法体现出其重要性,学生在选择时不免考虑到学分的分布面而无法倾向于分布较窄的专创方面。而且学分获得的难易程度更是学生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专创项目投入的精力大,学分的获得难度高,专创的成功率低,是学生无法选择它的重要因素。

二、学分制管理下专创融合的实践

学分制重视学生个性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专创融合充分挖掘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是“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最佳组合。要及时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1.全院觉醒,提高意识

学校领导要带领指导教师深入研读国家政策,积极参加高职专创会议,及时敏锐地捕捉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指向性。学校定期分批多次派出相关指导教师参加专创培训,将信息及时反馈回来,供学校集中组织各个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讨,并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还要深入企业充分调研取经,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时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高职院校之间及时进行信息分享与交流,整体提高对行业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深入认识。学生面上,广泛开展师生研讨,将专创融合的理念深入到学生意识中提高其重视程度,更新其就业理念。

2.打造专创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组织各个专业专职教师根据专创融合的内容进行各个专业的教材内容更新,并就每个专业积极开设对口实践课程,从众多课程中择优打造精品课程,并且实现线上线下课程同步,提高专创融合的课程资源的质与量,在学分制管理下让学生针对自己兴趣所在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权。要注意从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学习上提高普遍认识,从专业教育模块课程學习上提高专业能力,从实践教育模块学习上提高实践水平,实现课程教育专创内容全面化融合。

3.完善课程外专创实践体系

除实践课程体系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专创第二课堂辅导,成立学生专创社团、专创项目实践小组、专创竞赛精英团队、专创证书培训中心等,完善课程外专创实践体系。设立指导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并设立专门的基金对其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甚至聘请企业一线能手对学生活动比赛进行行业指导和创新定位。学校根据学生在这些实践体系中获得的成绩依照国际间、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级别,对不同的成果形式如获奖论文、获奖比赛、职业证书、创业成果、创收效益等给予学生不同的学分和奖金奖励,并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金奖励。

4.与企业高度融合,将专创融合深广化

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不能脱离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未来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在校企融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新创业,校企高度融合能给学生专创项目带来真正的实效,在现有的科技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专创实践才有应用的可能。因此,学校在完善专创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外实践体系中,要充分结合对口企业的发展需求,关注行业最新动态,聘请行业一线能手,及时学习企业行业新变化新需求,及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捕捉行业未来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上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粘合度,倒逼学校对专创实践课程的更新及提高对团队竞赛的新认识新高度。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岗位层次和水平,对高阶人才就业率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5.提高专创融合的学分占比

根据以上实践,对学分制管理下专创融合的学分比重进行重新调整,完善学分管理体系。首先,学校可以在学分体系中提高整体实践课程学分的比例,从而将实践课程中专创部分的学分比重相应提升。其次,可以将实践课程中专创部分的学分比例合理提高,大大鼓励实践课中专创内容的选择修习。然后,还可以单独开设专创学分部分,将学生的专创成果、技能比赛获奖、社团成果、创业成果纳入专创学分制组成部分,对不同级别的成果进行学分奖励。同时,对在专创中有突出成绩者进行创业孵化精英培养,助力扶持他们的创业项目,从基金扶持到学分奖励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总之,学分制管理下专创融合是目前高职院校适应时代新形势下的一个重点热点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专创融合对于实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高阶目标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以专业教育为依托,推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融合,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服务,实现学分制管理下的高阶人才培养,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从中央到地方上的普遍高度重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中各行各业将重视对各岗位人才在专创方面的认识提高和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全人类在专创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

[2]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

作者简介:

李晓晖(1966-),女,山东青州人,大学本科学历,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及管理。

杨卫丽(1979-),女,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学历,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学分制创新创业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