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2019-06-17姚芳袁晓玲
姚芳 袁晓玲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培养过程中存在導师遴选机制不合理、学生录取方式不完善、学术活动流于形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造成现阶段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构建“指导有方、教研相长、追求创新、制度健全”的培养模式,具体从完善导师指导、鼓励学生创新、确保教学科研品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导师组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8-0237-0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和研究重点。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文献较为常见,但专门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鉴于此,本文拟从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特点、制约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二、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征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学术型学位获得者的主要职业,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相比,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备其自身的特征。第一,基础知识扎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注重知识的积累,这里的知识不同于本科阶段通识类知识,是指专业知识或者学科知识;第二,掌握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技能,是能够支持进一步研究活动的潜力的体现;第三,学术创新能力强。社会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要求和期望虽然不如博士研究生那么严苛和强烈,但学术创新能力是区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汇总和整合各方观点,并结合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质量特征,本文认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于四个方面,分别是:(1)导师学术水平与指导,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2)个人学习动机与研究能力,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关键因素;(3)课程设置与学术活动,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环境因素;(4)学校制度与日常管理,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因素。
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
第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学术型研究生基础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夯实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其研究潜力也很难发挥。第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训练不充分,学术型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与数量相对不足,只是课堂知识、书本知识,纸上谈兵,没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科研实践,使得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不充分。第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少,拔尖创新人才难以涌现。
(二)四类因素存在弊端,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1.导师遴选机制不合理,指导模式不完善。第一,导师遴选机制不合理,存在“终身制”现象。这种现象影响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二,单一导师制比例过高,导师指导模式尚不完善。不利于研究生开拓眼界,从其他导师处汲取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或者受制于导师研究课题与个人学术兴趣和特长相去甚远,研究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必将有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导师对学生指导少,导师履职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给导师本人、研究生以及学校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录取方式不尽合理,学习动机不纯粹。第一,录取方式不尽合理,不利于科研创新人才选拔。现有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利于录取具有禀赋特异、拥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第二,考研动机异化,学术研究内驱力不足。考研动机存在偏差的学生,缺乏对学术的追求、对知识创新的成就感,在求学中往往对学业敷衍了事,专业知识不求甚解、科研训练应付差事,创新思维缺乏、学术能力欠缺等,这类学生自然不能保证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3.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术活动流于形式。第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足,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知识,课程内容前沿性、实践性、互动性有待加强,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批判性思考。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第二,科研技能训练不足,学术活动参与度不高。有些学生考研动机不是以学术为主业,自然对学术本身就没有什么兴趣,学术活动对研究生的价值就难以体现。
4.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一,相关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不规范。现阶段各高校都有相关规章制度来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制度设计不够周全,执行力度明显不够。第二,管理制度僵化,学术行政化倾向明显。研究生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走向僵化,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束缚了导师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以及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导师指导机制
第一,科学遴选研究生导师。建立科学而严格的导师资格评审制度,依据不同学科制定科研任务标准,规定一定期限内没有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充足科研经费支撑,这一轮聘期结束后解聘、或者只能聘为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逐渐形成依据自身科研水平、能力申请指导岗位的动态资格审核制,打破过去的导师终身制,确保遴选的导师德才兼备,积极进取,不能在研究生指导工作中倦怠、偷懒、效率下降,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和培养研究生的高质量。
第二,建立合作互惠的导师组指导制度。建立合作互惠的导师组指导制度,导师指導与导师组指导相辅相成,能够避免单一导师制度的培养缺陷。导师组指导制度应该明确各方权责,导师职责贯穿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除此之外,还要关心和照顾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导师指导小组则主要带领团队学生进行各项学术科研训练、调查实践、导师课堂、读书会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时,研究团队成员各有特色的研究背景,在活动中通过学术观点、方法和技巧的交流、碰撞、启发和借鉴,学生能够迅速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激发学术兴趣、提升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实现科研训练的真正目的。
第三,对导师的指导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建立导师指导记录和评价制度,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并将导师的职称评定及奖金发放等与所带研究生质量挂钩。导师指导过程要循序渐进、时间安排合理、任务要求适量,每次的活动情况由低年级研究生轮流整理出来,形成电子文档供团队成员共享,并作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文案记录。每学期末召开总结交流会,督促研究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分享研究成果,对研究生参加研究团队学习交流的次数、学习心得和成果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研究生中期考核、助研津贴发放等挂钩。
(二)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1.完善研究生录取制度。完善研究生录取制度,有利于具有科研潜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淡化笔试成绩为实际选拔标准的做法,引入科研潜质测试,实现从笔试成绩为主向综合考查为主的转变,切实改变主要基于考试分数招生的现状。初试除了测试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还要通过科研潜质测试,衡量考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与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素养的测试。完善复试办法,精心组织复试内容,在复试中充分考察考生的知识结构、研究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对导师专业的了解程度等,充分发挥复试选拔作用,使综合素质高、科研潜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
2.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创新热情和锻炼创新技能,从而全面提升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导师纵向课题可以了解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积极钻研应用性强的横向课题,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有助于诞生丰富的科研创新成果。学校、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研究生提供研究平台与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会议等,使其在有一定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独立承担课题研究,有利于营造学术创新氛围,促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科研体系
1.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不仅要求捕捉专业最新研究进展、准确传递前沿研究成果,还要体现丰富的多学科融合交叉的信息,与此同时,提高课程授课质量,以创新性、灵活性、互动性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学术型研究生教学主流方式。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分小组收集资料、课堂讨论、总结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提问,通过合作与互动式的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在制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性格志趣、职业与人生规划等与研究生一起商讨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包括研究生的课程计划和科研计划,因材施教,避免同一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千篇一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积极组建各种以学术活动为宗旨的教师社团、协会组织,鼓励本校教师开办学术讲座,形成周期性、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引领学生广泛汲取新的学术观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的交流和碰撞中开启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四)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养质量过程管理
1.完善研究生激励、考评、遴选制度。首先,完善奖助金政策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激励。高校应设置各类专项奖学金,健全各类奖助措施,发挥评先奖优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加大研究生创新成果的评选力度和扶持力度,充分地激发优秀学生创造活力;其次,建立系统科学的综合考评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设立由系所、学院和学校组成的三级学位评定委员会体系,严格考查研究生日常学习、科研活动,重视中期考核,严格审查毕业论文质量;最后,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遴选学术精英。高校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奖优,更要罚劣,确定淘汰人员之前,建立健全警示机制、补救机制等,确保淘汰机制的推行有理有据。只有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淘汰机制严格执行,才能产生鲶鱼效应,培养出真正的学术精英。
2.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制度。高校应在满足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区、学科专业等实际发展情况,在学校内部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机制,以外部评估体系为督促,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内部评估工作有序展开,共同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研究生培养评估工作应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部署,以学院、系所、学科自我评估为主,围绕研究生招生录取、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中期检查、导师指导、学术活动、科研成果、毕业论文质量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和处理,使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更加扎实、高效地完成使命。
参考文献:
[1]汪佑宏,高慧,等.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6,(3):344-345,347.
[2]陈代芬,孔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12-13.
[3]陈新忠,未增阳.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8-52.
[4]杨德齐.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基于过程管理的视角[J].知识经济,2012,(3).
[5]高鹏,施奇.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之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87-189.
[6]王亚静.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建构—以教育学类专业为例[M],辽宁师范大学,2014.
[7]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點高校问卷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
[8]杨冬梅,雷秀雅,张秀花.林业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1):34-38.
Abstract:By describing the features and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training quality of academic typ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upervisor selection,student enrolling,academic activities,management system,etc,which mak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cademic typ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gradually declines.Finally,a new training model of "supervising effectively,teaching and research promoting mutually,pursuing innovation,and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Specifically,we should carry the new training model out from four important aspects:improving supervisor guidance,encouraging student innovation,ensuring high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Key words:academic typ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training quality;innovation ability;supervisor group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