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校生个性心理与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

2019-06-17潘瑜

职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技校生

潘瑜

关键词:技校生 个性心理 语文学习品质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技校生个性心理与学习品质关系的研究》(GXZZJG2016B099)研究成果。

当前,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随之从“以职业为导向”进一步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而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均在于学生,技校生究竟该如何学习,应当拥有怎样的学习品质,是技能教育亟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技工教育者面前的课题之一。

一、技校生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与学习品质直接相关。关于个性心理的概念有学者做过如下阐述。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带有个体倾向性的总的精神面貌。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做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或人格。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个性倾向性表现了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组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它表现着个体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与心理过程具有人类的共性相反,个性心理具有人类的个别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技校生是学习行为等各方面都极易受到个性心理影响的群体。

1.技校生基本情况

本课题主要调查对象为广西玉林技师学院2015级(2018届)学生,学生入学平均年龄为16周岁,约70%来自农村,其余来自于本市周边。绝大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家长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家庭缺乏稳定性。总体上,学生对于未来职业人生的态度可大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人生充满期待,但又充满迷茫,苦于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实现理想的方法,这类学生渴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他们希望未来的人生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类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动机强烈。

第二类学生以一种消极的逃避心态来面对当下的学习生活,或者说,是以懒散的生活态度来“享受”技校学习生活。他们并非自愿来技工学校就读,而是家长们“逼迫”他们来就读。这类学生大多希望过上轻松又快乐的生活,但对此种生活目标的实现途径不明确,也不主动进行思考,这类学生要么家庭生活富裕,父母管束不力;要么是家庭环境比较艰苦,对家庭富裕的同学产生羡慕和向往,不自觉地向富裕家庭的学生的生活方式靠近,生活步调懒散,缺乏自我约束力。

第三类学生没有任何人生追求,原因是对自身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未来职业人生,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他们只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就读,学习主动性并不高,同样缺乏自我约束力。

2.技校生学习与就业情况

观察发现,由于技校生处于青春期,认同需求非常强烈,特别在意和重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于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技校生对待学习普遍存在怕苦畏难、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提升的问题。根据技校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笔者将本校学生分为以下几个基本大类:第一,从生源上看,技校生多数是普教学习比较后进的学生,带有基础薄弱的先天特点,这增加了进一步学习的困难。第二,从学生就读技工学校的动机来分析,有不少学生只是想混个毕业证,至于在学校是否学到真正的知识并不在乎。这类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惹事。第三,由于中考分数低没考上高中,这类学生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但无奈基础太薄弱,想学而无正确的学习方法;或是自视甚高,导致漫无目的或者目标不明确,虽然看似努力,却不得章法,最终还是一无所长。第四,学生不想来技工学校就读,或是报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家长强迫其入学,由于抵触心理,也无法有效地、愉快地完成学业。

技校生以上各种心理情况都会直接导致他们出现学习问题,最终表现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扎实不牢固,职业素养不高,从而导致就业困难。技校生毕业之后,由于在校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和自主學习能力,无法实现自身的持续成长,导致企业不满意。技校生竞争力不足,就业之后又失业,再次陷入就业困境的恶性循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题。学习习题直接体现着职业素养,影响着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技校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如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就业情况则不理想。可见,只有当技校生愿意付出努力并拥有一技之长,他们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打通人生未来的发展道路,实现预期的人生价值。

3.技校生的精神困境与现实需求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与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中发现,技校生的自我意识较弱,没有建立起一套内在的自我价值评估系统,长期处在一种尊严与自我价值破碎化的消极状态,自我效能感较低。个体的完整性和价值感在入技校之前就已经破碎或者受损,进入技校之后,也被一并带入了技校学习阶段。“技校生”三个字仿佛是一种得不到认可和肯定的身份,似乎是一种低层次属性的符号标志,好像带着一种难以翻身的命运,这类社会标签让他们得不到接纳认可,进一步造成自卑心理,导致技校生普遍出现学习品质不高,进取动力不足,自律性和目标性薄弱,纪律性较差,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等不良问题。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就有一个问题家庭。”笔者发现技校生问题的实质是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方面矛盾冲突的综合体,学习问题是四方矛盾冲突合力结果的集中体现,个体成为四方相互冲突结果的承载者。技校生内心同样渴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得到发现与认可,他们渴望自己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以社会价值(拥有专业技能)来扭转内心所承受的各方压力的痛苦,入学技校就是为了习得一技之长,靠知识和技能改变人生。无论是哲学层面上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寻找、还是人生丰富性的多彩勾勒,以及人生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前行,技校生急需得到的是职业文化理念的引领、学习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支撑、专业技能的娴熟运用,以此稳固坚实的三角模型有力地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和水平,改变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轨。

总体上,由于技校生基础差、厌学、良好习惯未形成,由此出现了上述各种问题,他们渴望得到活泼向上、以人为本、工学对接的教育。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和手段,就是学科课程。对于在校技校生的学习而言,当前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学科课程学习品质体系的构建和个人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二、技校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1.学习品质概述

任何知识技能都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职业技能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以往学者对相关的概念做过如下阐述。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学习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广义学习指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品质指人的素质和物品的质量。人的素质指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状况和知识、文化素养。品质对于人来说不仅仅限于道德,还包括人的健康、能力、文化等因素。学习品质从字面上来说,是指学习的质量情况,与学习质量相关的最主要因素是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的质量通过一定的维度得以表现和评价。

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ward learning)由美国国家教育目标研究小组(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简称NEGP)在1995年首次提出。Kagon(2003)在发表的报告中提出:“学习品质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力、抗挫能力、坚持性和好奇心等”。郑秉洳先生认为,学习品质是指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是决定学习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品质是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学习品质好坏与个体的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学习品质好的学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也通常具有更高的学习成就,学习品质对学习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

各项研究证明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品质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心理发展,而良好的个性心理发展又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二者相辅相成。

2.技校生学习品质概念的界定

在关于学习品质概念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技校生学习品质的概念具体描述为“学习者以准职业者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表现为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和好奇心等”。这一概念是依据技能教育鲜明的职业技术特性,并且充分结合技校生群体个性心理和思维特点提出的。

3.技校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习品质对个体不同学科的学习均具有积极意义,不同学科要求的学习品质相互之间具有共通性,同时也具有学科性。本文以技校语文为例,结合技校生上述个性心理特点,在一般学习品质的基础上,提出技校语文学习品质体系的构建以及培养途径。

(1)职业角色意识。技校生之所以不知道何去何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就在于他们没有树立职业角色的观念和意识,没有职业目标,他们不清楚也不理解职业角色意味着什么,总以为自己还没有长大,想法和行为都具有随意性,不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实际上,职业角色意识意味着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摆正,树立起职业角色的责任意识,明确认知自己即将接受的是技能教育,这是学生步入技校第一天起就要做出的观念转变。技能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是与工作岗位对接,进校即进厂,课堂即岗位,学习即工作,入学者的角色身份不再仅仅只是学生,更是一位准职业者。技校生只要能够以职业人的角色来对待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技能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会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其学习态度也会随之端正,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开关也随之打开,一切才会真正步入正确軌道。

技校语文教师自身要具有职业者的精神,通过人格魅力与职业精神感染学生。教师品格端方,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学生自然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其次,通过阅读篇目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一体化教学方式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不同工作场景和项目合作完成过程中领会究竟什么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和技术水准统一地体现着职业者的特征。语文教师的师德、人格与治学态度,都将完整地展现出职业角色的内涵,使学生在榜样的直观影响下,自觉建立起职业角色意识。

(2)人文精神。技校生“人”的精神和尊严存在破碎或者不完整性,如果只是将他们作为“机器”或者“产品”来对待,他们内心的缺失只会进一步扩大。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共情和人文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思想,并注重给予学生丰富的人文精神滋养,比如与学生进行话题交流和培养阅读习惯;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与抄写;给学生制定阅读书目,给定每周阅读任务,范围可以涉及历史、地理、科学、自然、传记、文学经典等,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是给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很适合技校生阅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进行跟进和检查。当技校生拥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他们的思想就不再贫瘠,心灵也会变得充盈丰富起来,将会以热爱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学习。

(3)纯正的审美观。技校生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大多具有一定的偏差性。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对于技校生来说,真善美的辨别特别重要,唯有知道真善美的界限,才不会产生行为偏差,他们的品性也才会得到端正的塑造。语文教师可以以纯正的审美品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观,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观察和感知,多发现自己周围美好的人和事物,学会发现真善美、回应和表达真善美,使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之美,从而自觉远离假丑恶。

(4)信息资源获取与共享的能力。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绝大多数技校生只是用来打游戏、聊天、看小说,并不懂得充分使用智能终端来进行学习,甚至有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广告学等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资源的使用依然处于知识空白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此种情况开展学习课题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的方式来共同完成一项学习资料的查找任务,小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共享,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寻找、获取和共享信息资源的观念意识。

(5)独立思考与信息甄别的能力技校生每天面对手机网络的庞大信息,但他们的实际关注面却非常狭窄,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活动,指引学生使用手机查找新闻时事和社评资料,要求他们将主要观点摘抄和提炼,课堂上通过营造热烈的民主思想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独立思考和提炼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6)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技校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从学习仪式感开始培养。如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课本、作业本、学习用具、字典等,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等候教师上课。

其次,要求学生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如培养认真写字的好习惯,要求书写规范,作业本封面整洁,作业内容不随意增删涂改。课前完成预习,课堂上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紧张不害怕,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言流利通畅。课后作业及时完成。

此外,要求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如要求学生每周坚持抄写一篇美文,或者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周背诵一篇短文;每日坚持睡前看书半小时。

学习方式上以听说读写为主,重在坚持。教师尤其要注重技校生的口语表达训练,要有计划地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形式安排好角色分工,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机会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鼓励每位学生都大胆地积极参与,勇敢展现自己。这个过程当中,语文教师的态度十分重要,鼓励、肯定以及民主的态度能够给予学生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师的充分肯定与支持下,他们愿意一点点地迈开腳步,将心扉打开,然后勇敢地去尝试,由此培养学生敢于积极主动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布置了任务之后,一定要通过作业的形式来要求学生,做好及时跟进。只有师生共同坚持,学习习惯才能逐渐形成。

(7)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组织中,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以上是语文学习品质体系构建的内容和方法,均立足于技校生的薄弱语文基础以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来实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具体内容也将不断得到充实,语文学习品质的系统也将不断优化和提升。

三、技校语文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技校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还需要从教学模式上加以深度推进。

技校语文与普教语文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要求与职业岗位联系和对接,在人文性方面更突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工具性上更注重与岗位专业技术的结合。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师需要主动理解和思考技能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要求,多观摩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将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课进行深度结合,挖掘语文课题,并将一体化教学理念和方式大胆尝试和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主动改变普教教学方式和模式,向着更高水平的要求进行提升,让技校语文真正实现其职业特质,这是技校语文教学改革趋势所在。

笔者在给文秘班上演讲稿课程的时候,运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挖掘了《新车发布会演讲的选材》的课题,在给广告班上立意与选材写作课的时候,挖掘了《商品发布会》的课题,效果均良好。在这个一体化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以及学习思维特点进行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知识收获的同时,还充分锻炼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责任感、职业素养。教师对学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师生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有利于教学的继续推进和实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根据实践探索发现,传统的语文课型向一体化课型转变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理解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树立一体化教学意识。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师生共同实施完成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需要全神贯注的投入,将职业精神融入教学设计。只有教师投入了职业精神,整个一体化课堂才会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本质,以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给予学生心灵以震撼和感动,以教师形象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挖掘技校语文课堂的学习课题。语文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授课班级的专业需求,以“学”字开头,紧跟市场走向,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遵循学习规律和学生思维特点,挖掘出符合学情和职业需求的课题。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可一旦挖掘出好的学习课题,语文的学习就能落到了实处,学生的收获也将是多方面的。再者,是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以及与之匹配的学校配套设施。根据学校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出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新的知识也将得到重新整合,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深化提高,同时,校本教材还可以保存教师的技术积累和理论思考。这是一个需要全校师生共同投入的改革工程,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此外,也建议学校给予充分的配套设施和机制支持,共同完成技校语文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

四、小结

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健康的身心,更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和意识。人不仅需要技能,更要懂得生活之美。技校生不是技术机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心理情感与需求、期望通过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改变命运,从而获得人生幸福和生活之美感受的健全之人。技校语文教育教学要时刻注意站在学生个性心理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真正实现学生“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8).

[2]孙艺月.不同抚养方式的初中生体育学习品质的比较研究——以长春市区初中生为例[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8.

[3]黄景容.景容短语:技能教育杂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4]张莹芬.中职学生的自信心构建[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3.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校生
让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
技校生怎样学好直流电路知识
关于技校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网络购物背景下技校生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分析——以淘宝双1
技校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