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
2019-06-17鹿婷
鹿婷
种植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活动。我们以“全收获”的视角看待幼儿园种植活动的价值,体会到教师不应仅仅关注植物果实等物质性的收获,更应重视在种植过程中孩子多种经验的获得和情感的发展。
去年春天,我们在幼儿园开辟了一块比以往更开阔的种植园地。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这片种植园地里参与种植活动的全过程a,从植物的选种、栽培、管理,到果实的收获、加工、品尝,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增进情感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月,天气变暖,教师带着中班的孩子们一起翻土、播种、浇水。一个多月后,孩子们种植的西蓝花、韭菜、卷心菜、青菜等逐渐发芽、长大。有一天,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西蓝花长虫子了,这一发现将引发孩子们怎样的探究和学习呢?
我们的菜被虫咬了
一天,在浇水时,孩子们认真观察着西蓝花的生长状况。突然,一个孩子惊呼:“快看,叶子上面有好多小洞洞!”听了这话,其他孩子也仔细观察起来,果然发现西蓝花的许多叶子上都出现了小洞。教师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肯定是被小虫虫咬了!”教师又问:“虫子在哪里呢?”孩子们纷纷找了起来。可是,他们在叶片上似乎并没有发现虫子,那么虫子躲在哪里呢?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大喊道:“在这里,在这里!我找到了!”原来,有几条细细长长的绿色小蠕虫趴在西蓝花的叶脉上,因为它们的颜色和叶子的颜色很接近,所以要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有的孩子看到蠕动的虫子很害怕,说:“快把它们赶走!”有的孩子对着虫子大声喊叫,想要把它们吓跑,可是虫子依旧“我行我素”地趴在叶子上,丝毫不为所动。怎么办呢?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教师。
教师认为,孩子对这一“重大发现”充满好奇,有了探究兴趣,这正是引发他们深度学习的契机。教师希望孩子們通过参与种植活动,不光是获得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还要通过与动植物、水、泥土及各类工具等相互作用,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习一些探究的方法。“长虫”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长虫”问题的探究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从而调动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并没有告诉孩子该如何赶走虫子,而是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回到活动室,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除虫的方法来。有的说,在菜地里插块牌子,写上“虫子禁止入内”;有的说,请农民伯伯来帮忙,用农药杀死虫子;有的说,养小鸟来吃虫子……孩子们的想法可谓天马行空,这些方法大多欠缺可行性。教师希望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除了发散性地思考之外,也要考虑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合适?要怎么去执行?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问题引发孩子们反思前面提出的那些方法的可行性:虫子能看懂标志牌吗?农药有毒,会不会让我们的菜也有毒了?养的小鸟飞走了怎么办?孩子们发现,这些方法都有缺点,问题没那么容易解决。
这时,有个孩子迁移了“吃大蒜杀菌”的生活经验,提议在菜地里放些大蒜头驱虫。教师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大蒜头因其气味特殊的确有一定的驱虫作用,且大蒜头在生活中很容易获得,因而判断这一提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于是,教师肯定了孩子的这个提议,并鼓励他们验证这一方法。第二天,孩子们纷纷从家里拿了些大蒜头带到班上。
制作大蒜水驱虫
孩子们对大蒜头杀菌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平时吃糖蒜,对于怎样让大蒜头更好地发挥驱虫作用,孩子是缺乏经验的。于是,教师先请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再通过追问等方式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一开始,有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把大蒜头放在菜园的地上。”教师便追问道:“这样整块菜地就会有大蒜味了吗?”孩子们开始积极思考,有的说,可以把大蒜头绕着菜园放一圈;有的说,把大蒜头剥开,味道会更浓。哪种方法好?教师带着孩子们做试验,把剥好的大蒜瓣与原来的一整个大蒜头做对比,大家一起闻一闻,结果发现,蒜瓣和大蒜头的气味都不明显,要鼻子凑近了才能闻到一点气味。孩子们又动起了脑筋。有吃蒜泥经验的孩子提出:“把大蒜捣碎,有汁流出来,就有味道了。”大家立刻来验证这一说法。大蒜瓣刚被压碎,就有孩子喊:“我闻到大蒜味了!”于是,大家决定把大蒜头捣成泥。
第二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做蒜泥的工具,有的带了压蒜器,有的带了石臼,还有的带了手动榨汁器。大家在一一体验用不同的工具制作蒜泥后,发现压蒜器和手动榨汁器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按压,而石臼只需用力向下捶就行了,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石臼最好用。
蒜泥制作好了,孩子们面临新的问题:蒜泥该怎么利用?是直接倒在菜地里,还是撒在菜叶上?孩子们对此意见不一。于是,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我们做的蒜泥够撒到菜园的各个地方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蒜汁洒满整个菜园?”有孩子提议:“可以加点水,让大蒜汁变多,我妈妈就是这么榨果汁的!”
于是,大家把蒜泥放在大桶里,加水搅拌均匀,然后拎着整桶大蒜水到菜园去浇。孩子们用杯子把大蒜水洒在菜叶上、泥土里,边洒边喊:“好臭呀,一定可以把虫子臭跑!”
三天后,孩子们来菜园检验成果,然而实际情况让他们失望——还是有很多虫子在啃咬菜叶,而且这些虫子似乎还长胖了一圈,菜叶上的洞也越来越大。孩子们沮丧极了。教师鼓励他们反思:“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失败呢?”孩子们开始思考原因:“这种虫子很厉害,不怕大蒜,可能它怕其他东西吧。”“我们把大蒜水浇到土里,没有浇在虫子上,所以虫子不怕。”……一时间众说纷纭。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回家去请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查一查资料。第二天,孩子们分享了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菜园比较大,想要驱虫效果好就需要大量的大蒜。教师也查询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大蒜的确可以抑制虫子产卵,但对于已经出现的虫子和卵,驱除作用不大。
一起动手捉虫子
由于大蒜水驱虫效果不好,大家开始商议其他办法。有孩子提议:“我们直接把虫子都捉走吧!”几个孩子听到要去捉虫,顿时兴致高涨。教师提出了关键的问题——怎么捉?几个比较大胆的孩子说:“我可以用手抓!”但有的孩子觉得直接用手抓太可怕了,他们建议使用工具。孩子们虽然没什么捉虫的经验,但对于如何选择捉虫工具还挺有想法的。他们找来许多材料充当工具,如筷子、镊子、吸管、捞鱼网兜等,以便于把虫子从叶子上拨下来;有的孩子还找来瓶盖、纸盘等作为装虫子的容器。究竟哪种工具更好用,教师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来到菜园,孩子们专注地寻找虫子,找到后小心翼翼地用工具把虫子从叶子上拨下来。尝试了几次以后,孩子们发现筷子、镊子这两种工具比吸管、捞鱼网兜等更容易操作。
看着孩子们费力地搜寻和收集虫子,教师其实明白这些困难背后的“秘密”:虫子有保护色,隐藏在绿叶中不容易找到;虫子的腹部有很多小脚,能帮助它牢牢地附在叶子表面。但是,教师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选择先让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去积累对事物的感性经验。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表述自己的发现,并帮助他们总结提升。教师问:“虫子容易找到吗?你是在哪里找到的?”孩子们说:“要很仔细才能找到,这些虫子绿绿的,和叶子的颜色很像!”“它们总是趴在叶脉上,都看不清楚。”看来,孩子们对动物的“保护色”有了真切的感知。教师又问:“把虫子从叶子上拨下来容易吗?为什么很困难?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通过提问将问题聚焦,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然后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对虫子的外形特征与其生存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了提升孩子的经验,回到活动室后,教师找来绘本《我在这儿呢》与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了解动物所具有的“保护色”现象,并认识了其他一些拥有保护色的动物。孩子们惊叹:“保护色太有用了!”
经过孩子们持续不断的寻找和捕捉,菜园里的虫子明显减少了。
它是什么虫
孩子们陆续抓来了很多虫子,问题又来了——这些虫子该怎么处理呢?对此,孩子们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要把它们扔掉,因为它们吃菜,是“坏虫子”;也有的联想到班里之前饲养柑橘凤蝶幼虫的经历,提出要把这些虫子养大。在投票表决后,大家决定饲养这些虫子。教师认为,飼养虫子的活动看似与种植活动无关,但其实是孩子种植经验多样化的延伸。通过饲养,孩子可以观察虫子的特征及其生长、变化,猜测并验证虫子的生活习性,这也可能帮助孩子了解蔬菜长虫的原因,理解虫子与蔬菜生长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不可多得的探究学习机会。
孩子们通过前面的活动对这种绿色虫子的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它究竟是哪种虫子呢?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电脑上输入“西蓝花”“虫子”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在比对电脑资料中的图片后,大家了解到原来它是蔬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虫子,叫作“菜青虫”,长大后会变成“菜粉蝶”。
菜青虫吃什么呢?结合之前在菜园里的观察,孩子们发现西蓝花和卷心菜叶子上的都是菜青虫,青菜叶子上也能看到这种虫,但在韭菜上却没有发现菜青虫,在狗尾草之类的植物上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认为菜青虫也“挑食”,爱吃西蓝花、卷心菜和青菜的叶子。同时,孩子们提出,菜青虫还有没有其他爱吃的菜呢?教师非常重视孩子们提出的这一猜想和疑问,这正是引导和鼓励他们猜想、验证、寻求答案的好机会。教师请孩子们分组带来不同的蔬菜,每天将两种蔬菜洗干净后喂给菜青虫吃,并且做好观察记录。经过一周的试验,大家发现,除了卷心菜和青菜外,白菜和芥兰的叶子上也出现了大大的洞,而菠菜、木耳菜等叶子上却没有。孩子们还发现,菜青虫遇到爱吃的蔬菜,很快就能转着圈把菜叶啃出一个圆形的大洞。没几天,班里饲养的菜青虫就变得又粗又壮,吃菜叶也更快了。
孩子们回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了爸爸妈妈,离园时还会拉着爸爸妈妈去菜园里一起寻找菜青虫。孩子们能迅速地找到菜叶上的菜青虫,还能清楚地向爸爸妈妈介绍菜青虫的特点。家长对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展的这项探究活动也很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一个孩子的爸爸是小学的科学老师,他给教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菜青虫爱吃的这些蔬菜都是“十字花科”的植物。什么是“十字花科”呢?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搜集这些蔬菜开花的图片来观察、比较,教师在花朵的图片上比画“十”字,以帮助孩子发现这些花都是四片花瓣、呈十字形排列的。遗憾的是我们菜园里的西蓝花还没有开花,教师决定等它们来年春天开花时(西蓝花是二年生草本植物),一定再带孩子们去实地观察、验证。
迁移之前柑橘凤蝶幼虫的饲养经验,孩子们在等待着菜青虫变成蝴蝶。果然,一段时间后,菜青虫陆陆续续化蛹,几天以后,蛹羽化成为淡黄色的菜粉蝶。接下来菜粉蝶会做什么?孩子们认为它会“采花蜜,生小宝宝”。教师找来了蝴蝶产卵的视频。通过看视频,孩子们了解到菜粉蝶会在菜叶上产卵,继续变成菜青虫吃菜。
搭建防蝶棚
了解了菜青虫生长变化的过程,孩子们在菜园里看到淡黄色的菜粉蝶飞舞时,就会立刻警觉起来,大喊着要把它们赶走。可是,大家不可能一直看守着菜园,怎么办呢?为了防止菜粉蝶在菜园产卵,孩子们提出要搭建一个“防蝶棚”。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价值的提议。在此之前,孩子有关建构活动的经验大多是用建构材料开展的游戏,而这次搭建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搭建过程中,孩子要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思考实用的搭建方式,这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此外,搭建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表达、交流、反思、合作的过程。
于是,教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提议,并引导他们逐渐细化自己的搭建计划。比如,教师引导他们思考要用什么样的材料搭建。他们回家收集了各种材料,有罩菜网、帐篷、一次性桌布、竹竿、防水布、网格布等。五花八门的材料中哪些是合适的?孩子们都坚持认为自己带来的材料好,教师便引导他们逐个讨论和试验。一打开帐篷,有的孩子就发现了问题——帐篷是有底的,会把菜压在下面;有的孩子提出帐篷不是透明的,阳光照不进来,菜就没法长大了;还有的孩子提出,帐篷太小了,没法罩住整块菜地。基于这些考虑,孩子们渐渐提出了一些筛选标准,判断起来就容易了许多。最后,孩子们选择了透明的一次性桌布、竹竿和捆扎带作为搭建材料并尝试搭建。孩子们把竹竿插入泥土,把一次性桌布搭在竹竿上并固定住,防蝶棚就搭建好了。
谁知,防蝶棚搭建好的当晚就下起了大雨。经历了一场风雨,防蝶棚还完好吗?第二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菜园考察,他们发现一次性桌布上积了雨水后坠了下去,把下面的菜都压坏了。孩子们这回已经会主动反思了:“一次性桌布没有洞洞,雨水流不下去,太重了。”“竿子插得不稳,有点歪了。”“竿子太矮了,水一压,就压到菜了。”
于是,孩子们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找更合适的材料加以改进。同时,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教师在家长QQ群中把孩子们探究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向家长作了介绍,家长们对幼儿园开展这样的探究活动表示赞同,并且积极配合,与孩子一起寻找和收集材料。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孩子们找来了更长的木棍、竹竿,透气透光透水的网格布,以及方便固定的捆扎带和铁丝。第二次搭建前,教师引导孩子们先在活动室讨论了搭建计划。孩子们讨论了如何才能搭建出更高的防蝶棚,长短不一的木棍和竹竿要如何利用,等等。迁移了和爸爸妈妈一起搭帐篷的经验,孩子们通过模拟搭建,终于确定了方案:将最长的一根竹竿放在中间作为支撑,其他稍短的插在菜地四周,最后将网格布覆盖上去并固定。
实际搭建的时候,孩子们又发现了问题:泥土太硬了,竿子只能浅浅地插进去一小段,不够牢固,怎么办呢?孩子们提出,大家一起使使劲儿。几个孩子合力抓着竿子往下插,一个孩子在一旁唱起了歌曲《加油干》里的劳动号子为他们鼓劲儿,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有孩子提出先挖一个深一点的坑,再把竿子放进去,但后来发现竿子摇摇晃晃的立不住。孩子们累得气喘吁吁,却依旧没有成功。这时,教师提议道:“你们试试把竿子一边旋转一边往下插。”孩子们立刻实施,竿子果然往下深入了一點点。够不够深呢?教师请孩子轻轻摇一摇竿子检验一下,结果,好几根竿子一摇就倒了。看来,竿子还要再插深一些。孩子们的力气还不够大,于是教师进行了演示,帮助他们一起把竿子牢牢地插入泥土。然后,孩子们和教师一起把网格布覆盖在竿子上,并用铁丝和捆扎带固定住。
“第二代”防蝶网搭好付诸使用,配合日常的除虫管理,一周以后,孩子们发现菜青虫真的变少了。这时,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防蝶网真的起到防护作用了,还是因为已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使得菜青虫变少了呢?教师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待秋季到来时再继续探究。教师认为,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有助于孩子认识到事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的思维也会越来越严密。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不会随着某一次活动的结束而画上句号,等时机到来时,新的发现与探索又会继续。
“西蓝花长虫子”事件及其引发的探究学习只是我园种植活动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看到,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空间: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契机,适时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充分激发孩子的思考和讨论,从而逐步引导孩子自主完成科学探究。教师还积极与家长分享孩子种植中的故事,鼓励孩子主动请教,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让家长随着活动的开展而逐渐转变教育观念,从而更加理解和支持孩子在种植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在享受劳动乐趣的同时也主动思考,乐于交流、表达。我们相信,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让孩子喜欢的种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