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伦蒂娜·李斯蒂莎的“情人节拼盘”
——兼谈钢琴音乐会的多元发展

2019-06-17刘小龙

钢琴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斯钢琴家情人节

文/刘小龙

一场钢琴音乐会被安排在2月14日,即西方“情人节”当晚,这无论对于音乐会运营方还是演奏家都是极大的挑战。然而,乌克兰裔美国钢琴家瓦伦蒂娜·李斯蒂莎(Valentina Lisitsa)却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创造了“满座”盛况。这不仅是因为钢琴家的靓丽外形和传奇性的演奏经历,更是由于她为这场“情人节”演奏会专门准备的钢琴音乐“拼盘”。巧的是,就连“情人节”的英文称谓“圣瓦伦丁节”(Saint Walentine Day)也同这位钢琴家的名字同源。“瓦伦蒂娜”的情人节音乐会,怎一个“火”字了得!

我对瓦伦蒂娜·李斯蒂莎的最初了解,始于多年前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演奏视频。身着牛仔便装的李斯蒂莎在街头摆放的破旧立式钢琴上演奏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着实令人震惊。看着钢琴家高超炫酷的技术,环视围观群众狂热的喝彩,让人觉得亲切、畅快。后来看到Decca公司发行的那张招牌光碟,才把她同CD上的封面女郎对上号。与一众“传统”钢琴家不同的是,李斯蒂莎将大部分演出精力投放在互联网上,以录制单曲视频赢得万千观众。虽然她也开音乐会、出专辑,但听众却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认识她,成为她的乐迷。可以说,李斯蒂莎是“Youtube”上的钢琴大明星,她的走红,展现了古典音乐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态。

李斯蒂莎为“情人节”安排的音乐会曲目令专业人士和资深乐迷一脸不屑。从J.S.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经过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月光”钢琴奏鸣曲》,一路弹到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改编曲,大有弹遍“活儿曲”不罢休的气势。音乐会伊始,李斯蒂莎就用浪漫的“咏叹调”俘获观众。她就以旋律气息和声部分层上的巧妙处理,显示出独立风格和魅力。的确,李斯蒂莎是当今时代出色的女性钢琴家,即便在演奏《致爱丽丝》时,也能将音乐中渗透的微妙变化和情感转折表现得细致入微,充满灵性。可是,李斯蒂莎在其后演奏《“月光”钢琴奏鸣曲》时暴露出她的一个明显欠缺——不练琴!由于缺少持久而稳定的日常练习,她的第三乐章快板部分令听众不由的心情紧张。对于高音随时可能出现的错音和各种不确定,钢琴家用弱化右手音响的方式加以掩饰,却在仓促跑动中“越抹越黑”。然而,有点儿“砸锅”的《“月光”钢琴奏鸣曲》迅速被她鞠躬致意时孩童般的快乐表情吹散,赢得了全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紧接着演奏的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更是令人紧张得出虚汗。李斯蒂莎的丰富经验令她前后避险、左右逢源,终于将高难度的技术段落“轱辘”完满,钢琴也在此曲凑热闹,竟然“断弦”助兴,成就了钢琴家意想不到的演奏“传奇”。

音乐会下半场自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首《前奏曲》开始。李斯蒂莎利用钢琴“疗伤”(修断弦)的时机调整自我,用三首名曲捍卫了自己“拉赫玛尼诺夫女王”的别样封号。作为一位乌克兰裔的钢琴家,李斯蒂莎终于在俄罗斯音乐作品中找回了感觉。她在此后演奏的拉威尔《夜之幽灵》中的《水妖》的表现着实令人着迷。绚丽的音色处理和惊人的技巧呈现,显示出钢琴家恢复常态、渐入佳境。当演奏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中的改编曲时,李斯蒂莎终于卸下所有“包袱”,像是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她所演奏的柴科夫斯基作品令人心悦诚服,将此前的诸多瑕疵扫荡干净。稍后,处于兴头上的钢琴家展开她的返场之旅,从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舒伯特的《小夜曲》,一口气弹到莫斯科红场阅兵必用的《凯旋进行曲》。连续五次的返场令台下观众欣喜万分,热烈鼓掌。

音乐会在观众席灯光亮起后终于结束,观众前后簇拥着鱼贯而出。“她弹错了好多地方!”“不过她弹得挺投入的。”“网红毕竟不是顶级钢琴家。”“她弹了好多我熟悉的曲目。真是太好了!”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气。不错,这是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恰恰发生在“情人节”夜晚。看着大厅里成双入对、十指紧扣的情侣观众,谁能不说这是一次令人愉悦而享受的观赏经历呢?少数专业人士同样难掩心中的收获,因为这场音乐会给了他们“挑错”的快乐,让他们无比兴奋地批判着。无论如何,李斯蒂莎这位钢琴“网红”从此在北京落地生根,绝大多数观众从她的演奏中收获的是聆听音乐的快乐,哪里管她弹错几何。

说实话,作为一位专业“乐迷”,我看到曲目单后,也是带着几分“不屑”前去聆听这场音乐会的。然而,李斯蒂莎的演奏和现场的节日气氛却让我打消了“坏念头”,并思考起钢琴音乐会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是钢琴大国,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培养了千万琴童,创造了钢琴制造与钢琴教育的产业奇迹,而且在过去近三十年里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钢琴家和专业演奏者。然而,中国的钢琴演出市场却始终处于低迷的发展状态。尽管我们培养了那么多演奏人才,可真正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却屈指可数。这并非因为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或社会受众过少,而首先是由我们保守落后的观念引起的。一般说来,钢琴音乐会总是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台上是经验丰富的“大师”,台下是品头论足的听众。上上下下全是“行家”,举止言谈皆为“经典”。久而久之,钢琴音乐会把大部分观众拒之门外,而音乐厅内则上演着一场场“大师崇拜会”和“新手纠错会”。在本已岌岌可危的市场环境中,古典音乐界奉行的评判腔调却彰显出“致人死地而后快”的决心。按照单一的专业标准衡量,除了国际知名钢琴家的演奏,其他任何新秀都难逃专业人士挑剔、冷漠的眼光。事实上,当众多钢琴从业者在国内掀起 “学琴潮”的同时,却从未真正考虑过中国钢琴演艺发展的市场生态。如今,众多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却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演奏空间和文化市场。

李斯蒂莎的音乐会虽然不太符合专业人士的品位,却赢得了普通观众的欢迎,收获了满满的票房。这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钢琴音乐的实际需求和审美倾向,更为开拓中国自身的钢琴演出市场提供了某种参照。李斯蒂莎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何不让钢琴音乐会走下高不可攀的“圣坛”,成为不同层次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首先,钢琴音乐会不是“权威”独享的盛事,而应成为大众日常音乐生活的寻常之物。与其他类型的音乐会相比,钢琴音乐会的组织与表演简便易行,可以在音乐厅、普通会堂、文化活动中心等地点举行。通过今日便捷的互联网交流平台,演出信息与演奏家推介的发布不再是花费高却难有回报的“头疼事儿”,有效的信息投放与群体的有序组织更加容易聚拢观众、获得利润。其次,演奏家需要放下保守的“正统”观念,适当以别致、时尚的曲目安排迎合大众品位。演出运营方更需在宣传中加入相关热点,并同当地旅游、休闲、节日、教育相结合。再次,积极推动钢琴音乐会的普及与分层。其中,社区音乐会是一个重要因素。演奏家依托当地文化教育部门和音乐商业机构,以公益或盈利方式组织中小型音乐会。这不但拉近了普通群众同古典音乐的距离,而且是扩大普及、激发学习的有效手段。师生音乐会、重奏音乐会、社区大师课及中老年钢琴沙龙等都可纳入社区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使钢琴艺术真正走向民间,获得大众认可。目前,国内的钢琴专业人才日益增多,不同层次、规模和形式的钢琴音乐会能够使大家获得相对公平的表演机会,从而扩大个人与演出团体的知名度,为开辟钢琴表演市场积极尝试、树立信心。

相信钢琴音乐会的多元发展必将改变钢琴专业人才“唯能教学”的从业状态,使表演能力强的青年一代更具市场竞争力,避免才华的埋没。此外,它也将逐步改变钢琴教学唯我独尊的“应试”目标。目前,大多数琴童在家长的敦促下学习钢琴,目的多是培养特长,参加考级、比赛。这样单一的“应试”学习将一堂堂钢琴课异化为“改错”课,把一次次比赛视为音乐“较量”和成绩展示。教师的压迫和学生的厌学,将钢琴教学的意义完全扭曲,收获的只有虚荣或失落、反叛。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创造与表演,本是人类沟通情感、共享生活的艺术方式。琴童们每日枯坐琴前,不是为了“练琴”本身,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演奏热情、提高表演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呼吁,钢琴音乐会要从娃娃开始,让普通学习者拥有登台演出、分享音乐的机会。如今,许多钢琴老师逐步抛弃钢琴考级的束缚,积极组织各类学生音乐会,为这种深刻的教育变革开了好头。心怀喜悦地聆听,超越“权威”的批判,正是钢琴教育者们应该转变的心态。学习钢琴是为了登台演奏、分享音乐,怎可将活泼可爱的孩子训练成对乐无感的“木头人”?!

李斯蒂莎的这场音乐会,我带着儿子一起去看了,他极为专注地听完上、下半场和所有返场曲。从音乐厅出来我问他:“你是不是特别喜欢今天她演奏的曲目?”小家伙点点头,然后说道:“还有她穿的那件粉红色的大裙子,挺像格鲁(动画影片《神偷奶爸》中的主角)假扮的公主!”我说:“那下次她再来表演,最好带上一帮‘小黄人儿’!”“对!让他们一起来演奏!”

猜你喜欢

李斯钢琴家情人节
每天都是情人节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李斯自食苦果
2016年情人节色卡
改年龄
情人节的悠长假期
情人节的礼物
只爱黑白红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