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2019-06-17黄少飞赖相濡胡云琴邝著华
黄少飞,赖相濡,胡云琴,邝著华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440)
1 区域地质背景
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位于广花盆地中部,区内大面积分布覆盖型可溶性灰岩(图1),对区内工程建设尤其是地铁建设有着重要影响[1]。前人对区内岩溶研究做了大量工作[2~5]。区内可溶岩具有以下两点特征:平面上,可溶岩包括石蹬子组(C1s)、壶天组(C2ht)和栖霞组(P2q),主要类型有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钙质泥岩。以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分布最广。可溶岩整体沿北东-南西向呈带状分布,与构造线大致相同;时代上分布从石炭系石磴子组(C1s)和壶天组(C2ht)到二叠系栖霞组(P2q);纵向上,可溶岩均为连续厚层状。石磴子组(C1s)分三段,均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可溶岩连续分布,据深孔钻探揭露,该组厚度175~330 m,平均厚度210 m。壶天组(C2ht)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连续分布,厚度大于167 m。这种连续厚层状可溶岩溶蚀空间大,岩溶发育率高。
2 岩溶发育特征
2.1 平面分布
主要变现为溶洞发育,根据工作区1790个钻孔统计,共有1245个钻孔揭露可溶岩,可溶岩总进尺11467.34 m,其中有355个钻孔揭露到溶洞,岩溶洞隙总长1153.7 m,总体见洞率为28.51%,总体线岩溶率为10.06%(表1)。
图1 研究区基岩地质
不同地层之间见洞率及线岩溶率有明显差异,有558个钻孔揭露石蹬子组,可溶岩累计进尺4306.43 m,其中有152个钻孔揭露到溶洞,岩溶洞隙累计高度416.04 m,见洞率为27.24%,线岩溶率为9.66%;有485个钻孔揭露壶天组,可溶岩累计进尺4067.1 m,其中有171个钻孔揭露到溶洞,岩溶洞隙累计高度651.76 m,见洞率为35.26%,线岩溶率为16.03%;有202个钻孔揭露栖霞组,可溶岩累计进尺3093.81 m,其中有32个钻孔揭露到溶洞,岩溶洞隙累计高度85.9 m,见洞率为15.84%,线岩溶率为2.78%。
通过工作区见洞钻孔分布,可以更清晰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层之间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结合钻孔资料,将见洞钻孔投影到基岩地质图上,可见钻孔主要集中在石蹬子组和壶天组地层中,栖霞组密度相对较低。由于可溶岩分布呈北北东向,受可溶岩平面分布的规律控制,岩溶迹线也呈北北东向展布。
2.2 垂向分布特征
根据工作区355个见洞钻孔统计,共揭露溶洞480个,其中埋深在20~30 m之间共281个,占所有溶洞的58.5%(表2)。石蹬子组152个见洞钻孔中,揭露208个溶洞,主要集中在20~30 m,占总体的56.7%;壶天组171个见洞钻孔中,揭露231个溶洞,主要集中在20~30 m,占总体的64.1%;栖霞组32个见洞钻孔中,揭露41个溶洞,主要集中在15~25 m,占总体的59.4%。
表2 岩溶发育埋深统计
将溶洞个数及埋深情况做成柱状统计图,得到溶洞埋深统计图(图2);对揭露溶洞的钻孔单独进行分析,计算单个钻孔不同埋深的岩溶率,得到埋深-岩溶率统计图(图3)。结合两者对比发现,溶洞个数主要集中在20~30 m之间,峰值集中在埋深较小部位;岩溶率随着深度增加而加大,峰值集中在埋深较大部位。上述现象说明埋深越浅,单个钻孔揭露的溶洞越短,溶洞规模越小;埋深越深,单个钻孔揭露的溶洞越长,溶洞规模越大。
3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工作区位于广花盆地东部,岩性以灰岩等可溶岩为主,地形较平坦,地势开阔水力坡度小,区域地下水总体由北向南流,地下水流速缓慢,岩溶水的运移主要受构造控制。因此,工作区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应包括岩性、地下水及构造等。
3.1 岩性条件
可溶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岩溶洞穴和塌陷形成的基本要素。结合钻孔资料,对工作区内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统计(表1),发现可溶岩见洞率、线岩溶率在不同地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如壶天组见洞率高达35.26%,而栖霞组见洞率为15.84%。将本次工作中收集到的见洞钻孔投到工作区基岩地质图上,发现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
图2 溶洞埋深统计
图3 埋深-岩溶率统计
通过系统、等距、钻孔数量充足的勘察工程,发现溶洞在石炭系壶天组内最为发育,其次为石炭系石蹬子组,而在二叠系栖霞组中最不发育。
引起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岩性差异。虽然同为可溶岩,但石磴子组第一、二、三段均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可溶岩连续分布;壶天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连续分布,厚度大于170 m,这种连续厚层状可溶岩溶蚀空间大,岩溶发育率高。栖霞组为炭质灰岩、灰岩与碎屑岩互层,灰岩呈中薄层状,故岩溶发育率低于前两者。
综上,岩性因素是本区控制岩溶发育的首要因素。
3.2 水文地质条件
对钻孔揭露的溶洞进行统计(表2),发现岩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溶洞个数主要集中在20~30 m埋深范围,占总数的58.5%。结合岩溶发育埋深统计图(图2)可以看出,不同地层岩溶埋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对揭露溶洞的钻孔单独进行分析,发现单个钻孔中岩溶率随着深度增加而加大(图3),反映的是埋深越深,单个钻孔揭露的溶洞越长,溶洞规模越大。
地下水的流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是岩溶发育的主要条件,其他因子的作用最终体现在水的作用上。在灰岩面以下存在地下水强烈循环带,岩溶最发育,以中、小型溶洞为主,亦有大型溶洞:①强烈循环带上部岩溶以垂直方向为主,溶沟、溶槽、落水洞等岩溶形态最为发育,大型溶洞少见;②强烈循环带下部以大中型溶洞为主,亦发育管道式岩溶通道。
3.3 构造条件
构造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不同地下水单元提供流通通道,一般在断裂发育区域,岩溶普遍发育,溶洞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根据工作区见洞钻孔分布图及地铁九号线见洞钻孔分布图(局部)显示,本次工作收集钻孔并未显示出岩溶与构造的相关性,推测可能的原因有两个:①钻孔密度不够;②本次统计均为工程孔,项目性质决定钻孔布设时均远离区内主要构造。
4 结论
本文研究以工作区内岩溶发育情况为研究主题,对大量的工程地质钻探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可利用的工作成果,结合工作区地质、水文等方面资料,总结岩溶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岩溶发育的控制性条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可溶岩岩性是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岩性间有较显著差别,壶天组地层属于岩溶强发育,石蹬子组及栖霞组地层属于岩溶中等发育;地下水活动对岩溶发育层位有重要影响,受地下水浅部交替循环影响,溶洞主要发育在20~30 m埋深范围,而随着埋深增加,溶洞规模变大;构造对岩溶发育影响不明显;本次工作中发现在同一地层中,线岩溶率对比见洞率相对偏低,主要原因可能是钻孔深度偏小,大部分钻孔仅入岩3~4 m,入岩进尺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