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民收入的地理因素影响研究
2019-06-17仇佳丽陈晓东
洪 丹,仇佳丽,陈晓东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1 研究区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6°03′~29°18′,东经100°03′~103°52′之间,全州幅员面积6.04万km2,总人口52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洲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洲内生态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全州17个市县中有11 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约占四川省的 1/3[1]。全州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农民收入低,贫困问题突出。州内农民收入除了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之外,县与县之间贫富差距也较为显著。
2 农民收入特征
由于地区经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凉山州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区间收入不均衡较明显。从凉山州17个市县2015年的具体收入来看,西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20元,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32元,市县之间收入有一定差距。各县农民收入水平也有明显的差距,收入最高的德昌县为13244元,收入最低的美姑县为6246元,两者相差6998元。
3 地理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理因子选取
研究参照前人的研究指标,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地形、气象、生态环境、农业、交通、人口与经济6个方面因素,分别为高程、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水系欧氏距离、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千人拥有卫生床位数、“新农合”参合率,共计14个变量进行分析。
3.2 农民收入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相关性分析
使用SPSS软件,采用相关性分析计算各自变量(地理因素)与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强弱,当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时,为极其高度相关;介于0.5~0.7时,为高度相关;介于0.3~0.5时为中度相关;低于0.3时,为低度相关。当相关系数是正值时,为正相关;负值时,为负相关。在SPSS软件中,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表1 相关性分析结果
3.2.2 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在符合判定条件的情况下把给定的解释变量的数值代入回归模型,从而计算出因变量的数值。应用此法,可以加深对定性分析结论的认识,并得出各种要素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和内在规律。
(1)回归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的模型设定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i·Xi+ε
(1)
式(1)中,Y为因变量,X1,X2,…,Xi为自变量;β0,β1…,βi为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在模型计算过程中,将不显著的自变量剔除,达到模型中只包含显著变量且变量间构成最优组合,即模型的F值最大化。在此,采用向后剔除变量法。通过模型计算,最后选择的变量为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变量赋值,分别为X1、X2、X3、X4、X5。
(2)回归结果。从表2看,常数项的显著水平为0.000,自变量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Sig显著水平为0.001,有效灌溉面积为0.003,都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模型4中R值为0.950;R2是判定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好坏,R2为0.903说明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超过90%的变化是由这两个因素引起的。校正后的R2为0.889,表现为高度相关。F为65.176,sigF值为0.000,表现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其可信程度为99%,模型4的回归效果好。
表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因此,得出最佳回归模型为:
Y=3.468+0.477X1-0.533X2
(2)
根据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有效灌溉面积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77和-0.533,两个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民纯收入,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影响更大。
4 结论
地理环境因素与农民收入存在相关关系:有效灌溉面积、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千人床位数、新农合参合率均为极其高度相关因素;年平均气温、路网密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高度相关因素;海拔、NDVI呈中度相关;坡度、年平均降水量、人均耕地面积为低度相关因素。
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是人口与经济地理因素,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影响最大,其次是农业、交通因素,地形、气象因素、生态环境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弱。究其原因如下。
(1)民族文化对当地生计方式存在影响,民族和宗教文化使得重视宗教和节庆消费的惯性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导致当地难以与现代化进程接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凉山州大部分地区都远离集镇、交通不便。乡、镇的通行能力也很差,未形成交通网络,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也很少,严重阻碍了村镇之间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山区地形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成本较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少数民族劳动力、农产品等难以进入市场,进而获得收入[2]。
(3)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施的缺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因病返贫,难以摆脱贫困;教育设施的缺失导致农民的后代难以改变家庭的生计方式。
5 建议
5.1 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
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凉山州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通过适当的扩大优惠政策和优惠范围,增加对产业的投入,财政补息等多种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5.2 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凉山州农民收入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影响。医疗服务设施的缺乏,交通系统的不完善直接阻碍了地区的发展。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应该落实到乡村。
5.3 适当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单一会限制农民的收入。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凉山州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的对接与发展。
5.4 提高人口素质
凉山州内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避免贫穷的恶性循环[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