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某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建议
2019-06-17万亚辉
万亚辉,武 杨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1)
1 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位于萍乡市某乡境内,项目总用地面积约0.14 km2,安置区西南角修建一条约600 m的水泥路与乡镇中心连通,另外预留社区医院用地、市民广场用地、服务用地、农产品交易中心用地和幼儿园用地等。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貌类型为溶蚀、侵蚀丘陵盆地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地貌类型,地面标高241.4~333.5 m,最高点位于评估区东南侧,最大相对高差92.1 m,地形坡度为0~23°,评估区整体呈西边低东边山坡和谷较高的地形。山坡植被发育较好,以灌木、草类为主,拟建区以西多为稻田,菜地。种植水稻和蔬菜,另有村落和乡道分布,东侧多为山坡和沟谷。
2.2 地质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评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中统小江边组(P2x)、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2q)、石炭系下统梓桥门组(C1zm)、石炭系下统梓山组(C1z)。
2.3 岩土层特征
根据成岩建造、岩性结构特征,将评估区岩土体分为松散岩岩类、碎屑岩岩类和碳酸盐岩岩类等岩土体类。各类岩土体分布及其物理力学特性见表1。
表1 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
2.4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拟建区及评估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3种类型。
2.5 人类工程活动
拟建区周边多为城镇居民区、村庄、农田,省道和县道交叉,人类工程活动已较大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通过本次收集的资料和调查工作,评估区范围内不存在坑采矿山,无采空塌陷。
2.6 区域稳定性
萍乡地区均无超过地震烈度为Ⅵ度的地震,依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小于0.05 g,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小于0.35 S,地壳稳定性较好。
3 评估级别和范围
拟建区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较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的等级标准,评估级别定为一级。
评估区范围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及现场调查情况,评估区面积约6.48 km2,可满足拟建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需要。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 现状评估
4.1.1 崩塌 、滑坡
本次评估区内调查与访问未发现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
4.1.2 泥石流
通过本次调查及收集资料,评估区范围及其周边未发生泥石流及泥石流隐患。评估区地貌类型为溶蚀、侵蚀丘陵盆地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地貌类型,地面标高241.4~333.5 m,最高点位于评估区东南侧,最大相对高差92.1 m,地形坡度为0~23°,地势起伏程度不大。评估区无松散堆积物,多以农田、旱地为主,山体植被发育,以松树、杂木、灌丛为主。拟建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小。
4.1.3 自然斜坡稳定性
对拟建工程可能构成威胁自然斜坡危险性进行评估,综合分析该斜坡稳定性好,自然状态下发生崩塌、滑坡可能性较小。现状条件下对拟建区危险性小。
4.1.4 人工切坡稳定性
据现场调查和评估,切坡QP01、QP02稳定性较差,切坡QP03稳定性好。QP01和QP02一旦发生崩塌或滑坡,受威胁的为现场施工人员、设备和车辆,估计受威胁人数少于10人,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QP03稳定性好,项目建成后主要威胁拟建区出入车辆和行人,估计受威胁人数少于10人,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综合评估切坡QP01、QP02和QP03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图1、2)。
图1 人工切坡QP1
图2 人工切坡QP2
4.1.5 地面塌陷
根据本次实地野外调查和访问发现,评估区内存在三处历史发现的岩溶塌陷,现场调查发现塌陷点已修复。通过在矿管部门查询资料和野外调查,评估区范围内不存在生产矿山,发生采空地面塌陷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2 预测评估
4.2.2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人工切坡稳定性预测评估。预测挖方区与拟建区周边地形将形成三处新切坡(编号NQP01、NQP02、NQP03),经过评估后认为NQP01和NQP02危害性中等,NQP03危害性小。
(2)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评估区沟谷不发育,且没有明显的堆积物,不构成形成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因此,预测评估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 拟建区引发填方地基及边坡稳定性。根据拟建工程道路总平面图,填方段主要在拟建区西部(TF1、TF2),局部上需进行整平,形成填方区。TF1局部填方厚度大于5 m,发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中等。TF2填方厚度小于5 m,发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
(3)工程建设遭受岩溶地面塌陷预测评估。拟建区所在位置为碎屑岩分布区域,据现状分析中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判,拟建区为岩溶地面塌陷少发区。经分析评估认为其岩溶发育主要因素是地下水的影响。拟建区周边城镇用水和居民用水多取自地下水,地下水用水量也占相当比重。因此,居民用水会加剧二叠系中统茅口组和石炭系下统梓桥门组岩溶发育,增加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拟建区工程建设加剧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较大。
5 结论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较重要建设项目,评估级别定为一级。评估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及采空塌陷;评估区内存在一处可能对拟建工程构成威胁的自然斜坡,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已有三处人工切坡,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评估区发生过三处岩溶地面塌陷,均已修复。预测形成三处新切坡,经过评估后认为NQP01和NQP02危害性中等,NQP03危害性小。预测TF1发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中等。TF2发生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拟建区位于岩溶地面塌陷少发区,诱发或遭受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总体评价:拟建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6 建议
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厚度填方工程和高陡工程切坡。工程边坡须注意安全坡率选取和稳定支护,对有诱发滑坡、崩塌的高陡边坡和人工切坡段应加强勘察,以便采取挡土墙、喷锚支护和坡面防护等适宜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防止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对高于8 m切坡段应分级切坡、分级防护,并做好相应的排水设施,排除坡面的地表水和坡体内的地下水。拟建区内及周边1000 m内禁止开采地下水资源。在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查明拟建区内灰质砾岩岩层分布与岩溶发育情况,采取防范地基岩溶塌陷工程措施,建筑物采用框架结构,基础落于基岩上。地面建筑物结构设计应考虑地表变形影响,控制建筑层高。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被和原始地形的破坏,采取生物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