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太清与秋红吟社重要成员的友谊

2019-06-16葛鹏

北京档案 2019年5期
关键词:屏山云林友谊

葛鹏

1839年秋天,秋红吟社在北京正式成立。秋红吟社是一个文学团体,其成员清一色女子,重要成员有顾太清、沈善宝、项屏山、许云姜、许云林等人。秋红吟社的成员以清朝宗室夫人和在京汉族官员妻室为主,成员之间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地缘关系,对文学的共同爱好是她们结成社团的主要原因。她们走出闺阁,走向社会,拥抱美好的大自然,在诗词酬唱和创作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作为秋红吟社的中心人物,有着“清代第一女词人”美誉的顾太清,与其他重要成员之间的友谊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顾太清与沈善宝的友谊

1837年,江南才女沈善宝来到北京。她带着自己刚出版不久的诗集,拜访了京城名媛顾太清。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了此后长达25年的深厚友谊。

顾太清敬佩沈善宝非凡的人品和才学,羡慕沈善宝走南闯北的丰富阅历,欣然为其诗集题诗,赞誉她“巾帼英雄异俗流,江南江北任遨游。”在与沈善宝的诗词酬唱中,顾太清深深地为沈善宝的才华而折服。顾太清认为,沈善宝的诗词作品丝毫不逊色于李清照,自己和她是“初逢宛似旧相识”,指出自己对她是“更羡当筵七步才。”[1]

秋红吟社众多姐妹中,顾太清与沈善宝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他们两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赋词,在文学创作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在顾太清的鼓励和支持下,有感于当时女性求学为文的不容易,沈善宝搜集整理了大量清代女性作家的诗篇,从自己的美学观点出发进行一一点评,完成了一部长达12卷的《名媛诗话》,一举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名媛诗话》中,沈善宝高度赞扬了顾太清,认为她“才气横溢,挥笔立成。待人诚信,无骄矜习气。”沈善宝明确指出,顾太清的诗“全以神行”,不拘泥于形式,顾太清的词则“巧思慧想,出人意外。”

敦促顾太清尽快完成小说《红楼梦影》的写作,是沈善宝对顾太清文学创作的最大支持。在顾太清写作《红楼梦影》的过程中,沈善宝经常索看尚未写完的原稿,并故意责怪顾太清太懒,嫌她更新不及时。为了鼓励和支持顾太清,沈善寶提前为尚未完稿的《红楼梦影》作了一篇序言,认为《红楼梦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红楼梦》续书,续得“毫无痕迹”,必将与《红楼梦》同放光辉,“并传不朽。”如此高的评价,怎能不激励顾太清奋力笔耕?

1862年阴历五月二十九日,顾太清看望病中的沈善宝,两人立下誓言,决定“与君世世为弟兄。”十天后,沈善宝溘然长逝。顾太清悲痛欲绝,一连写了五首诗,深切悼念她的知己好友。其中一首诗写道:“年来无事长相见,今日思君无会期。笑貌音容仍在眼,拈毫怕写断肠诗。”真情实感的流露,使人读后为之黯然泪下。

顾太清与项屏山的友谊

项屏山是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学者型官员许乃普的妻子。许氏家族科甲鼎盛,文化氛围极浓,许乃普七兄弟三人中进士、四人中举人,被时人赞誉为“七子登科”。其中,许乃普的哥哥许乃济,官至太常寺少卿,主张弛禁鸦片,认为“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2],其主张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被同时代的马克思称为“中国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能够嫁入这样的家族,项屏山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诗、画、文无一不佳。”[3]她多才多艺,不仅精通绘画,而且擅长弹琴。顾太清与项屏山的友谊,正是从听项屏山弹琴开始的。

听项屏山的弹奏,顾太清感慨不已,欣然为之填词一首。词中指出,两人“虽是初逢如旧识,言不尽,话生平。”顾太清认为,项屏山琴艺高超,其琴声既可以做到像落花流水一般声韵泠泠,又可以做到像鹤鸣九皋那样令人心清。从此以后,两人开始频繁交往,成为共同爱好文学艺术的闺中密友。

1838年阴历七月七日,顾太清丈夫贝勒奕绘病逝。不久后,婆婆将顾太清及其子女赶出贝勒府。岁暮年关,孤苦无依的顾太清门前冷落不已。然而,突然之间,宾客上门拜访,并送上了银鱼、螃蟹等价值不菲的年货。宾客是谁?正是项屏山和丈夫——时任刑部侍郎的许乃普。项屏山和许乃普夫妇雪中送炭的高尚行为,令顾太清感激不尽。

为了帮助顾太清走出丧夫之痛,项屏山经常邀请顾太清外出散步,看花赏景。不仅如此,项屏山还经常与顾太清诗词酬唱,派人将新鲜的素馨花和紫玉兰花送给心情欠佳的顾太清,使其一展笑容。项屏山对顾太清的照顾无微不至,经常派人送上日常生活用品,甚至还派人给顾太清送过养猪专用的饲料。

1866年阴历十一月一日,许乃普在北京去世。1869年阴历七月十一日,项屏山护送丈夫的灵柩回杭州老家,顾太清一路相送到通州。当天晚上,两人睡在船上,同床共枕,一夜聊天直到第二天天亮,相互约定,来世仍然做姐妹。

顾太清与许云姜的友谊

许云姜是浙江德清人,兵部主事许宗彦和名门闺秀梁德绳的女儿,嫁给了江苏扬州人阮福,其公公是有着“一代文宗、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美誉的阮元。许云姜家学深厚,父母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之下,许云姜不仅会写诗词,更擅长绘画,是名重一时的江南才女,著有《福连室集》[4]。

1835年春天,北京法源寺的海棠花盛开,吸引了京城的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在观赏海棠花的过程中,顾太清和许云姜第一次相遇了。初次见面后,许云姜将一把团扇作为礼物送给顾太清,团扇上既有许云姜自己画的墨梅,也有她题写的诗歌。收到墨梅团扇后,以梅仙为表字的顾太清十分开心,立即画了一幅折枝红梅图回赠许云姜,并在红梅图上题诗道,“感我云姜何以报,墨梅投我报红梅。”

许云姜看上了顾太清家收藏的四幅山水条幅,写诗向顾太清索取,自谓“相思何日得相亲?”顾太清见到许云姜这首特殊的诗后,决定割爱。她立即给许云姜回诗一首,派人将四幅山水条幅全部送给了许云姜。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两人心有灵犀、心神相通,正所谓“青山四幅乘风去,画不通神诗有神。”

1836年冬天,顾太清听说许云姜将于第二年春天离开北京、南下扬州,心情很郁闷,写诗言道,“两载交情千古深,闻君欲去怅分襟。”到了为许云姜饯行的那天,顾太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泪随声堕。”她一再要求许云姜,“报平安两字寄书频,君休惰。”

许云姜离开北京20天后,顾太清偶然看到天上高飞的大雁,勾起了心底对许云姜无限的思念。她在词中写道,“别后计行邮,将到扬州。相思一日似三秋。恼煞雁行天上字,字字离愁。”终于收到许云姜的来信了,顾太清激动不已。此时此刻的她,竟然犹豫不决起来,正如她在词中描写的那样,“故人千里寄书来。快些开,慢些开,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长时间收不到许云姜的来信,顾太清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回想往昔两人一起度过的美好生活,顾太清更加难过,却无可奈何,只能看着院子里的腊梅花,“对暗香疏影思佳客。”

顾太清与许云林的友谊

许云林是许云姜的亲姐姐,同样被父母培养成了一代才女。许云林不仅工诗善画,而且精通音律。此外,许云林还心灵手巧,曾经将夜来香制成鹦鹉的模样,用白色的茉莉花制作了花架。顾太清得知后,十分佩服许云林,渴望与其成为知心朋友。

1836年冬天,许云林来到了北京。非常自然地,顾太清和好朋友许云姜的姐姐也成了闺中密友。两人初次见面,许云林向顾太清展示了自己的诗词作品,令顾太清赞叹不已。顾太清对许云林及其诗词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她认为,“今始见君,神情散朗,清洁比梅花。新诗示我妙无加,词调更堪夸。”

此后,顾太清和许云林便开始频繁交往。她們一起观花赏雪、登山泛舟、吟诗赋词,两个人的友情不断升温。有一次郊游,许云林临时有事先离开了,顾太清竟然怅然若失。她在词中感慨道,“匆匆返去而不顾。虽云小别愁难诉,彼此相思情互。”同样生活在北京城,见不到许云林的面,顾太清便十分牵挂她。这份牵挂,化作精美的词句,传入朋友的耳中,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正所谓,“雨丝丝,风细细,尽是消(销)魂滋味。风细细,雨丝丝,相思十二时。我忆君,君忆我,两意一无不可。君忆我,我忆君,愁肠似转轮。”

1839年的某个白天,下着大雪。许久不见许云林的顾太清再也忍不住了,她冒雪拜访了许云林。因为“久别”所以“情尤热”,因为“交深”所以“语更繁。”久别重逢的两姐妹开怀畅饮,边喝边聊,尽情诉说着离愁别恨,一直聊到“窗影渐黄昏。”

参考文献:

[1]张菊玲.旷代才女顾太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清)沈善宝.名媛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清)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M].南陵徐氏版本.1896.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屏山云林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云林鹅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云林水岸
友谊之路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云林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