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质量 激发教学活力
2019-06-16白静倪阳生
白静 倪阳生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以下简称“教学成果奖”)于2009年启动,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承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资助的行业奖项,至今已连续开展十年。十年来,教学成果奖在推动纺织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要求
教学成果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案,不同于科研论文、专著等,必须面向教学实践,围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并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评审是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关键环节。评审工作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具体实施,建立了初评专家组、网评专家库、会评专家组三级评审组织,强调专家评审,保证了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后,在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平台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网站公示30天,加强社会监督。
二、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分析
1.参与院校和申报数量逐年增加。
2009年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启动,奇数年开展本科院校教学成果评审,偶数年开展职业院校教学成果评审。十年来,教学成果奖在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行业参与院校逐年增加,成果质量越来越高,多个成果经推荐成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在2017年评出“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严格控制授奖比例,优中选优,2009年至今,共表彰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1228项。
2.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
十年来,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出台,2007年 (教高〔2007〕1号)、(教高〔2007〕2号)出台,形成了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组合拳。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启动,2009~2011年的教学成果项目中有相当数量的成果是围绕精品课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强调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同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2~2016年的教学成果项目较好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卓越工程师培养,诠释了院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2015年纺织行业启动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7年的教学成果项目较好体现了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导向及工程实践等方面。2018年的教学成果项目体现了国际化、集团化、文化和信息化,展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
3.获奖成果主题分布集中。
统计发现,十年来,教学成果主要分布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法改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其他等9个方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法改革四大主题;在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两个主题方面,职教所对应成果所占比例高于本科,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特色,也反映了职业院校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成效。
4.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十年来,纺织本科教育和纺织职业教育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形成了各类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本科教育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程教育认证如火如荼,新工科建設应势而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演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基于院校主体持续改进的教育模式,突出能力为本,强调学以致用,彰显实践主题,加强校企合作,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职业教育方面,产业、企业要转型升级,肩负培养产业大军重任的职业教育更要升级,职业学院校同企业联盟、和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兴起。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知识导向向现在的行动导向转变,课程逻辑由传统的学科体系向现在的工作体系转变,人才培养强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三、开展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作用
在纺织行业,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实施科教兴纺、人才强纺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国纺织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多年来,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学活力、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健全了竞争和激励机制。
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在很大程度上健全了教师工作评估机制。长期以来,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和实施,是纺织教学领域的行业最高奖项,成为纺织服装类院校的另一驾马车,与科研奖并驾齐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多年来院校中仅有科技成果的奖励现状,成为纺织服装类院校中条件最具体、透明度最高、办法最明确、最公正的奖励。
2.激发了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
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调动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纺织教育工作者围绕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激发了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促进了纺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在教学改革一线长期进行实践探索,勤业精业,教书育人,对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明显效果,多数学生从中受益,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3.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教育公平。
组织开展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就是要引导纺织行业院校进一步总结梳理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所积累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在纺织行业层面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共享。10年来,数以千计的教学成果获得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并在全国纺织院校中相继普遍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纺织教育教学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提高了纺织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推进了我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四、教学成果培育和申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院校应顶层规划总结本校的教学成果。
一些院校未深入梳理本校的教学理念与应用成效,所申报教学成果仅从各自角度阐述问题,相同的内容、措施和成效在多个成果中出现,或几个成果运用一个理念,导致大成果分散化无法凸显集成效应,无法彰显纺织服装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性。申报院校应注重顶层规划,以“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改革立项为抓手,搭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平台,助推教学成果的集成,产出质量高、能示范、影响大的成果,以便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崭露头角。
2.所申报教学成果应系统设计与实践。
所申报教学成果一定是在某个阶段,借助某个动机、项目、课题、建设而引发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2年以上实施检验进而提升完善的教学方案,基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不只是对教学工作的简单总结,更不是为了申报而拼凑堆砌出来的“成果”。教学成果应是对教学工作的“本元”进行审视,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到价值导向,从知识、技能的获取到全面育人,逐渐回归教育本质。
3.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教学成果申报前,“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应加大对教学成果申报的宣讲与发动工作,避免全国各纺织服装类院校重视程度不等,差异较大。
教学成果评审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和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如将教学成果汇编成冊,正式出版,发至行业院校供学习;组织老师到获奖院校进行现场交流;召开教学成果推广会议,分享经验;行业媒体持续宣传报道等,产生了一定实效。教学成果奖不同于科技奖,具有普适性、可借鉴性,要进一步发挥优秀成果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