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语言形态下的传统文化表达
2019-06-15李婷婷刘珂艳
李婷婷 刘珂艳
摘要:探讨跨越传统文化与当代产品设计语言形态之间鸿沟的根本策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设计的精神价值与文化表达、当代设计的语言形态特征、当代设计语言形态与传统文化表达的矛盾、化解矛盾的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真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真谛,重新思考生存的本义,重新定义设计的价值趋向,文化会自然地根植于产品的设计过程,融入到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过程。
关键词:产品设计 语言形态 传统文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10-0119-03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物质性的匮乏已基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诸多社会问题。此种情况下,设计已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销售、满足人的浅层需求的功能主义阶段,而是要将产品纳入到人类生存状态的视野下去审视,赋予设计产品以文化功能,引导人们创造适宜自然节约的生存状态。然而,在当前状态下,传统文化与当代产品设计语言形态似乎存在着矛盾性。本文试图从设计的精神价值与文化表达、当代设计的语言形态特征、当代产品语言形态与传统文化表达的矛盾、化解矛盾的策略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跨越传统文化与当代产品设计语言形态之间的鸿沟。
一、产品设计的精神价值与文化表达
1995年3月,主题为“精神高于物质—有限物质时代下的非物质设计”的国际工业设计学术会议在丹麦举行,由此拉开了非物质设计探讨的序幕。笔者从这次国际工业设计的大会的主题上感受到的是有关精神世界与物质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思考设计的精神与文化表达。相比物质性的功能需求,以对精神与文化上的追求去诠释非物质的含义似乎更符合这次国际工业设计的主题。而这正是产品设计如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产品设计的文化本源
产品设计是由传统的造物艺术发展而来,其关注的核心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通过产品而达成的生存状态。传统社会形态,交通方式相对效率低下,开放程度相对不高,一个地方可以由经由干百年的积淀而形成独特的服饰、居住、耕种、休閑娱乐方式、乃至社会礼仪、宗教信仰,从而形成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生产方式由相对分散的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化、系统化、机器化的生产,生产的目的由自给自足而转向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与利润的赚取。由此,造物活动发生质的转变,标准化成为实现机器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尤其进入20世纪以后,趋向简洁的欧几里得几何造型成为产品设计的主流,传统文化于此中隐没。工业产品成为满足人的物质功能和浅层感官需求的产物。要说其文化特性,体现的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消费文化。在经历了工业产品的功能享受所带来的虚无之后,在面对工业产品的物质所带来的资源匮乏与环境恶化之时,在恶性竞争带来的人情冷漠之后,我们不得不回归到传统造物的文化属性,重新思考产品设计的文化本质。
(二)物以载道—产品设计的文化使命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指向的,以人的安心与幸福为最终目标。《礼记·大学》中言“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修身,即是修心,意诚心正,与天地自然的运行节奏相呼应,取得精神上的安定与自足。精神上的安定与自足,可带来行为上的规范与礼仪,最终达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福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理想之一,以至于传统的造物艺术都在传达着类似的文化精神。
当今的社会,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而回顾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得到非常多的良方。传统文化精神在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体现出强大的适用性。改变社会现状、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传达理念、引导行为。引导行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产品设计来传达正确的文化理念,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实质上、产品设计不是在设计产品,而是在设计行为方式。产品设计需要担负起传达文化精神理念、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使命,以破解欲望过分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日益恶化等工业社会难题。
二、当代产品设计的语言形态特征
产品形态的质变转化发生在工业化生产之后,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更新与材料的多样。金属、玻璃、塑料、化纤等成为产品的主要材料。符合机械化大生产标准化要求的简洁几何造型成为工业设计的主流。几何形体成为空间界定、造型塑造与表达的主要手段,且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主义风格,为工业社会留下了大量用欧几里得几何形体塑造的设计作品。传统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被科技的同一面孔所抹杀。
当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更为先进的构造技术被人们所掌握,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也成为设计师的备选。轻薄灵巧的结构形式开始逐渐取代体量巨大、具有力度的结构形式。对应于信息社会的多变与复杂特性,欧几里得几何的简洁难以承载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一大批源于流形几何、分形几何、拓扑几何的曲面、异形设计作品应运而生。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现代建筑的挽歌与颂歌》—文中所言“新陈代谢论、发展论还和另一种研究成果相关联,那就是编制将时间和空间可以置于等价的坐标网格设想的发现。在西欧文化中,可以将空间以时间的函数形式来表现,但是时间和空间却不能相互置换。假如将空间假定成是时间线上的延伸,变化就变成了和永恒的美的意识等同了。新陈代谢论的美学基础就是这样假定的。”[2]事实正是如此。灵巧而精致的节点构造、无序而纤细的线型、密集的数字点阵,结构主义对建筑轴线的破坏都体现了设计师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实验,体现了设计师对工业社会设计语言形态的倦怠与超越。
线性几何、流形几何以及分形几何,不仅比欧几里得几何具有更复杂的形态、更新颖的视觉与空间体验,它们还体现出了网络信息空间以及自然形态的特质。这些造型要素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诉求是当代设计的形态语言形成的主要动因。
三、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的工艺美术进行表达,因而形成了与传统工艺相适应的传统工艺文化语言。这种工艺文化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造物样式,从而呈现出独有的美学特征,这主要体现在象形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等几个方面。
(一)象形性
中国传统的器物往往与自然世界中的现象具有关联形式。《周易系辞》中说“以制器者尚其象”。[3]虽然此处的“象”,并非自然物体的真是形态,而是高度抽象概括类型化的形态,但是观象制器使自然世界与人造物之间建立起了对应的关系,从地理分野与二十八星宿之间的呼应关系,从宫城布局到天文紫微垣的对应关系就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造物对天地自然物象形态的抽象性表现。
(二)象征性
中国的工艺思想特别强调器物对于伦理道德的感化作用,所谓器以载道。物用的感官愉悦与审美的情感满足具有有机的联系,且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与此同时,诗情画意、情节丰富的理解与认知,各式各样的宗教及民俗信仰等都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工艺表达出来。造型、体量、尺度、色彩、纹饰等都象征性地表达着传统的伦理观念与精神世界。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工艺美术成为道德观念的展示,矫饰之态。损害物拥功效的情况时有发生。刚健质朴的民间工艺美术倒是常能避免此弊病,而独具一格。
(三)灵动性
传统思想认为心物一元,而在工艺文化中,“得心应手”一直是工匠们的理想境界。工匠的生命性灵可以在器物上获得充分的表现。虚实相生的结构范式一直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造型与装饰的必要元素。这种富有生命韵律与生生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在规范严整中呈现出了变化活跃和疏朗空灵。
(四)天趣性
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对材料的自然品质非常注重,较早总结传统造物文化的典籍《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对于一件器物的制造,选时、选地、选材非常重要。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因材施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尊重材料自身的特性,充分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光泽。自然天趣贯穿了器物制造的整个过程。传统工艺品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情致应运而生。
(五)工巧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一贯重视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考究。历史悠久的传统造物活动使工匠们注意到了工巧所带来的审美效果。长时间的积淀也使他们感悟出了两种趣味指向不同的工巧审美理想境界:—种是天然去雕饰的浑然天成之境,明式家具、紫砂可为其代表;一种是极尽雕飾奇技的画缋雕镂之风,清代景泰蓝、漆器可为其代表。
四、当代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文化在语言形态上的矛盾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通过象形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的设计语言表达着传统文化精神。刘剑伟在《人类诗意生存的美学追求——设计美的另类解读》一文中将中国传统的设计美总结为“空、灵、朴、悦”,恰好反映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基本特性。[吲结合当代产品设计的语言特点可知,两者具有诸多的差异。今天的设计语言形态是以欧几里德几何、线性几何、流形几何、分形几何等几何形态为主要元素的,且人工合成材料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材料。传统工艺特点与今日的设计制作理念显然多有不同。当代产品设计的语言形态与传统文化似乎背道而驰,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然而,如果要实现中国设计创新的全面发展,这一鸿沟必须跨越。
五、化解矛盾的策略
许多学者与设计师通过对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表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的成就。在对这一课题的解答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策略,即传统形式符号的直接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及传统材料工艺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直接运用
在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中,首先想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直接运用。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过程中,又可体现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性运用与移植性运用两种。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性运用是指对产品原有风格元素的继承,如路灯设计中对传统灯笼形式元素的继承,其在用途上呈现出一致的特性。移植性运用,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不同用途的器物上,如将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元素运用到茶具的设计上。在移植运用的过程中,文化元素已完全脱离其原来的功用而融合到新的器物类型上去。
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中,传统纹样的运用是最为常见的,其次是传统的造型。传统纹样的运用较多地运用到文化性比较强的服饰之上,如首饰、箱包等,家电当中所运用的较少,倒是在电磁炉一类的产品中常有传统纹样的出现,如九阳JYC-21HEC05超薄触控电磁炉,就采用了传统的花卉纹样。其次,是造型的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玉璧的形式,恰当好处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如图1。沈阳的方圆大厦即是对我国传统铜钱形式的运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地区的“天子大酒店”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福禄寿的形象,也可视为对传统艺术形态的一种运用。
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需要考虑到与产品自身的功能、整体形态特征及所处的环境与元素的契合性,同时还需细致考究工艺、材料与比例关系,否则便会给人粗陋仿制的印象,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上述方圆大厦和天子大酒店皆因元素运用的突兀而备受争议。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造
鉴于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语言形态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很多设计师便舍弃了直接套用传统元素的手法,而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概括、再创造,从而形成与当代设计形态相契合的设计语言,去体现传统文化。重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鲁红雷通过提炼重庆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设计了重庆的轨道交通工具。他从灰色调的川东民居、红色麻辣的川菜、色彩鲜艳的川剧中提取了色彩元素,将它们运用到了轨道列车的外观及内部装饰当中。同时,宝顶卧佛弟子头部轮廓形态也被提取出来,运用到了轨道列车头部的设计当中,如图2。而将贯穿重庆城市的山洞形态运用到了车门的设计上。[6]总体来看,鲁红雷的设计作品逻辑清晰地展现了重庆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又避免了文化元素表现的突兀感,与轨道交通工具的形态并无冲突怪异之处。
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造已成为大多数设计师所运用的最常见的手法,从视觉传达设计,到建筑、家具、家电等产品的设计,对传统元素提炼、概括与再创造,已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手法亦有其弊端。传统元素与产品形态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消解掉了,但是观众与消费者的感受程度往往较低。很多产品,没有设计师的解释与说明,消费者很难从中真切体会到其文化内涵。这一手法更多时候成为了设计师向甲方陈述理念、博得甲方肯定的技巧。
(三)传统材料工艺的运用
尽管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技术并未完全消逝,其优势却从未被人忘记,反而是其缺点随着技术的改进而被一一克服。传统夯土技术的创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夯土技术是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北方所使用的筑墙工艺。夯土墙的特点是墙体的调节温度能力较强,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其暖色特性,也会带给人温馨的感觉,且成本低廉。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不耐雨水冲刷,且力学效果较差,难以构筑高层建筑物。而今天,随着框架结构的普及,建筑的承重多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担负,墙体被解放出来。防饰剂也被普遍运用。掺入骨料的夯土建筑可以摆脱其原有的承重和防水缺陷,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建筑当中去。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设计地山居水岸酒店就是运用了混凝土柱体和夯土墙,给人以不失时代性的自然田园风格,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如图3。
传统材料工艺的运用也面临着与产品的功能、整体形态及周围环境不和谐的潜在可能性。就像是用紫砂工艺一般不用于制作咖啡杯一样,传统材料工艺在现代语意色彩浓烈的家电产品中,其运用是需要相当谨慎的。九阳JYZS-K42电炉锅运用了紫砂工艺,由于其在形态比例上较为考究,避免了突兀感,但是其违和感还是难以完全消除。
(四)从根本上跨越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语言之间的鸿沟
面对上述三种策略所带来的局限性,我们还需要探索出跨越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语言鸿沟的根本性途径。对此,本文认为这一途径并非触不可及,它其实并不复杂,并不遥远,存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之中。认真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真谛,重新思考生存的本义,重新定义设计的价值趋向,文化会自然地根植于产品的设计过程,融入到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过程。此时的设计师毋需刻意地去传达一种文化理念,而是通过设计改变人们的行为、思考模式,最终创造出适宜自然的生存状态。
结语
在技术发展飞速前进的今天,我们拥有诸多可供利用的技术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危机。此时,回归传统文化精神是为必要。尽管传统的工艺制品与今天的设计产品在形态上看上去存在着天壤之别,可是流淌在在传统工艺制品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亦可在当今的产品中发挥其作用,引导人们走向适宜自然而节约有度的生存方式,并为应对危机带来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陈蒲青四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注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3]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戴端,产品形态设计语义与传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剑伟,人类诗意生存的美学追求 设计美的另类表达[J]前沿,2011 (22)
[6]鲁红雷,基于重庆地域文化的轨道交通工具設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
[7]G Berkin,O Kucukerman. Creative Design in Industry and Architecture[M]WIT Press,2015,07
[8]崔天剑,李鹏编,产品形态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王坤茜,产品符号语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10]于清华,非物质设计的兴起与发展[J]艺术生活,2005,(OI):56-57
[11]赵江洪,非物质、非物质主义设计与非物质设计教育[J]北方美术,2000,(12):14-15
[12]李付星,董继先,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解读[J]包装工程,2009,(06):132-133
[13]傅昊,张书鸿,基于形式语言理论下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语言特征[J]设计2017,30 (7):64-65
[14]胡昆,奚斌,基于Material Design设计语言的隐喻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 (1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