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的秘密与烦恼
2019-06-15Jerry
Jerry
最常见的多肉植物品种进货价一株不到1元,配上一些造型各异的花盆,加以艺术创作,可以让一个拼盘涨到几十元
毛茸茸的熊童子、形似绽放莲花的吉娃娃、晶莹剔透的玉露,还有铭月、加州落日、莎莎女王……这些颇具诗意的名字,都来自多肉植物王国。
曾几何时,一盆迷你可爱的多肉植物,竟然成了都市白领桌面上必不可少的点缀。然而,在外表可爱的背后,多肉植物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花高价买病株?
多肉植物,泛指叶片肥厚多汁且大量储备水分的植物。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000多种多肉植物,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又因为耐旱性强、打理简单、易繁殖,多肉植物还被称作“懒人植物”。
有趣的是,每年秋季天气干燥时,昼夜温差加大,多肉植物的叶片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尤其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低温催生植物体内花色素的合成,花色素比起绿色素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为植物提供热量,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花色素的比例升高了,多肉植物也就变红了。光照和温差,让原本绿油油的植株变得鲜艳透亮,呈现出光彩夺目的颜色。这种差异巨大的生长变化极具观赏性,也让种植多肉植物的爱好者颇有成就感。
事实上,早在2000年,福建漳州等地的农户就开始从韩国、日本引进多肉植物,进行大棚种植。然而,彼时的多肉植物与其他观赏植物相比并无特别之处,认知度不高,仅在小众花友圈流行。
多肉植物真正为人熟知,是在2013年左右。多数业内人士将多肉植物的突然爆发,归因于韩剧的热播效应。萌萌的多肉植物频频在韩剧中亮相,迅速成为都市白领的心头好。
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买到多肉植物。需求的增长带来了价格的飞涨,加上商家炒作和营销包装,多肉植物售价节节攀升。一些进口杂交品种更是贵得离谱,韩版桃之卵、海琳娜等贵货,单单一枚叶片就卖到数十元人民币,甚至出现“一叶难求”的现象。
2015年,多肉植物价格达到顶峰。从进货、培育到出棚最短只需半年的多肉植物,转手便有20%~30%的利润,比其他许多花卉高出不少。
疯狂的市场、高额的利润,滋生出光怪陆离的乱象,种种奇葩操作在各地多肉植物市场轮番上演。比如,利用PS技术将多肉植物描绘得五彩斑斓,背地里却以次充好,用草籽代替多肉植物的种子发货。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照片上是一株蓝色的捕蝇堇,结果客户买到种子后,悉心呵护,最后却只收获一盆绿油油的野草。而这些贩卖假种子的商户,90%来自“假苗之乡”、位于苏北的宿迁。那里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故乡。
同样,东南沿海的漳州素有“花果之乡”的美称,当地农户为了追求多肉植物快速出棚,像种白菜一样,施以大水大肥,粗放式经营。这里出产的植株往往个头巨大,颜色灰暗,品相极差,以较低的价格批发给全国各地的“肉贩子”。
至于多肉植物的品相问题,也难不倒精明的商贩。商贩给多肉植物的叶片喷上五颜六色的彩漆,或是给叶片注射药水,破坏多肉植物的叶绿细胞,制造出“出锦”(自然的“出锦”是多肉植物的一种变异现象,因数量稀少而珍贵)的假象,也就是业内所说的“药锦”。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对植物的伤害都是致命且不可逆的。不知情的消费者,看到如此亮丽的多肉植物,难以抗拒诱惑,花高价购买了病态植株,结果换来“心头肉”的百分百死亡。
价格回归理性
多肉植物市场的火热,一直持续到2016年。
2016年下半年,可以说是多肉植物市场的拐点。那一年国庆后,原本入秋应该迎来销售旺季,多肉植物的价格却一路走低。尤其是景天科等常见的品种,价格回落最为明显,与高峰期相比平均跌幅接近70%。
多肉植物价格的回落,与其说是市场的崩塌,不如说是市场的理性回归。前几年,多肉植物高额的利润回报,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花农进入市场,采购母本进行繁殖。多肉植物的一个特点就是繁殖迅速,秋季过后昆明、上海等地的多肉植物大量上市,市场供应量迅速增加。而市场的需求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会回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多肉植物市场从此将一蹶不振。多肉植物萌萌的外观、容易养护的特点,迎合了年轻消费群体,再加上夏季损耗巨大(新手难过夏季关),消费者大多会在每年入秋后进行补货,所以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另一方面,多肉植物重回暴利时代已经不现实。“重量轻质,杂而不专,大路货为主”是业内的普遍现象,如今利润的下滑和成本的增加,逼迫从业者转变想要赚快钱的心理,更为精细化地经营。
从业者需要不断引进新品种,淘汰低效益品种。像景天科这样的多肉植物繁殖速度快,市场风险反而大。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多肉植物品种,多数来自国外,国内很少有自己的品种创新。整个多肉植物行业亟待产学研的充分结合,需要在品种、栽培用土、種植技术各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
这一点上,邻国韩国提供了经验。韩国多肉植物以精致小巧为美,色彩艳丽、品种繁多。韩国有100家多肉植物生产农场,主要以家庭农场形式存在,生产面积在3000平方米到3万平方米之间。农场使用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海洋性气候使得这里的多肉植物五彩斑斓、株型紧凑饱满。
花高价购买了病态植株,结果换来“心头肉”的百分百死亡。
继续“萌萌哒”
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向高收益、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转变,是多肉植物产业未来继续保持增长的必经之路。
比起简单的售卖,提供多肉植物造景方案服务,将有更大利润。比如,室内微景观、婚礼装饰、室外绿化造景,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多肉植物行家甚至可以开展培训服务。多肉植物种养门槛虽然不高,但要将其养好也并非易事。作为网络集合地,各类有关多肉植物主题的论坛、贴吧,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是“多肉植物吧”“多肉植物交易吧”等百度贴吧,还是知乎上多肉植物发烧友开辟的技术贴,都有较高的点击量,证明了这背后是可以挖掘的巨大市场空间。
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多肉植物的更多应用场景,实现产业链条延伸,是多肉植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思路。白牡丹、玉蝶、虹之玉这些最常见的品种,进货价一株不到1元,配上一些造型各异的花盆,加以艺术创作,可以让一个拼盘涨到几十元。这是因为融入了创造者的脑力劳动。
建立行业标准与市场规范,是业内的另一大呼声。一盆同等规格的多肉植物,商家报价从200元到2000元不等。多肉植物市场的乱象不可忽视,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都亟待建章立制。
多肉植物无论怎么变异、杂交,始终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植株。它的价值在于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人为的炒作并不会改变它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