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2019-06-15凌云
凌云
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程教材中部分教学案例设计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难于打造有活力的政治课堂,“回归生活”也因此成为了空话。笔者在《文化生活》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设计具有生活趣味和价值引领功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活《文化生活》的课堂。本文重点介绍了《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中巧妙运用乡土资源的价值所在,也提出在利用乡土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进行有效教学时应注意的三原则。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土情境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回归生活”也是新课改中高中政治课程追求的目标。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经过那些本身就是值得生活的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替代物。结果就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这里的“生活”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它是用学生的眼睛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环节构成学生自身的生命活动。”但长期以来,高中政治教材中使用的部分教学资源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犹如把一粒种子抛在沙漠上,鲜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难于打造有活力的政治课堂,“回归生活”也因此成为了空话。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熟悉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中可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可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入乡土资源,营造学生熟悉的乡土教学情境,可促成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弥补上述不足。笔者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中巧借乡土资源,创设乡土情境,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文化生活》的教学实践,谈谈乡土资源的价值所在
一、乡土资源具有亲和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梁启超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说中曾指出:“我们教书,不能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出书的兴味。”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乡土资源是师生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民风习俗、名人轶事等,是地方自然、文化和社会的集中体现。
例如,《文化生活》首堂课前,我首先设置了题为《湖州文化概况》的一份问卷,调查同学们知道湖州有哪些历史名人?哪些文化遗产?哪些小吃特产?其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些?最感兴趣的又是哪些?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湖笔文化的熟悉程度最高,对湖州历史上享誉海内外的丝绸文化最感兴趣。基于此,我在导课环节给学生放映了曾在中央电视台放映的湖州形象宣传片《湖丝变迁》片段。通过一位民国时期湖州南浔丝商后人的讲述,同学们对湖丝的“前世今生”有了形象的了解,辑里湖丝曾在历史上屡获殊荣让在座的学生深感骄傲,而围绕湖州丝绸的风俗礼仪,如“含山蚕花节”又让他们兴趣倍增。此乡土情境材料短小、新颖,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聚集学习气场,调动和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中。
二、乡土资源具有实践性,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景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涵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有效实现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不谋而合。而乡土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而且学生在对乡土资源的挖掘过程中,必须要确定探究的方向、方式及方法,同学之间要分工协作,要与外界打交道,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我在进行《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的教学中依旧结合湖州丝绸文化资源资源设置“走进湖州丝绸古镇—南浔”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课前布置任务,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组学生分工协作。家在南浔或南浔附近的同学利用周末回到家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闻名遐迩的南浔辑里丝的历史、现状、传说、民俗进行了调研;擅长文笔的同学筛选并整合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写成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题为《千年古镇 锦绣南浔》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懂得多媒体技术的同学利用收集到的文字、音像、图片资料制作了介绍南浔辑里丝的精美的PPT,展示了探究成果;而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则结合制作好的课件,为同学们进行了声情并茂的介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最后,教师与探究小组成员一起协作,对南浔辑里丝如何重振昔日辉煌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通过学生对湖州丝绸文化资源的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通过对熟悉的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资源来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乡土资源具有民族性,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文化生活》的开篇“致同学们”中写到,“学习这门课程,你会……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国主义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例如,我在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中,选用了学生最为熟悉的湖州本土文化的“湖笔文化”作为素材。在导课环节教师迅速设置乡土情境,导入“蒙恬制笔”传说的由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来对“湖笔”产生、发展的真实历史文化背景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了线索整理:从宋代“湖笔”名扬四海的辉煌历史,到现代因制笔技艺后继无人、笔都善琏逐渐走向没落的窘境,以及今天湖州为重振昔日辉煌的“湖笔”文化而所做的种种努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借此抛出情境问题:(1)在你看来,湖笔能够从古代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必要继续保留这项古老的书写工具么?(3)如果要继续保留,又该如何使湖笔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对湖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家乡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疑问与危机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正对抛出的探究问题(3),課堂上被自然激发出保护并传承湖笔文化强烈责任意识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纷纷献计献策,甚至互相展开激烈争辩。在此激辩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意见,将此整理成两条线索:其一,从古老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其二将视线延伸到邻国韩国、日本,从这些国家对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寻求灵感、得到启发。在这一过程中,乡土资源和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成功对接,让“文化创新”的课堂中,褪去了空洞的说教,而具有了生动形象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知识走向了系统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智慧碰撞和理性反思中,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内化为鲜明的情感态度,最终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以此完成了对三维目标中最难实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化。
乡土资源是赋予《文化生活》课堂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我们使用乡土资源的目的不在于掌握乡土资源本身,而是借助乡土资源搭建的平台设计巧妙的乡土情境,突破重难点,完成课程目标。所以,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站在《文化生活》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乡土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素材,巧妙设计情境,认真解决探究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在利用乡土资源,构筑《文化生活》活力课堂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在《文化生活》中有机渗透乡土资源,所选取的素材应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如果离开了鲜活的生活实际、学生实际,既难以理解,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从情感上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在丰富的乡土资源中所选择的素材越真实,越生活化,就越容易形成学生情感与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
二是系统性原则,创设贯穿一条主线的情境。新课程中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无比重视,而以情境为依托的课堂教学通常会选择一个最佳素材切入,“一例到底”,避免碎片化。借助某个乡土资源的情境设计有起因,有发展过程,甚至有预知的或未被预知的结果,就像一出有血有肉、扣人心弦的連续剧,以一个完整的系统承载一节课所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使得《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克服了素材繁杂让人目不暇接、问题设计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等弊端。通过一个教学情境的反复使用、反复分析、提炼,使其功能最大化,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不断激起智慧的火花,也使得整堂课显得自然、真实、富有活力。
四、结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化生活》的课堂要体现出其不同于另外三门必修课程的特色,就要在教学情境和问题设计中充分渗透具有本地区人文色彩乡土资源,挖掘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消除对枯燥教材理论的隔阂感,从中汲取知识,并借此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在对现实生活的触摸与体验中感悟文化魅力与价值,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贺心滋.乡土史的教育和教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