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历史的案例
2019-06-15赵红明
赵红明
【摘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组织专业人员积极挖掘、整理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乡土历史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际情况是开发出的乡土历史教材并没有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中笔者呈现了几个乡土历史和初中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相结合的案例,力求探索一条让乡土历史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成功路子。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乡土历史 案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组织专业人员积极挖掘、整理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乡土历史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武山县由张东宏,王换成主编了一部乡土教材《可爱的武山》。
经笔者走访后发现,乡土历史教材《可爱的武山》并没有落实到全县各个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一是缺少老师,二是学校也倒不出专门的课时来开设这门课。但是,乡土历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历史,了解它对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帮助很大,也符合初中生由近及远的认知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广大一线初中历史教师应因时制宜,本着进益求精的宗旨,将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然后把精华版的乡土历史知识穿插、渗透到具体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在初中7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乡土历史知识时,一定要慎重,遵循国家统编教材为主,乡土史教材为辅的原则;同时也要明白,把乡土史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统编教材内容;再者,每节课都要时间上的限制。所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绝不可喧宾夺主。下面是几个笔者整理的教学案例,具体呈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乡土历史知识的方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案例1:《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北京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匝教学思路习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三部分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和北京人的特征。武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鸳鸯镇出土的“武山人”头骨化石就是有力的证据。“武山人”相关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可以恰当地衔接在一起,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引用“武山人”信息,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见表1
二、课中引入深化理解
案例2:《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教学思路】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分三部分讲述了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体验长征路上的艰辛及长征的重大意义是本课的重点目标,红军在历时两年多的长征途中,三大主力曾经过武山。将红军在武山境内的行程和开展的革命活动在历史课堂中讲述,必能加强学生对长征重大意义的认知,感知老一辈者为缔造新中国而经历的超乎想象的艰辛。见表2。
三、小组合作探究
案例3:《第2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讲述了如何高效快速的将中国经济搞上去。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当然,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是以农业为主,当时,全国上下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武山人民主要参加了去徽县大炼钢铁,上温泉乡的东梁山修水平梯田。时至今日,有些学生的祖辈们就是当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参加者,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采访。把全班学生提前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采访计划,然后去对祖辈们进行采访,确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为采访的主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采访资料,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在課堂上对采访结果作汇报,老师总结,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突破。
显而易见,开发出的乡土历史教材只要运用落实到实践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实效。运用环节应因时制宜,讲求实效,把乡土历史资源简单化,使其便于实践操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历史的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