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组织”作用 实施“精准扶贫”

2019-06-15田雪莲田飞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组织精准扶贫小组合作学习

田雪莲 田飞虎

[摘   要]学困生转化成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切实有效的转化措施,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是初三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根据“精致课堂”教学要求,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精准扶贫”策略,是大面积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的有效方法。学困生“精准扶贫”有六个“精准”:帮扶对象要精准、帮扶派人要精准、帮扶措施要精准、帮扶内容要精准、帮扶效果要精准、帮扶奖励要精准。

[关键词]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5-0001-03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所期待的事情,而学困生转化成效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整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切实有效的转化措施,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是初三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教师都很重视学困生的转化,而且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我花在这些学生身上的精力远比那些‘好学生多得多”——这是不少教师的感受,但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教师身心俱疲,学生收获甚微。加之语文学习“见效”比较慢,尤其是到了初三,很多学生因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对其不够重视,最终导致这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形成几近放弃的“望天收”心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那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实践证明,根据“精致课堂”教学要求,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精准扶贫”策略,是大面积提高学困生语文成绩的有效方法。

“精准扶贫”是习总书记脱贫致富政策中的一个概念,其要义就是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精准扶贫”与学困生的转化多有相似之处,受此启发,笔者将其迁移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并据此总结出学困生“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帮扶对象要精准、帮扶派人要精准、帮扶措施要精准、帮扶内容要精准、帮扶效果要精准、帮扶奖励要精准。

学困生的“精准扶贫”,必须要在班级组建了合理的学习小组的前提下进行。精致教学理论认为,高效课堂教学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分对”原则建立,让每一个学生做到“有困难找组织”。一个小组一般由好、中、困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内部又按照个体的学习情况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小组(一般6~8人)和小组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每个组根据学习任务按照本组情况组织学习,组与组之间相互借鉴又相互竞争;组内对子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和监督者,对子之间要相互反馈和测评。有了这样的“组织”,“精准扶贫”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实,中考语文卷中涉及基础知识的题目较多,这些题目的分数占到试卷分数的近四分之一,而且考纲划出了必考范围。因此,“得基础者必得语文”,只要做到“立足基础(课文内容)求发展(阅读、写作等能力)”,学生的语文成绩必定有大幅度的提高。故本文以落实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为例说说如何依靠“组织”,实施“精准扶贫”。

一、帮扶对象要精准

找准“扶贫”对象是先决条件。找准了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初三“有限的资源”(时间和精力)。

很多学校会在初二学年结束前重新调整每个班的任课教师,这也意味着,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很多教师都是新教师,而作为新教师,则需尽快了解学生的情况,往往是凭学生的成绩或前任教师或班主任的介绍。但语文考试的分数起伏较大,学生的学习表现也呈现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学困生容易被教师忽视。

根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可以运用“相爱相杀”的方式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首先要激发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既然是竞争,那就要找对方的薄弱点或短处进行“攻击”。比如,在解释《曹刿论战》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时,已知甲组林同学是学困生,教师在抽他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让他从其他组选择一名他觉得有可能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接着回答,于是学困生乙同学就出现了。以此类推,在短短的两三节课时间里,新教师就能基本找到班级中的语文学困生。

二、帮扶派人要精准

找准帮扶对象之后,就要派人帮扶。确定学困生的帮扶对象,结成“师徒”关系,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做到“两厢情愿”,避免“乱点鸳鸯”。先让学困生自己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找,找一个语文学习能力比自己强的“师傅”,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因为是自己挑选的,学生不容易有抵触心理,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是批评。笔者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故意将有难度的题让学困生回答,在他答不出来的情况下,告诉他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寻求能够帮助他的人。这样,他的“师傅”在短短几节课内就可以被找到。如果学困生自己找不好,教师可以帮他选择一个了解他并愿意帮助他的优秀组员。如果第一次“师徒”结对效果不理想(看上课回答问题或分析组内得分情况便可知),教师要及时了解原因,并适时调整。学习小组内总会有一个“师傅”适合这个被帮扶对象。

确定帮扶关系后,要在班上举行隆重的帮扶仪式,要像真正地开展“扶贫工程”一样,“挂牌”帮扶,不仅要拍照留证,还要签责任书,这样一来,“师徒”两人会从心里重视这项帮扶活动。在执行帮扶之前,教师要分别对“师傅”和“徒弟”进行培训或谈话,不仅要指导“师傅”们如何完成每天的任务,告知“师傅”们要注意帮扶的方式、方法、态度等,还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心怀感恩地接受“师傅”的帮助,并按“师傅”的要求严格落实学习计划。

三、帮扶内容要精准

小组内帮扶对象和帮扶人都配备精准之后,就可以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帮扶工程,力争在小组内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帮扶的内容,让帮扶的学生知道帮什么。

1.思想动力帮扶。给各组成员带上精神“紧箍咒”,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人犯错,全组受罚;一人表扬,全组光荣。让他们明白,“一桶水”的容量大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取得整体进步,“一个都不能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所以组员间务必要分工细致,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学困生应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组内其他成员也应想尽办法去主动帮助学困生,让全组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的信念:我要进步,我要帮大家一起进步。

2.学习习惯帮扶。如课前三分钟,让“师傅”抽查学困生背书,养成课前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完成作业,交给“师傅”检查,不懂的问题请“师傅”帮助讲解,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还可以利用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比如,在复习《曹刿论战》时,笔者会提前对学困生说:明天早上会让你作为小组代表上黑板检测,今晚回去好好复习,明天为你们小组加分争光!学困生提前有针對性地复习,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学困生回答对了,给小组带来了荣誉,就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复习内容帮扶。每次月考结束,笔者会第一时间就将下一次月考的基础知识考试范围告诉学生,让他们及早准备。根据每次月考范围,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考点知识检查表(见表1)。考点知识绝大部分都来自课文,只需要下功夫记住即可。由“师傅”每天监督抽查记录“徒弟”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向笔者汇报。笔者会再对这些学生随机抽查,按回答情况评分。为了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笔者会给主动来找笔者抽查并回答正确的学生所在的小组双倍加分。

四、帮扶措施要精准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益。下面列举其要:

1.建立学困生档案。要指导每个“师傅”建立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档案,对“徒弟”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近期思想、学习状况等做详细记录,每周定期检查、了解。

2.“师傅”要和“徒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确定每次月考的成绩目标和具体的帮扶措施。目标一定要切合“徒弟”自身情况,不可盲目求高,要循序渐进,否则容易挫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尝到甜头,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比如在分配小组任务时,笔者会将一些比较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比较容易解答的题目交给学困生来回答,甚至课前还私下“透露”要检测的内容,让学困生先做准备,以便课堂上回答得胸有成竹,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学习)的幸福而充满快乐。”

4.强调“抓反复,反复抓”。学困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今天记过的内容可能明天就忘了,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多次练习,反复巩固。比如听写字词,每次学困生在“师傅”那里听写完,将错误订正在错题本上以后,还要把这个星期所错的词语再听写一遍。还可以采取组内自查(戏称“工兵排雷”)、小组互查(戏称“相爱相杀”)、教师抽查(戏称“扔炸弹”)的方式来不断强化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

5.让学困生批改或检查作业。不要以为学困生就是被动的帮扶对象,平时可以让他们帮助批改本组的默写、听写等小测作业,再由“师傅”或组长把关。这样,一方面他们可以向完成得好的同学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弄清易错的知识点,在批改中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不再轻易犯同样的错误。

6.教师要随时掌握学困生“师徒”帮扶情况。“师傅”要定期向教师汇报“徒弟”的学习、思想状态,教师也要经常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沟通。为激发“师徒”帮扶热情,可以多开展“赞赞我的好师傅”“夸夸我的好徒弟”“给徒弟/师傅的一封信”等活动,以此增进“师徒”之间的友谊,激发学困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五、帮扶效果要精准

陶行知说:“‘差不多三字是我国人的大毛病”,“如果要改良中国的教育,非从数目入手不可”。因此,对于小组和“师徒”间的帮扶效果评估宜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分数制),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精准衡量。笔者会对学困生的每次日清、周测、月结(考)完成情况或名次进退赋予不同的分值,然后累计总分评出优劣。比如,根据学困生的日清完成情况按优、良、中、差分别计3分、2分、1分和0分;周测得分在日清得分的基础上翻一番,即6分、4分和2分;月结(考)根据排名的进退计分;小组计分则主要根据周测和月结(考)分数的进退。除此之外,笔者还会量化学困生的表现,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可以加1~3分;及时更正作业的错误并记在错题本上,可以加1~3分;上课主动回答问题可以加1~3分;等等。这样,每人、每组的每周、每月的学习情况就一目了然,能具体看出学生间的差距(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一个总表),改变了“差不多”的印象。

六、帮扶奖励要精准

奖励方案要具体、细致、合理,注重过程激励。李镇西说得好:“欲转变‘差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要让学困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能跳起来且动力十足。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奖项,如:周优秀学困生(即每周各方面都表现好且个人加分最高的学困生)、周优秀“师傅”(帮扶对象进步最快)、月考进步最大学困生、基础知识得分进步奖、“黄金搭档”(最佳师徒)等。这些个人的奖励又可以给所在小组加分,增加他们的小组荣誉感。奖励的方式也不一而足,可以有加分、发奖品或减作业量等。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困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最后要强调的是,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工作,非一日之功,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短期内不见成效便不了了之。就如李镇西所说: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地战胜自己……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坚信学困生是能够转变的。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精准扶贫”的开展,笔者所任教班级的一批语文学困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参见“表2”),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了阅读、写作等运用能力。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班级学习风气明显好转,实现了“共同富裕”。只要哪一个人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他就应当鼓舞起另一个人,唤醒另一个人身上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源泉——这是集体生活的最主要的规律性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M].北京:北京华夏新视界文化发展公司,2006.

[3]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组织精准扶贫小组合作学习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品三口而知味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