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设置的MTI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9-06-15李稳敏席丽红
李稳敏 席丽红
摘 要:本文在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和实证分析,探讨了MTI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出了MTI专业实习“3F”模式,以期为MTI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MTI;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本地化;校本特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48-03
我国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专业学位于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该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为目标。截至2016年11月,获准试办MTI专业的高校已达215所,遍布全国各地。然而,翻译市场的人才紧缺问题仍未缓解,主要原因是翻译人员的质量不是很高。如何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本文认为科学的MTI的课程设置、强大的专任教师队伍以及扎实的翻译实践是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关键。
一、课程及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关于“课程”较早记载。近代“课程”的含义则与“教程”的含义相近。改革开放后,我国吸收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定义为: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西方的“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英语词典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了定义:(1)学校教授的所有课程;(2)学校教授的某一门课程。
课程设置,通常也称课程设计或者课程编制。我国MTI立足于培养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抓手,以翻译职业需求为指导,结合特色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突出该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训练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学时,突出实践主题。课程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材、教法等方面具有明确的实践导向性。总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符合翻译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课程设置的根本目标。
MTI课程设置的本地化是指以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翻译教指委)颁布的相关课程要求为宏观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域特色,依托所在学校校本优势学科资源,开设具有校本特色及地方特色课程,培养传播中国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人才。
二、MTI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MTI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全国的MTI专业学位试点高校,按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根据本校的特点,制订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本人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调研了国内部分高校的MTI课程设置,发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各院校的培养特色,与院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度较弱,这必然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压缩了学生的就业空间。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MTI专业学位试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高MTI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人才市场上独树一帜。具体的做法就是依托校本特色学科,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培养本地化翻译专业人才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群,构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MTI人才培养模式。以下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阐述MTI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设置特色课程群,服务陕西地方經济
为了满足陕西省的科技发展和西安市科技翻译市场的需求,以及满足理工学科科技资料翻译的需求,更好服务陕西省地方经济,陕西理工类高校MTI教育中心设置了适合本校优势学科特色的MTI课程群,如西北工业大学以航空、航天、航海为主的“三航英语”科技口笔译专业课程;西北政法大学增设了多门法律课程,体现了“英语+法律”的校本特色,为培养涉外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法律翻译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科技大学围绕新轻工领域科技翻译和新丝路文化传播翻译方向,设置特色方向课群:轻工业科技概论与翻译(造纸、材料、食品)、科技文体与翻译、先进制造。丝路文化与翻译、陕西旅游文化、商贸文本、商务合同翻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旨在培养有特色、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翻译人才。同时,还开设有笔译工作坊、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轻工业翻译案例分析、科技文体翻译、科技新闻翻译、商务合同翻译等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英、汉科技文献的语篇、文体特征、写作手法,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大中型翻译项目。
(二)吸纳精尖学科教师,充实MTI师资队伍
为了培养出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化笔译人才,陕西科技大学MTI教育中心和本校的优势学科精诚合作,将优势学科中既有很深造诣又有海外留学背景及高水平英语教师吸纳到MTI的教育教学及导师队伍中。目前,“轻工业科技概论与翻译”课程由来自我校轻工工程、材料工程及食品工程学院的三位博士承担,其中一位博士是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制造”课程由机电工程学院多年承担机电工程专业英语的博士承担;“商贸英语”及“商务合同”由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年承担专业英语课程、负责学院国际办学并通过了笔译一级考试的教师承担。同时,陕西科技大学MTI教育中心还聘请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食品学院教授、轻工学院教授等做MTI硕士导师;聘请其他高校MTI教育的优秀教师以及翻译行业的资深专家为我校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特邀我校实习基地的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共同指导学生以实践为主的毕业论文写作,极大地充实了MTI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促进了MTI课程的有序开展,使其培养毕业生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构建“3F”专业实习模式
为了更好地将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接轨,实现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陕西科技大学MTI教育中心人员对此展开调查,希冀从中找出不足。他们发现,部分地方高校的MTI专业实习距国家要求存在不小差距。首先,专业实习流于形式,随便挂靠单位;实习内容相关性低,甚至与翻译实践毫无关系。其次,专业实习考核监督机制缺失,缺乏实习过程的跟踪监督及相关制度,无法考核专业实习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而在一些大牌高校,因其积淀深厚,MTI学生的专业实习措施十分扎实,工作十分到位,实习渠道也多,值得我们学习。因此,陕西科技大学MTI教育中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翻译技能训练。确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MTI职业化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是学校、基地、导师、学生四方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组织,集中实习,切实贯彻“3F”(分级、分段、分类)专业实习模式。通过制定“在岗实习、客户稿件、定量考核”的考核标准,夯实学生翻译功底,提高翻译技能,掌握翻译技术。(1)分级。实习前进行上岗测试,将学生分为A、B、C三级进行入岗培训。(2)分段。岗位实习不少于6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习培训,为期4周,企业导师进行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等培训、考核,考核内容为英汉互译短篇,考核1次/周,校内导师参与,并结合分级情况分组。第二阶段是强化提高,学生接触翻译项目,担任翻译审校工作,为期4周;考核2次/周,定量定时定标准。第三阶段是业务实战,为期4个月,学生以正式译员的身份接稿,承担客户稿件翻译,翻译质量根据企业导师和客户反馈而定。(3)分类。一是紧扣学校MTI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客户稿件进行翻译实践;二是企业导师进课堂,讲授实践课程,共同指导学生论文撰写;三是联合举办翻译技术与实践论坛,通过翻译技术专家讲座、学生实践成果展示、校企对话等活动,增强校企沟通,完善双方翻译实践过程管理,达到学校教育向基地拓展、基地实习向学校延伸的目的,把学生翻译应用能力和技能提高落到实处。MTI教育中心与西安睿恩翻译有限公司、中译语通陕西科技有限公司等翻译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建翻译实习基地。我校2015级MTI硕士人均完成翻译任务15万字,2016级大部分MTI硕士人均在岗实习翻译量已超过20万字。
学生被安排到适合自己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工程、旅游、字幕、政府文件、化工等多样化大型翻译工作,使学生很好地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翻译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翻譯技术,了解翻译公司的运作模式,积累实践经验。在校内笔译工作坊,学生继续承接各自实习的翻译公司的项目翻译任务,企业导师定期来校面对面指导或者讲座。校企的有效合作促进了学生学以致用,学校也达到了高质量、专业化、实践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MTI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案例
MTI人才培养采取的是多元化、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各大高校的MTI教育中心不但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翻译人才,还应培养具有校本学科特色的有一定英语使用能力的研究人才。陕西科技大学MTI2017级学生金晓雪,本科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王秀峰教授是来自我校材料工程学院的二级教授,是材料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承担着MTI轻工业科技翻译课程教学任务。经过半年的课程学习,金晓雪申请翻译硕士提前毕业,毕业后继续攻读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博士,师从王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学,重点是功能复合材料。经过审核,学校研究生院同意金晓雪毕业后报考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博士。这是MTI人才培养专业化、本地化的创新案例,值得推广。
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化译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TI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脱颖而出,MTI培养单位必须注重创新,开辟一条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道路:精心设置校本特色课程,选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宽口径的录取学生,并对MTI的学生进行充足的实战翻译训练,这是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和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01):51-55.
〔2〕丁素萍,吴自选,罗宪乐,闫君.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课程设置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模型[J].山东外语教学,2012,(06):102-108.
〔3〕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学位办(2007)78号.
〔4〕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03):239-242.
〔5〕施良方.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6〕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
〔7〕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Z].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