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家思想对当代职业教师的启示
2019-06-15张奇
张奇
摘 要: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认真研究儒家文化中有关教育的思想,有助于帮助教师克服当代职业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寻找合适的出路,从而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疏通道路。
关键词:儒家思想;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24-03
一、儒家思想概述
关于儒家思想,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其一,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其二,真正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對两个问题,学界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儒家思想传承演变至少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清儒学和现代儒学。只有先秦时期孔子的学说才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儒学[1],后人对孔子思想进行的发展甚至曲解,则另当别论。那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仁”。在《论语》这部文献中,“仁”就出现了百余次。对“仁”如何诠释呢?孔子对“仁”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但通过孔子对“仁”的描述,我们发现其涵盖了关于人美好品质的所有方面,如:忠信、正直、宽容、勇敢、智慧等,也就是说,这些美好品质都可以称为“仁”,所以朱熹有“本心之全德曰仁”的解释。当然,儒家思想志在明道救世,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其价值目标和终极关怀始终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对有关社会治乱和国家大事以外的自然奥秘和宇宙本源少有论及,而对于彼岸世界更是毫无兴趣。儒家一向把教育尊为上位,重视教育的目的性,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到孟子培养“君子”,再到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都强调教育的目标。这虽离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培养四有新人”有一定的距离,但儒家思想和儒家的教育观对今天培养专业人才仍有积极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对解决当下教育存在问题的借鉴价值
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打破了单一、封闭、愚昧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传统生活的固有方式,造成一部分人价值观扭曲、情绪焦虑、行为浮躁等,对社会和谐产生不利影响。要克服现代化的通病,一方面有待于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某些传统价值的皈依[2]。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下的教育难免出现偏差,作为职业教师要时刻反思,及时加以纠正。
(一)仁者非爱人,出现师德危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教育因素。然而,有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却存在问题,这大大削弱了教育质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付出与收入不对等,个别教师受利益的影响,教育观出现了问题;有些教师为了谋求自身的工作业绩,不能理性的对待学生,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都反映出部分教师的职业操守出现问题。问题既出,如何解决师德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给出答案,即“仁爱”。儒家思想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仁爱,仁爱思想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子教育学说中。仁爱就是教师热爱本职,心中装着学生,对学生爱与宽容。只有怀有仁爱之心,教师才能诲人不倦,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二)授业不解惑,师德失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授以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授业,即教授给学生学业、技能,使学生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能力;解惑,即当学生面临迷惑时,教师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解开困惑,这是儒家关于教师职能的概括。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对教书持一种应付的态度,为了教学而教学,只负责授业。有些学校把学生的成绩与教师业绩挂钩,并作为奖罚的依据,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这在客观上不利于教师正确教育观的形成。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师偏向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公平对待所有学生,这怎么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所以,教育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让教师理解自己的工作,从内心热爱工作,彻底改变只授业不解惑、只教书不育人的做法。教师给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青少年学生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三、借鉴儒家文化,解决教育观及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当今教育,尤其在高中阶段,录取学生只是看分数,把考试成绩当做唯一指标。教学是统一的“填鸭式”教学,面对智商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只看成绩好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学生演化成考试机器,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家长盲从跟风,唯分数至上,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特长被扼杀,综合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不但没有让学生向自己具有优势方向的方面发展,反而压抑许多学生的天性,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样一种教育结果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耐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而不是统一式的流水线般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出适合不同社会岗位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孔子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升华而来,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性格等差别进行不同的引导。“仁”在《论语》中出现了很多次,却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对于颜回、仲弓、樊迟等性格迥异的三人问同样一个“何为仁”,而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了“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等不同的回答。
(二)教育方法要丰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在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方法单一,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是你说我听,教学以教师的灌输为主,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被压制,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创新能力。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学生是否理解,是否真正掌握,是否能学以致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而在两千年前,孔子的授课方式就比现在高明,孔子不仅能够因材施教,还能够根据当时不同的情形,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长施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对于这种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不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而又想不明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不能用一个例子让他明白类似的道理,就不用再举例子教导他了,而让他重新去探求、摸索。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一步步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要点。而现在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无法独立思考,失去了创造力。那怎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呢?首先,要学思并重。学习是增强对事物最基本的认知能力,而思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如果老师把自己已经消化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就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不能形成创新能力。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有对事物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有超越,有创新。所以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就一定要让他们边学边思考,如果一个人只学习不用思考,那还不如不学习。其次,要知行合一。教育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实践也是学习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学习中,知识和行动是缺一不可的,知行合一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有创新,否则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永远无法走进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不再只属于教师,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索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思并重,知行合一,敢于质疑,也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最后获得足够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摒弃“学而优”观念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校许多学生的观念非常功利,一切都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同时,社会上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却赚到了钱,生活富足。这样的情形,使读书无用论观念很有市场。受此影响的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很多学生认为赚到了大钱,有房子、车子、票子就是所谓的成功,把对物质的追求作为人生的全部意义。而儒家思想告诉我们,赚钱,甚至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只是“学而优”的一个附属品,远远不是生活全部,更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于学习而言,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他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说,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终身不断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孔子也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强调了学习不是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学习是不能舍弃片刻的。儒家强调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成长,为了丰富精神世界,为了健全人格而学习。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学习是终身追求的目标。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接受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这就是儒家的終身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应当将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对于人生的追求不应该只停留在工作、物质层面,而应该有更高的志向,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有更有意义的人生追求。
四、坚定传承和发扬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涉及的儒家教育思想只是儒家文化一点皮毛,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也不只是源于上述几点。对于儒家教育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结合当今教育的实际,完善我们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所以,职业教师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教育思想,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美)钬百瑞.儒家的困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白继贵.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青海师专学报,2005,(3-4).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新浪新闻,2016-12-8.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