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美育范式的路径与问题

2019-06-15何骏

关键词:戏曲艺术范式美育

何骏

摘 要: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美育是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别欣赏来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美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动人,内容丰富多样,是美育工作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传承与弘扬新时期传统戏曲艺术,构建可资借鉴的美育工作范式,对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戏曲艺术;美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087-04

“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和感受来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学是美育的前提基础,美学为美育提供理论支撑;美育是美学的具体实践,美育为美学提供实践范式。美学关注的核心是外在世界的美,解决的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正确地把握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指导人们按照美的本质和规律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美育关注的核心则是内在世界的美,解决的是在总结、归纳了美的本质和规律之后,如何用以塑造人的审美观、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美育有助于人们在外在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人们可以从外在世界美的事物中汲取美的养分,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前进。

美育对我国而言是个“舶来品”,并非本土所生,它起源于18世纪的西方。在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迅速发展和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有鉴于此,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写了《美学书简》,力图通过美育这一途径加以纠偏,借以重新塑造人文精神,美育由此产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中,蔡元培先生首先向国人介绍了美育这一概念并亲自翻译成中文,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1]用以和传统的德育和智育进行区分。之后,朱光潜先生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入手,向上寻求理论依据,指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其功用在于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仅并行不悖,而且还殊途同归,都讲求“和谐”“秩序”[2]。宗白华先生则从德国艺术学的诠释切入,向外探索思想路径,借以解决“中国问题”,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以审美经验和艺术作品为核心的现代认识论美学和美育思想[3]。凡此种种,为我们今天做好美育工作尤其是高校美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基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美育范式的可能性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指出:“‘范式(paradigm)是常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4]范式的建立为学术研究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条件,也为学术传承的赓续不绝奠定了基础。审美教育是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历史、地域和文化的不尽相同,形成了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美育范式。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精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艺术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为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做好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提供了蹊径。

(一)美育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工作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优秀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历史重任,“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临和回答的重要问题,这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各项工作、完成人才培养核心任务、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和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为宗旨,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具体赏析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在审美情境上产生共鸣,同时也起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作用。这其中,艺术美经过了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改造制作,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更集中、更高级的美。艺术美不仅能培养人的审美精神和鉴赏能力,而且对于人的思想情感乃至整个心灵都能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戏曲艺术是美育的宝贵资源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6]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样式,起源于先民的原始歌舞,前期吸收了民间歌舞和说唱、滑稽戏等其他艺术的元素,后期又吸纳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艺术门类的手法,融百家之长于一身,形成了自己以“唱、念、做、打”为要的艺术表现体系。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和贴近百姓生活的表现内容,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堪称“国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其中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5大剧种为代表,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以其独特优美的唱腔和经典的传统曲目而家喻户晓,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愛。

(三)新时代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迎来机遇期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也对我们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勃勃生机:优秀剧目大量涌现,创作水平逐年提高;行业发展形势良好,演员队伍人才辈出;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演出市场出现回暖。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依托,成立专门的黄梅剧艺术学院,招收本科表演人才;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程“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开展通识教育培养;组建“大学生黄梅剧艺术团”,承担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任务,宣传普及黄梅戏艺术文化;建立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8],扩大地方剧种安徽黄梅戏的影响。此外,安庆市还相继举办了8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演了《邓稼先》《老支书》《党的女儿》《一个都不能少》《大清名相》《寂寞汉卿》等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剧目[9]。

二、基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美育范式遇到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当下人们日益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大众的审美需求日益迫切,我国社会正逐渐进入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搭乘着各类媒介的快车,艺术传播百舸争流,艺术表现百变莫名。”[10]这也给基于传统戏曲艺术而建立的美育范式的确立和定型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一)社会快速发展影响了戏曲艺术的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到我国而言,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速,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早期的纸质文本到后来的广播电影电视,再到现在的自媒体、融媒体,人们接触和欣赏审美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注重程式、讲究章法、形式繁复、节奏缓慢的传统戏曲艺术就很难得到当代青年人的追捧和喜爱。再加上西方各种文化产品和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市场和受众都受到很大影响,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就更加难以为继。

(二)各个高校对美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立德树人”是检验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美育工作则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缺失。经过短期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化教育、普及化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定位和发展也不尽相同,但面向市场、对接市场的市场化取向却不约而同地日趋一致。一些高校更是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收益的层面和角度来对待各项工作,审美教育的基础性、长期性和无功利性在这方面毫无优势可言,这就降低了审美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工程”中地位和重要性,影响了学校对美育工作的各项投入。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就业难题,很多大学生们都将精力和热情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考编”“考级”“考证”上,也制约了个人审美素质的提升。

(三)戏曲艺术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

艺术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即艺术形象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11]。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电影、电视、歌剧、音乐剧)。中国传统戏曲藝术属于表演艺术一类,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手法,通过演员的唱词和动作推动情节展开,借助简单的舞美和道具营造故事环境,与日常生活审美隔着一定的层次,在理解欣赏时需要观众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想象能力。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戏曲艺术的接受和欣赏存在一定的难度,传播面和普及度相对比较狭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戏曲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综合艺术,既有国内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也有国外大片的来势汹汹,进一步挤压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受众空间。

(四)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具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个体的审美趣味受特定时代和审美时尚、习俗、习惯的影响,特定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主导着审美趣味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具有时尚性、流变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审美趣味的多样性趋势[12]。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已是“00后”,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其审美趣味都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生活条件优渥,处于家庭结构的中心和顶层,在审美趣味上普遍讲究节奏和色彩,拒绝繁复和说教,注重自我,注重表达,注重个性,这也对我们的高校美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三、基于传统戏曲艺术的美育范式的实现路径

传统戏曲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虽然为新时期高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另辟了一条蹊径,但具体操作起来也绝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一)各高等院校要提高认识,把审美教育落实到位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13]。通过规范有效、形式多样的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精神层面的自由和享受,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培养要求。美育的地位独特,作用特殊,并不是其他教育的附庸,也绝非可有可无,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确保落实到位。

(二)传统戏曲艺术要转型发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文化日趋多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快餐文化,以地方方言唱腔为主、以打击锣鼓配乐为主的传统戏曲文化日益被边缘化。新的一代是网络文化的“原住民”,他们热衷于网络、电影、电视等快餐文化。老年群体虽热衷于传统戏曲艺术,但由于年龄的云因,传统戏曲艺术会随着这一代人的逝去而走向消亡。受众是传统戏曲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了观众,传统戏曲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戏曲艺术要行动起来,转型创新,拓宽受众面,培养更多忠实“粉丝”;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和虚拟技术,让观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注重倾听每一位观众对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等的建议,不断提高演员及作品的品质。

(三)青年一代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提升个人审美品位

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和定型的阶段,他们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认知自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人生坐标系易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确实存在着审美品位不高、道德情操低下、价值观模糊不清等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对于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存在欠缺,使得很多大学生即便考上了大学,综合素质上也存在欠缺,审美水平普遍不高。除了学校重视,积极组织开展审美相关活动和教育外,每位大学生自己也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提升个人审美品位,通过文学阅读、艺术欣赏、动手实践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鉴赏水平,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被历史和现实所检验了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这其中自然包括人和物、人和人、人和社会所建立的审美关系。审美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其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之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人的自由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审美教育能够帮助人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与生命的意义,按照“美的规律”来审视事物,经由“美的世界”进入“理想王国”,从而实现人类的真正自由和解放。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它以各种不同的样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也越发迫切。审美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代表了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当理智感和道德感处于肯定状态,强度和愉悦度都进入理想境界时,两者实际上都转化为了美感。通过发展人的美感,可以有效发展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强化受教育者对人生的积极认识与感受”[16]。人在审美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和想象力等功能感官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和鉴别,个体的自我意识、思想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被充分唤醒并持续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和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和确认。以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为依托,持续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广泛開展审美教育,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为美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8.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87.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 10196.htm.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8〕王艾林.大学生黄梅戏艺术团赴七所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EB/OL].2018—11—30.http://www.aqnu.edu.cn/info/1004/37265.htm.

〔9〕人民网.反腐剧《大清名相》走进中央党校 传播廉政文化[EB/OL].2018-10-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1023/c1001-30358 370.html.

〔10〕王敬艳.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

〔11〕董馨.艺术形式与美感——兼论形式主义对美育的贡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1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7.

〔1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16〕赵伶俐.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4.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范式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