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推动我国国企改革的思考
2019-06-15张靖
张靖
摘 要:我国国企的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国企改革仍然是我国体制改革的一大难点。在新常态下,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全力推动国企“去产能”。本文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提出我国国企改革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经验教训;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改革步伐一直不断向前。近40年来,我国国企改革主要经历了政府“放权让利”、所有权过渡、企业制度改革、剥离政策性负担改革四大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国企经济效益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并存在严重的过剩产能,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因而国企改革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当前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我国国企改革也迎来新契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近两年国有企业经济下行压力大,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和应交税金同比增幅呈现放缓态势,交通、化工和机械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较快,而煤炭、石油、建材和石化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钢铁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大中型国有企业成为国有经济亏损的“重灾区”,经营绩效持续下跌。2014 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有经济面临新一轮改革。在新一轮改革中要结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重新对国有企业进行定位。随后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首要任务是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生产效率,从根本上增强国有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在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下,国企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用国有企业的盈利指标即国有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作为评价国有企业绩效的方法,而更应该重视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身品牌效应的树立,把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国有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将有力推动钢铁、煤炭等国有企业改革。正由于我国国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下我国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去产能”,这也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关键就在于淘汰国内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主要是指承担了高额的政策性负担费用的国企。当这些企业产品价格出现下降时,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滑,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必将通过裁减员工、降低工资、减少产量等方式来降成本。而国企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政府形象,必须坚守岗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僵尸企业中,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方式来处置僵尸企业。针对现行煤炭、钢铁等行业改革中的问题,提出我国国企改革的战略路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企改革的战略路径
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当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不仅需要从宏观视角推进,也要注重微观视角的把握。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需要系统论证的问题,重点应该从企业外部的经济结构与内部的治理结构两方面探究。
(一)经济结构层面
1.推动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等,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使命是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需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国企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国企要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力提高研发投入。要构建面向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股权投资链,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把股权投资的高效率、高收益、专业性的特点与创新活动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的特点有效匹配,提高国企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分散技术创新风险,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2.针对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加速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针对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速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落实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探索国有资本管理模式,让国家成为国企的债权人,而不是经营管理者。以债权的形式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不仅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还可以鼓励国企提高生产效率,激励企业正常经营运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剥离国企政策性负担,使国企进入市场竞争中。剥离国企政策性负担要做好员工的安置与分流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完善城镇居民的医保、养老、失业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剥离国企的政策性负担;另一方面,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再就业培训,提升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二是将严重产能过剩的国有资产划入社保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资金安置问题。三是优化国企考核评价体系,防止出现新的政策性负担。
3.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层面,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国有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在公益类和商业类国有企业的实施措施应该加以区分,具体表现为:在公益类国有企业中,应该根据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其主要职能是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相应的公众目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政府作为主导,特殊情况下辅之以市场经营的方法,同时要重视社会公众利益的拓展,摒除仅以盈利成果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取向;而商业类国有企业主要根据行业和领域的不同,分别成立不同投资方向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该类投资公司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遵循市场运行规律,主要以持有商业类国有企业的股权为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运营公司就如同市场配置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监管的有形之手,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二)治理结构层面
1.试行职工持股政策。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实行职工持股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职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勇敢尝试,在职工持股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确保通过稳妥的实施方式进行,首先在商业类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渐次推进,作为对员工的一种股权激励,采取业绩股票、期权股票等方式使職工参与到持股中。中央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职工持股的规定是坚持“持上不持下”的原则,主要是指分公司的职工可以持有总公司的股权,反过来则行不通。在推行职工持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目前员工持股处于刚试行的阶段,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职工持股的地位,同时给予相应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其次,对职工持股的范围和持股方式进行的界定,职工持股的范围主要由企业的骨干人员和科技创新人员组成,通过持股的方式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体现激励效应的作用;在持股方式上,要做到效率优先的原则,避免全员持股和平均持股。最后,要加强职工持股制度的建设,保障职工持股在合理合法、规范秩序的环境中进行。
2.国企高管选聘制度。中国国有企业高管的选聘主要是沿袭历来的行政任命模式,直接指定相应的人员。行政任命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发展产生的弊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容易引发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行政任命也是政企不分的一方面。国企高管具有重要的决定权,其管理理念和决策方式直接影响国企未来的发展思路,甚至间接影响企业的文化氛围。因此,国有企业经理人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部分,通过市场化的选聘机制,逐渐形成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中,高管选聘方式要区别开,商业类国有企业由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化选聘机制是选聘高管的最优途径,同时建立相应的职业经理人信息库,确保职业经理人工作制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公益类国有企业高管的选聘方式则比较灵活,可以借鉴公务员的选拔类型,但是对管理层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重点把握国家对国有企业宏观调控的政策和走向,确保公益类国有企业在服务于人民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3.扩展投资者类型。。实质上扩大投资者类型主要是为了加强股权多元化,改变以往国企人员思维固化的弊病,员工思维跟上了,以体制调整促进机制变革,实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根本转变。在引入所有制资本方面,按照国有企业分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商业类中国有资本可以部分退出或者全部退出,减少持股的比例,加大改革的力度;公益类中适当引入其他股权,该类国有企业仍需保持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地位,保证国有企业的公共属性。
总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就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拉动获取足够的方法创新和技术进步。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需要系统推进问题,目前我国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在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巨额资本的产业中进一步整合、兼并重组,通過国有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2-17.
[2]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35-51.
[3]王宏波,陶惠敏.中西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74-82.
[4]陈劲,黄淑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4):219-227.
[5]周娜,庄玲玲.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功能定位:沪渝两地城投集团比较[J].改革,2016(2):116-124.
[6]王卫中.国有企业改革三个层面的框架设计[J].东岳论丛,2016(3):143-151.
[7]李维安.深化国企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J].南开管理评论,2014(3):1.
[8]刘雨青,傅帅雄.混合所有制中的员工持股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5(3):56-61.
[9]代平,何金泽.关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2016(21):99-99.
[10]李旭辉,郑丽琳.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市场结构变化与企业横向兼并激励[J].山东社会科学,2016(7):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