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复仇观

2019-06-15林满凌

青年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复仇鲁迅

林满凌

摘 要:综观鲁迅著作,有关“复仇”的创作几乎贯穿其生命始终。本文从复仇对象和鲁迅对复仇母题的独特创造两个部分分析鲁迅的复仇观,以探讨鲁迅复仇观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鲁迅;复仇;爱憎之情

鲁迅的著作中包含着他的思想、人生观、生命意识等方面内容,从前期的《摩罗诗力说》到临终时的《死》、《女吊》;从散文诗《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到小说《孤独者》、《铸剑》……可以说“复仇”几乎贯穿其生命始终,成为其作品的一种基本话语。

一、復仇对象

从创作前期的《摩罗诗力说》到《死》,“复仇”几乎贯穿鲁迅生命始终。在逝世前一个月,他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可以看见鲁迅怀着多么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复仇精神。

(一)对侵略者和封建当权者及其统治的复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疲弱,面对列强的侵略,“复仇”概念首先被纳入到“救亡”的主题之中。此时,鲁迅对复仇精神、“摩罗”意识的推崇,己经让“复仇”具有了现代色彩。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鲁迅希望唤起同胞的复仇精神进行反抗以御侮自强,于是他在1907年写作了杂文《摩罗诗力说》,将异国爱国志士的复仇事件介绍给国人,唤醒国人以救亡图存。这是一篇号召反抗侵略者、为祖国复仇的战斗檄文,是一篇应时而作的著作。鲁迅从《摩罗诗力说》开始,即在寻求中国社会“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即拜伦式英雄。

对侵略者和封建当权者及其统治的复仇是鲁迅首先想到的,他希望唤起同胞的复仇精神进行反抗以御侮自强,此时的“复仇”已具有现代色彩。

(二)启蒙者对民众的精神复仇

对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一直是鲁迅关注的核心。在众多作品中,鲁迅着重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国民性的特征,如国民的愚昧卑怯、麻木冷漠等精神特征。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复仇就是他所采取的唤醒国民的一种方式,“立人”就是其复仇的目的。鲁迅说:“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己经够多了。”在长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下,这种心理状态已经不仅是一种个体心理反应,更是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机制,以维护现有政治文化秩序,消蚀国民的主体意志和反抗精神,从而将“复仇”意志消蚀,结果造就了一批愚昧卑怯、麻木冷漠的奴才和看客,因此鲁迅大力提倡“复仇”,从人的生命意志和反抗精神中来寻求立人的基石。

1.对愚昧卑怯的奴性国民的复仇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一开始是以启蒙者的形象出现的,他给予民众尊重和爱护,他尊称大良们的祖母为老太太,却被认为是迂腐;他认为孩子们是希望,因此对孩子非常好,却被大良祖母认为是怕孩子。在这样的对立与矛盾中,加之时代与社会的压迫,魏连殳最终“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即复仇。他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他称大良祖母为老家伙,大良祖母反觉得有趣;他让孩子们学狗叫磕头,祖母反以为这是热闹,可见民众愚昧卑怯的奴性。魏连殳由爱而复仇,对这些民众进行疯狂的侮辱和报复。这种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由爱而恨,由维护而复仇的对立与倒转,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爱憎不相离,不但不离而且相争”,折射出了启蒙的艰巨。

在这样的复仇中,复仇者往往要牺牲自己,或违背自己先前的信念,在精神上“自戕”,或遭受肉体上的苦痛,被他所要拯救的民众钉杀,在这样的复仇中,反讽的意味是很浓厚的,这些复仇者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折射出了启蒙的艰巨性。

2.对麻木冷漠的看客的复仇

对看客的复仇主要从鲁迅的散文诗《复仇》来进行分析。《复仇》写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的时候,路人们从四面奔来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而面对这群看客,他们俩做出了这样的反应:首先是不拥抱,也不杀戮;然后更深一层: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最后“这样地至于永久”,这些程度递进、深沉韧性的反应终于使看客无聊了,于是慢慢走散,甚至干枯到失了生趣,于是这个“看与被看”的结构倒转了,原本是路人来赏鉴这将要拥抱或杀戮的他们俩,现在却变成了他们俩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路人们的干枯,从而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这种使看客“无戏可看”的永久的复仇用“无聊”和“干枯”来刺痛和惊醒看客,因此也得到了生命的大欢喜。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麻木冷漠的看客是鲁迅一直以来的批判对象。面对这样的国民劣根性,他提出了向看客“复仇”,以使他们“无戏可看”的复仇作为疗救的方式,刺痛和惊醒麻木的国民。

(三)对讥笑、嘲骂先觉者的忘恩负义者的复仇

一直以来,鲁迅都以强烈的原罪意识和历史中间物意识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并不是所有受过他恩惠和启蒙的人都会感激他。1923 年7 月,鲁迅与周作人夫妇决裂,他一直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破裂了,因此他有一种强烈的被放逐感和被利用感。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用两个梦叙述了一个贫穷而又怀着无限爱意的母亲靠出卖肉体养大了女儿,而年老后却遭到她所爱的人唾弃的故事。

鲁迅体会到了“人情翻覆似波澜”的感受,被最亲近的人背叛,这种滋味并不好受,这种苦痛无法向人述说,却又不能不说,于是只能在“无词的言语”中感受最沉重的复仇。

(四)对“自我”的复仇

在《铸剑》中,鲁迅添加了一个黑色人的角色,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在解析鲁迅《铸剑》思想时说:“他是复仇者同时也是仇人, 他已憎恶他自身, 他的报仇是在消仇的同时也消泯他自己。” 黑色人其实就是鲁迅的化身,鲁迅有罪的自觉,他不止是向外界复仇,同时也有着对自我的审视,“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黑色人的伤其实就是鲁迅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就是传统所施加给他的伤,表现了鲁迅强烈的历史中间物意识。

对“自我”的复仇表现了鲁迅强烈的原罪意识和历史中间物意识,这种罪的自觉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传统:对自己与自己所批判的传统文化的历史联系的自审。

二、鲁迅对复仇母题的独特创造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鲁迅身处压迫者的残暴统治下,感受民众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生发出对启蒙者命运的隐忧,在无人理解中体会深入骨髓的孤独与悲愤,最终在历史中间物的自觉中融成了两个字:复仇!

鲁迅为“复仇”创造了新的内涵和阐释。在鲁迅的笔下,复仇更多地张扬个体反抗意志和斗争精神,提倡韧性精神,更多地纳入了现代性的内涵。叙述的重点转向了对复仇者复仇心理的发掘、生命感悟的抒写,主张由爱而复仇,重在精神复仇;复仇目的转向了“立人”;复仇重点转向了对传统复仇意识的重新检视和对复仇终极意义的追求。可以说鲁迅赋予了复仇母题独特的阐释角度和新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鲁迅的复仇观非常复杂,他在不同作品里都表达了自己对“复仇”的看法,复仇对象不一,复仇内涵和目的不同,相同的是他坚决复仇的态度。本文从复仇对象、鲁迅复仇意识的形成原因以及鲁迅对复仇母题的独特创造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鲁迅的复仇观,但由于积累不足等原因,对鲁迅思想的理解仍然流于表面,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后期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著.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钱理群著.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中井政喜,许丹诚.鲁迅的复仇观[J].华文文学,2010(02):81-90.

[5]龙永干.生命极境中的抗争与救赎[D].湖南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复仇鲁迅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阿联酋派战机支持约旦“复仇”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