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污名化”历程
2019-06-15马英杰
马英杰
摘 要: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狗的身影,无论是宠物狗还是看门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人们对于狗的感情较之以往也更加密切。但是在日常对话及网络用语中,我们会经常性看到含有“狗”的侮辱性词汇,能够从字里行间、话语里感受到对于狗的“恶意”。狗的“污名化”时候从何时开始,又是通过什么形式发展壮大,人们对于狗到底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喜爱还是厌恶,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
关键词:矛盾态度;图腾精神;侮辱性词汇;文学现象
一、对于狗的崇拜
(一)狗的“图腾精神”
“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公社时期,指被同一氏族的人奉为祖先、保护者和团结的标记的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所谓“图腾崇拜”,就是氏族社会在对自然力或自然神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尊崇某一图腾物种的观念,有时也对该图腾物种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①
汉族是古代训养家犬较早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尚未得到发展,而恶劣的环境和气候,以及隐藏的危险致使人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此时期,人们崇拜动物,希望能够得到动物的庇佑,进而藉以某一动物为图腾,作为自己族群的精神依托,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的大多数以狗为图腾,也有少数的其他部族崇拜狗,将狗作为自己族群的精神依托。
(二)狗的“神异化”反映人们对狗的崇拜
汉族作为古代训养家犬较早的民族,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狗可以御凶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狗的神异记载也不在少数。我们所能够了解到的最早出现的狗神“盘瓠”,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帝喾高辛氏所养的一条狗。晋干宝《搜神记》:“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 “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十二生肖的起源也与动物崇拜有关,东汉王充的《论衡》是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
我国对于狗的崇拜在各个朝代皆有体现,满族将狗看作有恩于满族的动物,自狩猎时期对狗就抱有感激、崇拜之意,后又与义犬救努尔哈赤的传说复合,至今不吃狗肉,不打狗,不戴狗皮帽子。
二、狗的“污名”
(一)古代成语中狗的“污名”
1.鸡鸣狗盗——【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2.摇尾乞怜——【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像狗那样摇着尾巴乞求主人爱怜。指卑躬屈膝地献媚、讨好,以求得到一点好处。
3.狗仗人势——【出处】:明·李开元《宝剑记》第五出:“(丑白)他怕怎的?(净白)他怕我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4.狗急跳墙——【出处】:《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5.狗颠屁股——【出处】:《红楼梦》第六一回:“春燕说荤的不好,另叫你炒个面筯儿,少搁油才好,你忙着就说自己发昏,赶着洗手炒了,狗颠屁股儿似的,亲自捧了去。”狗在主人面前摇尾乞怜。形容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
6.丧家之狗——【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喻指失去了主子,无处投奔的人(含贬义)。
7.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出处】:《元曲选·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亦作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嘴里找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又一说坏蛋说不出什么人样话。
8.蝇营狗苟——【出处】: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返。”意为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不顾羞耻,到处钻营的意思。苟:苟且,这里是不顾羞耻的意思。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
从部分关于狗的贬义成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侮辱性词汇多与狗的生理特点、性格特征、习性有关。《尔雅·释畜》有言:“(犬)未成豪,狗。”狗是毛还没有长齐的犬,即小狗为狗,大狗为犬。小狗由于经验不足,心性较弱,意志远没有“犬”那般坚定。性情温顺、善于迎合他人,在见到亲近之人时会不断左右晃动自己的尾巴,表示欢迎,喜悦,如例2、5、8,而见到敌对之人或动物,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抗衡时,往往会寻求主人的帮助,没有人类支持,狗往往会底气不足,如例3、6。
(二)现代口语中狗的“污名”
狗窝:形容脏乱不堪的住处。
狗崽子:骂人话,指坏人或坏人的子女。
狗仔队:指专门打探名人隐私的无聊记者,尤指偷拍名人行踪的摄影记者。
哈巴狗:又作叭儿狗、巴儿狗,形容顺从、谄媚的人。
癫皮狗:形容没有廉耻的人。
落水狗:比喻失势的坏人。
此外,“XX狗”构式结构近几年开始流行,起于网络,在各类大众媒体及日常生活中迅猛发展,以“单身狗””考研狗”最为典型。从感情色彩上考虑,“XX狗”表达的是使用者自身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带有自嘲或者调侃的轻微贬义。
三、狗多用于侮辱性词汇的原因
(一)生理特性
从古至今,人类与狗之间的联系都是十分密切的,因此人类会对狗给予更多的关注,狗在动物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在进行言语讽刺时,也往往会将狗的习性、形象代入其中,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狗的动物心理特征来看,狗的许多心理特征是别的动物所不具备的,具有强烈的念旧、依恋以及等级心理。绝大多数狗在主人面前摇头摆尾,想方设法亲近主人是为了获得主人的爱抚,增强与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乞求主人抬高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因此,“摇尾乞怜”等描述狗的秉性及行为动作的成语也带有了贬义色彩。此外,家狗忠诚真实,在见到自己的主人或者比較熟悉的人时,往往或将尾巴高高抬起,左右摇晃;而在遇到陌生人或有敌意的人时,则会龇牙咧嘴,面目凶恶,以恐吓“敌人”,保卫主人安全。部分成语中借用狗的凶残隐喻人的脾性,也带有贬义色彩。
(二)历史发展因素
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大家对狗是“神异化”的神兽知之甚少,狗的图腾精神不断弱化。且由于狗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少部分人养狗到随处可见狗的身影,到近现代不断壮大的流浪狗群体,狗的地位逐渐下降,地位不复以往。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网络用语、校园流行语以及地方方言的不断传播,是狗的“污名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发展也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世界信息交流更为便利,我们可以在互联网层面实现无障碍交流,各地的方言也逐渐走向全国,各个地区关于“狗”的说法也在不断地传播。
不得不说的是,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对人们的观念、思想、言行起到引导和同化作用。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一些不雅词汇在影视剧、文学小说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人们的观念也从一开始的“不文明”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大众传媒的推动在狗的“污名化”历程中“功不可没”。
三、结语
人们对于狗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崇拜狗,将狗作为自己族群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又通过隐喻方式,利用狗的形象对人进行讽刺。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狗的图腾意识不断弱化,文明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所使用的一些侮辱性词汇也多是经过长期的使用留存下来的书面成语或俗语。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狗的形象也逐渐趋于中性,而非贬义。
新世纪的“狗小说”具有较为突出的民间色彩,例如,《藏獒》(《太平狗》《黑焰》(《一只悲哀的狗》等作品中的狗,形象往往积极、正直。因此,新世纪文坛的“狗图腾”代表了一种平民意识和民间取向。③
狗群体不断扩大,出现了各式“宠物狗”,深得人类喜爱。现代社会中关于“狗”的侮辱性词汇的使用也仅仅是人们由于长期使用而难以更改的一种表达习惯,并不带有消极、贬义的思想感情。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网络环境的不断健全,“宠物狗”群体的不断扩大,人们与狗的情感更加深入,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促使“狗”的“污名”逐渐淡化。
注释:
①试析非洲黑人的图腾崇拜.包茂宏
②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辉美
③狗图腾“文学现象述评”.金鑫
參考文献:
[1]包茂宏.试析非洲黑人的图腾崇拜[J].西亚非洲.1993(3).
[2]夏宗平.从“XX狗”的流行看“狗”的类词缀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10).
[3]施正宇.原原本本说汉字——汉字溯源六百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骆小菊.“狗”的贬斥义是怎样产生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4).
[5]章辉美.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6]金鑫.狗图腾文学现象述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