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2019-06-15成剑琦
成剑琦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但是目前大学生培育出现了功利意识存在、易受不良信息侵蚀、知行不一致、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的冲击、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不足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因此本文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肩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大责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主要群体,即将步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教育格外重要。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也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它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判断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人们正确的行为有赖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大学生的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做出价值选择的自主性较强,易受不良因素干扰。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出现了偏差,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产生,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比比皆是。部分大学生未富先奢,穿名牌、追名利的风气的出现。同时,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不良品质在这样的恶劣风气下也逐渐养成。除此之外,在部分大学学生会中甚至出现了官僚主义的倾向。在出现如此种种令人担忧的问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设仍不完全,对其的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避免大学生价值观偏差扩大,防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深入调查和探究。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现有的价值观,学生自身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制约着现有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融合,影响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现有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比出现了偏差,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意识存在
功利主义意识尤其体现在对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上。在社会责任方面,大多数学生觉得履行社会责任只要满足家庭的需要,自身努力学习可以了,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考虑到履行社会责任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他们都是先把关注点放在自身利益和家庭需要的满足上,在这之后再去考虑国家利益。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自身要得到回报,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的倾向。在人生价值方面,首先,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人生的幸福也是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密不可分的,很少有同学觉得无私奉献社会的人生是幸福的,甚至有学生将人生的幸福和金钱、权力的拥有挂钩。其次,在工作方面,许多学生认为工作的目的在于赚钱,认为工作满足自身物质利益需求后别无其他目的,更有甚者认为事业的成功仅在于挣钱的多少有关,这是是严重的价值取向偏差。
(二)易受不良信息侵蚀
大学生易受不良、有害信息侵蚀思想,理性价值观还有待加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成为了学生们无法割舍的东西。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造谣不需要成本,许多不好的舆论侵害者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在舆论的浪潮中保持理性,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如今,很多学生轻易相信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不能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以理性的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更有甚者被心怀不轨的网络暴徒轻易煽动情绪,参与到网络传谣、网络暴力当中。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现象,手机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无法理性处理手机的用途,耽误大量时间,所以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也被忽视。
(三)知行不一致
许多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际行为脱节,出现了做两面人的严重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部分大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和平时生活的耳濡目染,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知道法律的重要性,并以一定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当视角转向个人利益时,多数学生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抉择上显得被动犹豫,虽然在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出现冲突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选择集体利益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先进的,但是当自己面临这一选择时,都不能当机立断,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个人利益。甚至有学生出现了“大公无私是不存在的”的言论。他们知道集体利益优先,知道自己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个知道只是停留在了解这方面的理论只是,明白优秀楷模的先进思想,但不能落实到自身的实践当中。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大多数看中家庭和自我的满足,并不能立刻考虑到国家和人民,奉献自我的价值观还有待培育加深。
(四)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部分学生忽视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正确的引导产生抵触情绪。平时对理论以及实践教育忽视,对师长的劝告置若罔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低头玩手机、睡觉、交流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缺课现象。虽然也与教育方法有关,但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不重视,且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在听到说教是抵觸情绪严重。
二、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政治体制不断变革,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之中。这样的转型发展也造成了文化领域的变革,文化领域的变革产生的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必然导致多元价值的产生,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对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多元价值的碰撞、融合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重组和建构。
虽然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是主流价值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出现了许多非主流的价值观。互联网的盛行,信息传播途径更多,范围更广,低俗文化产生冲击着主流价值观。而大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在面对这样的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时,他们的价值取向处于矛盾之中,这样的矛盾促使其问题产生。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格外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方面,从孩童时期价值观还是形成,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就开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对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也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密不可分。而现如今存在着父母及家庭成员价值取向偏差和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从成长环境来说,现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会出现将所有的一切奉献给这唯一的一个孩子的现象,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并且有部分孩子由爷爷奶奶这样的隔代长辈带大,宠爱更甚,更加容易产生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样不适度的溺爱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价值取向的出现。并且有一些家庭,家庭成员本身由于文化条件不足等因素就有价值取向的偏差甚至是扭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价值观很难符合主流。
从家庭教育来看,这里的家庭教育主要指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首先,一部分父母对孩子不够了解,认为价值观的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忽略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其次有些父母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工作繁忙等原因,顾不上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有效的引导,导致孩子价值观取向偏差的出现。再次,有些父母虽然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对孩子的教育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通常家长也只会在涉及家庭以及自身生活、利益的方面以命令的口吻告诫孩子,缺乏交流和引导,忽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这种教育的偏差,必然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取向问题的产生。
(三)学校教育的不足
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在价值观培育的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
第一,高校对价值观培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高校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高校所培育的不应仅仅是懂得科研的学术型人才,更应该培育的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如今大部分高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论文发表情况、课题研究数量等方面的内容,而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边缘化。
第二,高校价值观培育的方法还有待创新。大部分高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仍然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灌输方式。理论晦涩难懂,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根本无法达到引领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而大学生又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活泼具有吸引力的事物,陈旧的培育方法无法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导致学习教育跟不上学生思想发展速度,造成学校教育与学生本身思想的脱节,导致学生价值观取向偏差问题的产生。
第三,高校价值观的培育缺乏与实践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理论才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而大部分高校的价值观培育重在課堂,书本知识的传授,甚至出现了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缺乏与学生时代发展的利益诉求相关联,缺乏生动的教学活动以及实践锻炼,理论不能落实到实践中,不能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无法实现价值观培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还不成熟,正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大学生又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思想活跃,求新求变,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样很容易造成主体新旧价值观的冲突。而大学生又缺乏自我教育意识,价值观问题便由此产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淡薄一方面与他们的实践经验有关。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之中,缺乏社会锻炼和社会经验。不了解社会的实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理性思考能力因此变弱。不懂得在价值冲突时坚定自我,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这样,非主流的价值观很容易乘虚而入,造成其价值观的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习相关理论和受到相关积极影响后,缺乏将其转化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意识,不能够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践,导致新旧价值观冲突时,主流的新价值观影响力削弱。造成价值观偏差的问题出现。
三、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对策
(一)国家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机制
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家庭、学校二者就能彻底完成的,这还需要国家的重视,这就离不开国家出台的政策制度的保障。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机制还有待完善。首先需要从改善环境入手。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整体风气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方向,社会环境至关重要。注重社区宣传阵地的作用,街道办要善于利用各个社区的宣传栏。张贴涉及“中国梦我的梦”“传统文化我继承”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的宣传画,烘托和谐社会风气,促进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通过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和表彰,激励大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践行正确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互联网飞速发展,消极网络舆论成为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一大障碍。国家要通过相关政策,打击互联网中传播的侵害个人价值观的消极、低俗文化。同时也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把双刃剑,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传播正能量,形成正确价值观。
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机制。加强对于高校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政策扶持,给予高校充足的资金展开关于价值观培育方法研究以及展开相关文化创建活动。给高校充分的自由,鼓励高校创建自己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途径多样,增强培育效果。
(二)重视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重家风、重家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价值观的培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不仅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根深蒂固的作用,并且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支撑,使得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
家庭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旦脱节,很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家庭和学校要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参观校园,参与学校活动,阅读学校刊物,浏览学校网站,与子女教师辅导员沟通等方式,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针对学校教育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使得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才能深化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辅导员与家长沟通、编写刊物等方式,做到学校教育信息向家长公开,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进程。以便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以结合社区开展一些尊老、帮扶的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同参加,增强高效交流的同时,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高校转变教育方法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除文化素养外,道德素养也格外重要。当前,高校對于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方法陈旧多理论灌输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高校要创新价值观培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催人上进,激发学习热情。高校可以通过张贴海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长廊和宣传栏的作用。使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能时刻受到优良文化传统的浸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以设计宣传标语和手抄报比赛的方式,展出优秀作品,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正确价值取向的认识。
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并将正确价值观培育揉入其中。如志愿服务、支教、参观展览、舞台剧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化社会认知,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文化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愿意积极参加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要抓住每一个除了课堂之外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好纪念日如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等,开展宣传活动,并且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做到真听真会真感受,并能真正的运用。丰富活动形式不是墨守成规植树节就组织大家植树,五四青年节就组织红歌会,而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想出活动形式,这样可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与学生思想交流。一方面,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不应该仅仅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辅导员更重要的是辅导学生的思想。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沟通,做到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矫正错误思想,防止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可以多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出现心理、思想矛盾时,可以有地方让他们倾吐烦恼,化解矛盾,疏导思想。加强思想交流,与学生面对面,有利于更高效的化解学生价值观的上的矛盾与冲突,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可能有些学生不好意思找到老师咨询自己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设立信息,以传统的书信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倾吐问题,老师给予回信帮助解决问题。
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法,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好课堂。创新讲课方式,讲课内容要密切联系时代发展潮流,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切忌照本宣科,不与学生交流,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使得价值观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价值观方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结合课堂所学展开调查研究,在研究中,教师加强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个人加强自我教育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国家的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都要学生个人主动接受,并将这些教育吸收内化,成为自己内在的品质,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大学生要全面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要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接受新事物,辨别不同价值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多元价值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理论的学习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无聊之感,可以通过看相关视频找到自身兴趣所在,然后再转向书本知识的精读、精学。
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西的事情,不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还要用于接受批评和监督,不断自我反省,提升个人境界。就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的“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晚上睡前都可以想一下今天这一天我做了什么,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的行为,我应该怎样做。
学会理性思考,正确辨别是非。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不能出现人云亦云的头脑一热的跟风现象。在是是非非面前,要心中有一把尺,有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违反底线、原则。在社会舆论、思想热潮扑面而来时,学会先停下脚步,定下心来,认真思考事情的本质,做出理性判断。
同学之间共同学习,互相监督。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积极向上的同辈群体思想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同辈群体中的个人可以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和相互的监督。一方面,可以通过成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共同学习,并组织集体活动,集体走向社会做公益性活动,如走进社区帮助社区搞好社区环境,走上马路纠正闯红灯等行为。也可以组织集体研究,调查社会现状,加深学习。也可以组织活动对外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自己学习还要将其弘扬出去。另一方面,集体成员在发现他人有不良价值取向出现时,要及时指出,并同心协力帮助改正。
四、结论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至关重要。因此在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的前提下,要从国家、家庭、学校、个人四方面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探索价值观培育规律,创新培育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维娜.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途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
[2]鲁秀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探究.[D] 渤海大学,2016.
[3]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