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教育培训模式探索
2019-06-15刘长喜
刘长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要素和重要资源,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大省,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省需要一大批人才。当前,河南省乡村人才还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乡村各类人才队伍缺口很大,现有乡村人才不稳定,年龄老化严重,学历、职称和能力偏低。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一个月以上的人员数量为3251万人,其中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仅占8.6%,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人才支撑,必须加强乡村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有较高学历、有专业技能、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增收致富和示范带动能力。
一、明确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和对象
乡村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明确的培育对象和目标指向是保障培育顺利、有效、持续开展的基础。培养对象为各行政村“两委”干部;在本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骨干人员;农村经纪人、信息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返乡创业初高中毕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4类人员。年龄在60周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或高中同等学力的可参加专科学历教育学习,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可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习。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培育重点,优化教育培训方式,建设乡村人才培养师资库,编写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搞好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乡村人才;二是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要求,探索制定乡村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乡村人才准入及退出机制,强化乡村人才认定管理;三是针对乡村人才发展需求,研究扶持政策与乡村人才的挂钩机制,探索建立乡村人才扶持政策体系。
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保障教育条件
乡村人才培养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开展培养工作,强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县级农村经济社會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的、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下设培育办公室,负责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划、组织、协调及实施工作。
培养机构应是国家承认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学校;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具备相应的基层办学能力,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把教学班办到乡村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中去,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和师资力量。
三、落实教育培训环节,确保教育质量
(一)围绕产业,创新思路和方法,搞好教育培训
围绕主导产业开设专业,围绕生产经营过程设置课程和教学培训内容,大力推进“送教下乡、进村办班”,深入产业集中的区域,在农业产业链上办专业教学班,培养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在乡镇的配合下选择在产业比较突出的专业村举办教学班。要求该专业村培训需求强烈,具有办班的基本条件,并有在家务农、学习积极性高、符合培训条件的青壮年职业农民,有愿意为村民办好事的村委班子。根据专业村的主导产业,开展对应专业的职业农民培育,并根据需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中举办相应专业的教学班。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形成以中专教育为基础,以专项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创业教育为辅助,以后续培训和服务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实现中职教育与专项培训的有效对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提升职业农民农业发展理念、专业技能水平、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安排中职教育和培训课程,按照农业生产周期规律和农业关键技术环节安排教学培训内容,制订教学培训计划,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民按需学习,实现教育培训专业与农业产业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科学选配班主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制度。选配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乐于奉献、年富力强、具有农民教育培训经历和经验的办学人员担任班主任,主持教学班工作。聘请工作积极性高、有威信、号召力强的村干部(合作社、园区、企业负责人)协助选配的班主任搞好教学班的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
明确标准选学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标准,把好学员遴选关。由培训机构在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园区、企业负责人)配合下进村调查摸底,初步掌握群众基本情况;在群众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积极动员从事相应产业的青壮年农民参加学习,通过必要的测试择优录取注册,每班招收40人。
规范组建教学班。固定集中学习的教室,指定实训实习的场地,建立学员生产示范点,完善教学培训条件,组建班委会,成立学习小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落实。每学期初要举行开学典礼,约定学习纪律,公布课程安排,平时注意召开班会,使学员树立集体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狠抓教学各环节。因地制宜办好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狠抓面授、辅导、实训、实验实习、作业、笔记、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的落实。选配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讲课能力强、技术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培训工作。实行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并重、集中办班和分散指导结合、当地实训观摩和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既要认真执行与中职教育和培训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又要突出特色,按照教学、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的模式和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的要求实施教学,创新教学培训方式,实行“双师配合”“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模式开展系统教育培训。同时,注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实训和示范作用,教师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搞实践指导和跟踪服务,带领、指导学员建立生产示范点,使学生既学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有效对接、教师与农民有效对接,有效促进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落实制度作保障。切实加强教务管理、教学班管理、学生管理和学籍档案管理。对班主任、教师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在教学、教研、学用结合、生产示范点建设等方面实行量化管理,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具体,奖罚分明,调动全体办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规定每星期一为例会日,落实《例会制度》,总结上星期的教学工作,安排部署本星期的计划任务,确保教学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对学员落实省农广校制定的《教学班管理办法》《考试考核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学用结合制度》等规章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措施,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甚至处罚,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标准,搞好认定管理,落实扶持政策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标准、规则和程序进行认定和管理,由当地县政府颁发证书。证书实行晋级制,受训农民可按照教育培训经历、生产规模、收入和技能水平四项指标分别申报初、中、高三个等级,实行初、中、高证书“三级贯通”。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管理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和退出机制。获证后享受县政府出台的专项扶持奖励政策。
(三)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培育成效
一是强化统筹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中推进乡村人才素质提升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同时,融合师资力量强、教学网点较多的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打造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强化资金支持,规范使用管理。统筹相关资金用于乡村人才素质提升行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教学管理全过程。三是强化教学管理,保障培养质量。根据招生时间要求,认真做好学生录取、学籍注册、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学员顺利入学,切实加强学员日常教学与考勤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规范有序。四是强化政策扶持,扩大社会效益。乡村人才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工程,要出台支持政策,加强对学员的后续跟踪服务管理,积极推荐乡村毕业学员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等工作力度,为村级组织蓄积源头活水。组建农民大学生创业协会,支持引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帮带引导。对领办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学员,优先给予科技入户、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信贷扶持等项目支持,优先保障毕业学员参加城镇社会保障。加强对毕业学员的建档立册、分类管理,促进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