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引领中原更加出彩

2019-06-15河南省社科院河南日报“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组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才农业生态

河南省社科院 河南日报“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和省两会精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日报联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组,就如何全面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奋力开创河南乡村振兴新局面,助力中原更加出彩进行深入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鄉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并再次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为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3月18日,河南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指出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讲“三农”中强化担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探索新路,在统筹好“三农”重大关系上实现新突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和省两会精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日报联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课题组,就如何全面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奋力开创河南乡村振兴新局面,助力中原更加出彩进行深入探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根本。在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居首位,产业兴旺能够有力地带动人才成长、文化繁荣、生态优化、组织强化。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产业兴旺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和建设农村、发展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平台支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驱动农业农村要素、市场、结构、格局的优化升级。只有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全面升级才有潜力空间,农村全面进步才有动力活力,农民全面发展才有支撑保障。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面临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矛盾问题。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一是围绕“农”字做文章。以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针对河南传统农业占比大、稳定增产压力大、农业生产小散乱等突出问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特色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以提升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优化调整农业总体结构,以农业提质带动农业增效。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多路径促进农村脱贫攻坚,多元化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增富,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农民更多分享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增值收益,更好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以农村繁荣发展为根本,在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以产业发展聚人气、聚资源、扩需求、扩市场,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让农村变得更有经济实力、更加舒适宜居、更具生机活力。

二是围绕“融”字做文章。以城乡产业融合为重点,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做好“三农”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用好新型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机遇,发挥城镇化引领带动新消费、培育新产业的重要作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资源双向流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城镇化有机融合、互促并进。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导向,大力引导扶持发展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农产品精细加工业和乡村特色服务业,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到旅游,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全链式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和效率。以农业产业化与绿色化融合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小农户生产与乡村现代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发展更具可持续性的农业产业化,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在农业生产高效、农业产品安全的同时,加快提升乡村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能力和水平,形成生产强、生活优、生态美的乡村新气象。

三是围绕“新”字做文章。以新技术新业态为重点,充分把握技术变革给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带来的重大机遇,在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延伸产业链上有新突破。以新功能新产品为重点,在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同时,跳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农业与创新型农产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加快从“国人粮仓”变为“国人厨房”“世人餐桌”,以功能链、产品链的拓展,有效带动农业价值链的快速提升,在提升价值链上有新收获。以新组织新模式为重点,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联动互促发展新机制,在打通供应链上有新进展,开辟乡村产业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有没有人气,能不能留得住人才,农村人口结构是否优化,是乡村能否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立足农业大省实际,着眼破解当前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且外流严重的难题,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尤为迫切和重要。

创新理念,拓展乡村人才内涵和外延。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财政投入、公共服务方面将“四个优先”落到实处,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要树立“大人才”理念,强化开放意识,打破地域限制、身份限制等,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拘一格、重在实效,推动以人才为核心的要素集聚、活力迸发,合力推进乡村振兴。要创新理念,将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等统筹考虑,让人才愿意来、有舞台、能出彩,实现产村人深度融合发展。

做优存量,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本土人才资源作为重要支撑,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通过乡土人才培育、乡村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加快构建平台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特色优势,推进县—乡—村产业链式布局优化,拓展乡村人才作用发挥和能力提升的空间。造就一支热爱农村工作的队伍,提高他们的素质,转变思想作风,使他们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切实提高服务“三农”效能。

做大增量,吸引人才投身乡村发展。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念好“招才经”“引智经”,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回流”乡村。积极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派出第一书记,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发展壮大乡贤队伍,鼓励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告老还乡”,以志愿者、投资兴业等方式施展才能,参与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

完善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从根本上打破要素单向流向城市而乡村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的局面。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对乡村实用人才、专业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等实行分类评价、动态管理、精准激励,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深化改革,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要着力完善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办法,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着力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本土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持续清理涉农领域显性隐性的审批门槛,积极推广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等,优化乡村干事创业营商环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与文化大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河南要立足中原文化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丰富其表现形式,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优质载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弘扬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塑乡风民俗,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深入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类乡村基层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积极推广健身、科普和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经典诵读等,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法治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乡贤、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等教化作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善行义举,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焕发新的风采。

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培育弘扬文明乡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倡导现代社会文明,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借助宣传阵地、发放倡议书、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抵制不文明现象,摒弃陈规陋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兴文明之风,带头做文明之事,为群众树立榜样,使群众自觉接受文明的教育。廣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选树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与道德模范,以社会典型案例为引导,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民。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制度约束,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弘扬文明乡风、时代新风,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深挖历史古韵,传承乡土文脉,形成特色风貌。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郑州商都民俗庙会、浚县庙会、淮阳庙会、马街书会等品牌庙会的影响力与带动力,培育民俗文化新看点、新热点。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开展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群星耀中原等活动,创造性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书刊、文艺演出、科普活动送到农民身边。依据河南地域资源优势,策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将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塑造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态势。结合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等优势资源,依托中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活跃繁荣乡村文化市场,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乡村生态振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乡村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微观基础,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生态振兴是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土壤重金属超标、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等突出矛盾,特别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小散乱污”企业在个别地方不断出现,对局部环境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农村饮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生态振兴,而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聚焦制约我省农产品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农业发展从粗放式、消耗型发展向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生态转变,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着力构建“四大体系”。一是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以粮食生产大县、豫北严重缺水和豫西、豫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区域,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产品减量化、资源化、清洁化、生态化利用,坚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着力构建乡村生态治理体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三是着力构建乡村生态制度体系。针对乡村振兴面临的自然资源、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三大约束,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持续激发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动力。四是着力构建乡村生态文化体系。聚焦破解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乡村现实生态难题,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试点示范建设活动,将寓教于乐与进村入户相结合,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载体,宣传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理念,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环保低碳理念深入民心、绿色消费成为习惯。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组织振兴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核心,统领乡村各类组织全面发展,激活乡村各类组织的功能,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来,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优势,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因此,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必须以组织振兴为抓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组织振兴是乡村各类组织的全面振兴。组织振兴首先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振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当前,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组织振兴也是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的全面振兴。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着乡村治理的主体、对象、内容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党组织对其他各类组织的领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引导基层各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组织振兴要抓好“四个关键”。一是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要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推进党支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激发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热情。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保障村民自治组织规范运行。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据自治章程开展群众自治工作,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行基層协商民主,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四是大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要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农民、培育良好乡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课题组组长:谷建全 董 林

副 组 长:周 立 高金光 王承哲 李同新

成   员:王玲杰 高金成 陈明星 李 娟

刘玉梅 彭俊杰 刘 刚 赵 执

猜你喜欢

人才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