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构建原则研究
2019-06-15单子然李智鹏高晨辰王怡薄
单子然,李智鹏,高晨辰,王怡薄
(1.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体育学院 冬季奥林匹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3.哈尔滨剑桥学院 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1 引言
竞技运动在现今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及影响力毋庸置疑,它的“一举一动”不仅局限于对胜负的关注,更牵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呼吸”。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人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与拼搏,时至今日,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我国竞技运动的脉络,客观清晰地认识自身实力,并正视我国在亟待发展的竞技运动项目上与国际高水平之间的差距。为不断提升我国竞技运动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推动我国竞技运动前行的新路径、新引擎。
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是我国体育改革的一次勇敢的、开拓式的探索与尝试,是推进竞技运动项目改革、做好顶层设计的重要举措[1]。国家俱乐部打破了传统的国家队培养模式,拓宽了我国竞技运动发展思路,是中国体育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有必要从国家俱乐部的本质入手,针对我国竞技运动现实状况,分析、梳理、研究和明确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构建原则,用以反映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构建标准及运行规律,为其组织与管理提供正确、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构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及构建原则的内涵
国家俱乐部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在体育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2],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3]。国家俱乐部是以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协会和俱乐部三方签订协议,将组建国家队的权力下放到俱乐部。国家俱乐部的政策有利于促进企业和俱乐部寻求支持,让比较弱小的项目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增强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国家俱乐部的建立,把国家队的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合起来,将有效改变过去中国运动员国内比赛机会少、缺乏高强度对抗的问题,大大增加队伍参加国外联赛的机会[4]。就中国竞技运动而言,想要在未来国际赛场中有出众的表现,必须转变思路、调整步调,而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则是实现体育强国之路过程中的重要改革方式之一。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由人们根据其对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反映[5]。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构建原则是依据其客观规律而确定的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对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思考、操作及取得理想效果的指导和规范。
3 构建原则的分析与梳理
3.1 满足现时需要与关注亟待发展的构建原则
满足现时需要即是针对即将来临(迫在眉睫)的重大比赛任务,进而根据相应的具体竞技运动项目的需要来组建国家俱乐部。2017年5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冰球协会联合黑龙江省体育局、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下属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共同宣布中国国家冰球俱乐部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冰球协会首次打破传统的选拔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选拔国家冰球队运动员,用以备战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主要参赛目标为男子队实现奥运参赛并有良好表现,女子队夺牌争金,重返世界巅峰[6]。冬奥会的举办将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满项参赛则不仅代表着对赛事本身的尊重,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竞技运动的整体实力,而就我国冬季竞技运动项目现状来看,想要达成这一目标仍有相当的难度[7]。诸如冰球项目借由冬奥会比赛的契机组建国家俱乐部的策略,既适时缓解了冬奥会参赛压力,又可使得自身水平得以提升,并为谋求未来的长足进步奠定了基础,实为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范例。
关注亟待发展是指就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大众喜闻乐见且目前在我国发展程度不高、水平较低的竞技运动项目来构建国家俱乐部。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的重点应在巩固优势项目“稳中有进”的同时,亦应着眼于各个项目的不断尝试与拓展。中国体育未来的定位应建立于“开放、包容、全面”的理念之上,更加关注竞技运动项目取舍与社会大众的喜好两相呼应、国家布局与人民需求紧密结合。以国家俱乐部的形式作为依托,可为弱势及亟待发展的项目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较为充足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多方合力的优势,拓宽信息与资源获得渠道,合理规避选材、训练、竞赛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和隐患,使之成长路径更为便捷顺畅,以期迅速提升弱势及亟待发展的竞技运动项目竞技水平。
3.2 完备的联赛系统与高水平比赛数量匹配原则
韩国完全有能力向中国学习,通过选拔组织一支职业冰球俱乐部登上大陆冰球联赛(KHL)的舞台,与各国优秀冰球俱乐部同场竞技,提高韩国冰球的整体水平[8]。”诚然,国家俱乐部的形式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处于任一发展阶段的所有竞技运动项目。在某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能否为其构建国家俱乐部应有一定的标准界定,而在众多标准之中,该竞技运动项目是否拥有较为完备的联赛系统与能否为其提供相当数量的高水平比赛则是衡量国家俱乐部构建的判定条件之一。
表1 我国现有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参赛情况Table 1 participation of national clubs in existing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竞技运动是参与者在内外动机的激励下参加的由完备而正式规则控制的身体性的竞争活动[9]。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直接目标则是不断提高、发展竞技运动项目及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系统、科学、持续地参加高水平运动竞赛[10],在实战中演练、打磨、提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将长期集中,运动员优胜劣汰,密集参加世界高水平联赛或比赛,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进而实现竞技水平的提升。所以,针对于某一亟待发展的竞技运动项目,首先应考察其所处的竞赛环境如何,若无稳定的、足够数量的且高水平的运动竞赛作为支撑,构建国家俱乐部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发展与提升亦将成为一句空谈。
3.3 健全的梯队建设与同一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数量的控制原则
健全的梯队建设是指在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引领下,搭建该项目各年龄阶段的后备队伍,合理地实施运动队更新节律,有节奏地“吐故纳新”,为人才的输送、递进与更迭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满足现时需要或亟待发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来说,构建国家俱乐部不失为一种“时间短,见效快”的运营模式。但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只治标不治本无异于“借酒浇愁”,单一队伍的构建只能应付于目前,却无法掌控未来。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构建不应只局限于成年队伍,更应看重于后备梯队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将国家俱乐部的理念深入到各年龄阶段队伍的建设中,夯实根基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推动竞技运动项目协调持续的健康发展。
在同一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构建过程中,基于竞技运动职业化、商业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国家俱乐部的数量势必呈现上升态势。国家俱乐部数量的增加,有益于竞争合作机制进一步增效,但也会导致国家俱乐部向一般职业俱乐部趋同。当组建国家队时,国家队队员的来源组成将是从众多俱乐部中进行选拔,届时国家俱乐部的职能和功效就会被削弱,而在俱乐部冠名时是否还需要添加“国家”二字、国家俱乐部的存在与否均须重新慎重思考。由此,在构建同一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时,应对其各级梯队数量加以控制,数量在2~4支为宜,且应隶属于不同的俱乐部名下进行组织管理。
3.4 多元人才渠道与合理吸纳归化的选拔原则
计划筹建国家俱乐部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存在着同样的“困窘”,即在籍注册的运动员与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基数严重不足,难以支撑优异成绩的取得。据相关数据显示,天津全运会上,参加垒球比赛的球队只有12支,全国注册球员400人,而能在一线队伍打球的人数更少[11]。目前中国冰球注册运动员人数在1 500人左右,其中女子选手只有264人,具备一定实力的适龄选手不超过40人,而具备一定比赛能力的适龄男子选手不到100人[12]。运动员数量与竞技水平是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关键所在,直接制约和决定着竞技运动项目的现在与未来。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应秉承开放、多元、包容的人才选用理念,通过招募国内外高水平球员、健全青训体系、选拔各级梯队赴国外参赛等渠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13]的人才获取通路。
运动员归化是指运动员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并代表其他国家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行为[14]。从全球范围来看,归化运动员现象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归化运动员现象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产物,是在本国法律法规和国际相关体育项目规则允许范围内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15]。就以满足现时需要与亟待发展为目的而构建国家俱乐部的竞技运动项目而言,打破民族、地域、文化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招募适龄运动员[16],合理地吸纳归化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实现竞技水平的突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如中国冰球国家俱乐部曾远赴加拿大进行海外选拔,在多伦多、温哥华两站选拔中,共有76名男运动员和71名女运动员参与,且多为在北美打球的华人,这与国家俱乐部倾向于归化华裔球员的初衷相契合[17],也为其他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人才引入提供了参考。
3.5 地域文化的互融与明确构建本质的发展原则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18]。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当中,其影响力难以估量[19]。故而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主动寻求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采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命名的方式来建立社会大众与俱乐部之间的共鸣,赋予俱乐部地域文化代表的内涵,承接社会大众情感寄托,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社会资本的利益则通过授予商业开发权的方式进行补偿,实现共赢。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构建须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20],方能保有自身的旺盛长久的生命力。
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构建并不只是为了“面子”而采取“应急”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此机遇,谋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和长远利益的取得。任何“应急”都只能止一时之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某一亟待发展的竞技运动项目长久以来积弱、疲软的症结,而随着重大赛事结束、热点消失、人们关注度下降和社会资本的撤出,国家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必然遭受重击,进而逐渐消失。即使在短时间内能够收获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如此“短命”的收益,与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相较,可谓“入不敷出”。构建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本质是营造竞技运动项目持续、稳定的成长环境,实现国家竞技运动的全面发展。只有明确其构建本质,才不会受制于眼前所得而迷惑于未来,才能完成国家所赋予的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4 结语
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构建原则应以满足现时需要与关注亟待发展为构建起点,以完备的联赛系统与相当数量高水平比赛为构建权衡,以健全的梯队建设与同一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数量为构建体系,以多元人才渠道与合理吸纳归化为构建支撑,以地域文化的互融与明确构建本质为构建保障,指引和推动我国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高效、健康、有序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竞技运动项目国家俱乐部的构建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时间、环境及具体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与时俱进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