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象”之“兴”字探源

2019-06-14蒋孟洁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雎鸠关雎相似性

蒋孟洁

摘要:“兴”是中国文学中最富传统意义的批评术语之一,清人东方树也曾说“兴,最诗之要用也”,可见其重要性。本文从“兴”的本意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起”与“同”两种含义。并以《诗经·关雎》为例,从“起”出发,研究其与“象”之联系;从“同”出发,研究其与“比”之联系。

关键词:兴;起;同;象;比

据《说文解字》解释,兴,興,起也,从同,同力也。甲骨文字形为。从其本意来看,兴包含两种意义:“起”与“同”。

“起”这一意义可以追溯到原始祭祀活动,从兴的甲骨文可以进行猜测,应是四人共同举着酒杯跳舞(此处酒杯不确定)。在祭祀过程中人们有着默契的动作和感应,对神灵心存敬畏,人与神在此时处于共同的环境之中,人神感应,因此人们产生相似的情感,感情兴起,却无法表达出来,于是人们便将自己的情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表现出来。因此,“起”可以说是人们受祭祀中的情境感染,心有所触,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并将之显现出来的过程。兴之所至而起舞在《周礼》中就有两则记载,一则是乡大夫之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孔疏云‘兴舞即舞乐”。一则是舞师之职“凡小祭祀,则不兴舞”(1)。“兴舞”便是受外物触动所引发的情感显现的代表,此时的“兴舞”是一种象征物,与“象”为同义,这也就是后来的“兴象”了,因此“兴”即是“象”,都是情感的表现。

这种“兴象”的应用在《诗经》中就已经有很多,最经典的要数《诗经·关雎》了,按照一般解释而言,这是一首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那么雎鸠鸟象征男女爱情就不言而喻了。但若是按照《毛诗序》所言,这是一首描述后妃之德的诗歌,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毛诗序》注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2)关雎鸟为爱情鸟,成双成对出现,若一方去世则另一只不吃不喝直至死去,象征着爱情的贞洁;荇菜是祭祀所用之物,生于水中,柔顺清洁,代表着古代女性的“妇德”,用于贵族统治者中,是一般百姓所不能使用的;而鐘鼓也同样只用于天子诸侯之中,乐即是礼,《礼记·乐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以礼推进教化是古代帝王的责任,将自己与后妃的婚礼作为“风天下而正夫妇”准则与模板,以“后妃之德”推进教化夫妇婚姻。所以关雎中的“象”都将人们往“后妃之德”的方向引领,今人之所以对此不太明白,是因为有时这种“先言它物”与“所咏之词”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今人便不能轻易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了。

由兴产生的情感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是不受人为理智所控制的。如

王子酞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朝”(《世说新语·任诞》)

这是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若从理性分析来看,夜晚访友本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况造门却不前而返。但作者在这里所追求的恰恰是一种追求本心的“兴之所至”,遵从内心所思所想,不去考虑外在世界的束缚,所以这里的感情不能用理性二字来形容,但却是一种非常让人向往的自由的情感状态,也正因如此,由“兴”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同样也需要诗人将其进行“自然”的表述。

兴的又一意义便是“同”,祭祀时人们进行相同的动作并产生相似的情感,在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象”能使人们产生相似的情感,如看到月亮便会让人产生思乡之情,看到竹子便会想起君子之风等等。这些都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将外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与自己所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也正是在“同”的基础上,“兴”逐渐发展出了“比兴”这一深刻内涵。“比”与“兴”都具有“同”的含义,但二者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具体说来便是“比”之“比”是“比方于物也”(3),“兴”之“比”则是比于情也。即“比”侧重于象与象、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如雪与柳絮都有白色、团状的相似性。而“兴”则是侧重于说事与抒情,“取象曰比,取义曰兴,兴即象下之意”(4)。同样是在相似性的比较,“兴”之“比”是侧重于“意”、“情”间的相似性比较。就如前文已提过的《诗经·关雎》,可以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解释为“比”,因可以认为这里将雎鸠鸟的叫比喻成男女之间的求爱,但相比于“比”,“兴”则更能全面的解释此句与全诗情感的联系。“雎鸠”这一物象可使人生出各种意义的联想,如河中那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求偶的叫声怎能不让人生出一种情思的联想?不足以激发人们想要恋爱的心态?不使人联想到男女热恋中的情景呢?可以说这里只从雎鸠鸟的叫声比喻男女之间的求爱来理解全诗就略显单薄了,而从“兴”的含义来看,就可以将此句与全诗想要营造的气氛充分联系起来。

“比”与“兴”的又一区别便是“比显而兴隐”,“比”之“比”直截了当,能让人一眼便明白,而“兴”之“比”则是需要进行深思、考察,甚至要明白一定的文化背景,需要人们有经验性的认知或共同的心理沉淀才能清楚。就如雎鸠鸟在中国象征爱情,而在西方象征爱情的是玫瑰一样,只有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才能产生出“兴”,也正因如此这种相似性一般是隐喻式的。而这种隐喻式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产生了余味,钟嵘在《诗品》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5)。虽然话已经说完,但仍能使人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便是“余味”。由于是隐喻式的,诗人的情感有时就显得有些令人难以琢磨,再加上后人在解释诗歌时所处历史环境不同,导致了人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不同的理解。还是从《诗经·关雎》出发,按照《毛传》所述,雎鸠就是王雎,是“挚而有别”的水鸟;后郑玄先生解释“挚”就是“至”,认为雎鸠鸟是一种至情之鸟,且是一种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鸟类,在此处象征男女之间也应如此。但后来戴震先生在中认为“挚”就是“鸷”,指凶猛雎鸠即司马氏,为其“鸷而有别,故为司马,主法制”(6)。但无论如何解释,都可以看出,在这里后世的解释都是从雎鸠鸟这种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事物出发,然后与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散发性想象,再将其融入自己的解释之中,然后我们就见到了如此多的不同说法。虽说写诗的作者受“兴”引发的感情是相同的,但将这种感情以“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后世的解释就多种多样了。

钱锺书先生曾在《管锥编》中写道“兴之义最难定”(7),由此可见对“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久远且应用深广的术语是多么难以定义。本文只是从“兴”的甲骨文及其本意出发,探讨了其所蕴含的“起”的意义,并因此与“兴象”这一术语联系起来,探讨“兴”所具备的将感情“象”化的功能,且发现“兴”所激发的感情是非理智的、自然的;再从“同”这一原始本意出发,发现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与“比”联系起来,但两者又有着极大地不同,且“兴”所具有的隐喻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咀嚼不尽的艺术效果。

注释:

郑玄《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1999年

汉代郑众(郑司农)曰:“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参见《周礼注疏》卷二十三郑玄注引。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罗志、王彦坤、李恩庆、易淑琼《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中《杲溪诗经补注》齐鲁书社出版,2012年

钱锤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

猜你喜欢

雎鸠关雎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雎鸠欲飞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漫谈《诗经》中的鸟儿之一雎鸠是种什么鸟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