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9-06-14张玲
张玲
摘要: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成为了国内最重视的教育内容,基础教育需要将课程作为基础,从资源建设、内容定位、培养目标等角度出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高职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结构,高职学前教育能够很好的提高幼儿的综合文化水平。高职教育需要做好对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理论素养,学生的教材研发、创编实践、文学鉴赏、作品阅读等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强化,学生的素质能力势必会对幼儿造成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以此为目标,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文学的利用,希望能够更好的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思路
在高职学前教育中,儿童文学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带给幼儿更专业的幼儿教育,高职教育就必须做好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研究。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积极向上的内容。高职教育需要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素质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儿童文学教育文化视点
(一)立足童年
儿童文学教育同样要做到以生为本,体现儿童需求,满足儿童需要,创作属于儿童、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而这需要基于儿童接受能力、审美能力进行参考,关注儿童发展规律。教师需要感同身受理解儿童的成长需求,而不是站在成年人角度展开儿童教育[1]。
(二)开阔情怀
如同其他文学一样,儿童文学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基底,即对世界、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儿童需要在这种作品的熏陶与鼓舞之下,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所以儿童文学绝不能单纯的表露出对教育问题、生活情感、自然现象的关注[2]。儿童文学还要具备高远、开阔的人文情怀。例如《丑小鸭》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对生命蜕变、精神磨砺。《神笔马良》所传达的鞭挞丑恶、坚守善良。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有很突出的人文特性,其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很多方面中都有体现。每一个环节都不单单只有技术操作,其设计到了文化性、文学性问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操作实践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储备足够多的文化与知识。教师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
(三)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昌盛的根本。面对文化交流越发频繁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迎面而来,这些文化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写入文化作品。儿童文学同样也是文化产品,其传承与搭载的是特殊的社会信息,有着十分突出的文化功能。儿童文学需要汲取足够的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传承工作[3]。课程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能够很好的补足很多青少年缺失的传统文化。
二、高职儿童文学教育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一)阅读设置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儿童文学的价值与内涵是无与伦比的。其有着思想教育、道德熏陶、精神传播的功能与作用。为了实现这些功能,仅凭空洞说教显然是并不现实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用大量内容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品格与升华学生情景。高职教育需要着重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力与文化涵养。所以高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需要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一定量的作品内容,展开全体裁、全方位阅读。
(二)文学鉴赏
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有指出,学生需要具备鉴赏能力,这是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过程。需说明的是,文学鉴赏同样能够很好的实现传统文化渗透与传统文化教育。学前教育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为幼师,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经验水平、知识能力,可以感受到文化中的涵养与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儿童读者大多不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传统,不过高职学生必须做到第一时间理解其中文化含义,其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与知识积累效果。在文学中连接文化、感受文化、挖掘文化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创编实践
儿童文学教育实际上是理实并重的课程,理论教育需要重视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知识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与操作经验。实践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专题讨论会、活动设计、课件制作、专题表演等等很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因素,提高文化教育有效性。
儿童文学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创新素质,这是儿童文学教育的基础要求。当然很多高职学生因缺少足够的经验,所以独立创作出儿童文学作品显然存在一定难度。毕竟其涉及到儿童意境、儿童情趣、艺术手法、语言组织、内容选择、主题规划等很多的内容。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对儿童认知规律了解、理论知识创作思维,学生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中积累足够的文化体验。实践能够很好的展现活动理念与活动素质。创编实践可以很好的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儿童文学创编包括创作与改变两种模式。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改变为戏剧。学生在戏剧中理解知识将会更加的顺利,这种改变改变了作品表演形式。改变着能够在吸收原作内涵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书写。作者不仅实现了作品创建,更是融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学的创作需要注入文化,在构思、摄取與创作中完成作品。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作者需要用文字将情感、道德、美学观念、主题思想灌注到自己的作品,达成育人目的。
(四)教材开发
儿童文学开设的前提就是做好对儿童文学教材的有效利用。教材对于课程的开设来说意义重大,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其价值体现在资源性方面。儿童文学本就是文化产品,有着传承文化的价值。教师需要有意的引导儿童文学作品,开发更多的儿童文学资源。其能够很好的强化儿童文学作品价值与品位,带给学生更丰富的文化样态,实现儿童文学教育的内涵化、多样化发展。篇目选择与处理方面,首先要做好文化融入意识工作。因儿童文学本身有着大量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甚至享誉海内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含义纷繁复杂、千差万别。教师需要参照教材角度遴选篇目、甄别文化。教师需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合理确定与选择,绝不能随意设置。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形式,也就是儿童戏剧、儿童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儿童诗、儿歌等内容。教师需要用不同的融入方式,理解与消化这些文学作品内容。不同作品的融入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样态。比如摇篮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能够展现长辈对幼儿的喜爱之情。文学作品大多体现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与特点。教师急需要确保每一种作品与内容都能够体现出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作用,教师要使用富有文化味、幽默意味的手段展现不同的文化知识,体现不同问题形态的特色与特征。教材的研发需要融入传统文化,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需说明的是,我国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我们必须明确高职人才培养指向性作用与职业属性,拓宽发展道路,做好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儿童文学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培养,发挥文化传承功能与作用。关于教学目标定位方便,需要着眼于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理论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扩大阅读量,做好优秀内容的鉴赏活动。只有从多元路径开发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作用与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为中国儿童文学做一个明确的记录[J].全国新书目,2018(09):30-33.
[2]伊志.文化意蕴: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J/OL].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04):44-47
[3]谭旭东.重审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J].创作评谭,2018(05):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