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方法和经验

2019-06-14王泽明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仪式意象

王泽明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的失忆也逐渐显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是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所,对城市文化的保存和建构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角来探讨文化记忆的传承方法,通过研究老门东和新街口的文本,意像和仪式,来探讨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文化记忆;意象;文本;仪式

一、南京市公共空间历史遗留现状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有着丰富的城市文化记忆,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1]。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构成城市庞大系统的重要要素,作为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的责任,文化记忆的传承是通过文本,意象,仪式实践来实现的,扬.阿斯曼在《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中指出文化记忆的概念包含某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持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向系统,仪式系统,他认为集体形象的建构和延续依托各种文化层面上的符号和象征(文本,意象,仪式)。[2]然而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建造和消费文化的渗入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本逐渐缺失,意像开始模糊,仪式逐渐消失。

二、南京市公共空间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公共空间中的文本系统

新街口是南京市市中心,主要以商业为主,只注重利益,不注重历史的文本信息。街口建筑上的led广告,路边的广告牌,商店的现代化logo等,都是消费类的文字信息,地名是现在新街口能在室外指示牌上见到的唯一的历史文本。新街口保存有文化记忆的空间也被商业性空间挤压,例如,1943年在新街口广场西北侧建成的红楼书场,原名大鸿楼剧场,现在在原址上建起了金陵饭店。新街口将记载文化记忆的文字信息换成了能带来广告效益的消费文字信息,将存贮着历史文字信息的空间变成利润高的现代商业空间,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空间中的文化记忆,造成了新街口文化氛围的缺失,文化记忆的断层。

老门东属于南京秦淮河景观带的一部分,是近几年刚进行修缮的历史街区,对于历史文本的信息非常重视,进入老门东的大门就有牌坊,上面是楷体的繁体字地名“老门东”,它的各个巷子的名字“箍桶巷,三条巷,边营等”也都被保存了下来。老门东还将旧厂房进行改造,将厂房改造成了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这些保存文化信息的空间。同样也有南京越剧博物馆,城南旧影,俊惠书屋这类产业来传承和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空间中也使用了新的文本媒介“影片”来传播文化信息,晚上将3d影像投射到城墙上,3D影片主要分为倒计时、城墙颂歌、烟雨秦淮、城南记忆、门东新颜五个章节,以3D互动、光影变幻展现老城南的历史积淀和保护复兴,增加了趣味的同时,更是传播了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记忆。

(二)公共空间中的意象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象系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之一。哈布瓦赫指出记忆是一个与他人、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现象。[3]人们看到金字塔这个形象就会想到埃及的文化,看到园林就会想到苏州,正是这些意象才使得文化记忆可以很好的传承。

新街口作为南京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经历过一些大的变化。在空间的结构和形态方面,新街口的变动是比较大的,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这句话在新街口没有起到效果。在公共空间的建筑形态和功能上,新街口的建筑尺度越建越大,街区的文化记忆也开始断层。新街口步行街的亭子也是完全现代的设计风格。新街口主要是玻璃和钢筋混凝土材质组成的建筑,地面有柏油路和大理石路组成,由于是在市中心,各种灯光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公共空间中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建筑的形態和功能,景观元素,材质,声音都没有很好的承继新街口之前的意象。

老门东作为一个历史街区,它的意象系统保留的完整,同时改造也给街区带来了活力。老门东在空间的结构和形态上很好的延续了之前的结构。各个巷子,建筑的布局,建筑的高度和街道宽度的比例。老门东东西向的主要街道为剪子巷,三条营,边营,新民坊。而南北向的主街巷为箍桶巷,这也是主要的步行街,中间还有很多小的巷子,陶家巷,双塘园巷,小巷和转龙巷。建筑的密度和布局也是按照之前的排列建筑紧挨在一起。在建筑形态和功能的延续上,老门东由于改造之前建筑已经被破坏变成了水泥楼房,所以在改造的方法上将他推倒重建变成了仿古的建筑。改造前的建筑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民居建筑,一类是近代工业建筑,一类是现代多层或高层建筑。改造后的老门东将破坏风貌的现代建筑做成标准徽式的青砖小瓦的仿古建筑,将近代工业建筑重构变成了符合街区风貌的博物馆,同时对传统民居进行了修缮。老门东在建筑的功能上,则是把原来的居住空间全部改造成商业空间,这虽然活跃了空间的氛围,重新给街区带来了活力,但将本地居民全部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文化记忆。吴良镛曾说“城市的细胞总量是要更新的,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堪者”[4]功能的替换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当地的居民也不是破烂不堪者,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承者,当地居民应该被妥善安置在街区内。但是功能替换的太唐突,没有衔接好。

(三)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实践系统

保罗康那顿认为文化记忆是通过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他说“我的论点是,如果说有社会记忆这回事情的话,那么我们有可能在纪念仪式中找到它。”[5]他还认为身体实践是纪念仪式的本质,仪式是靠实践完成的。

新街口在民国的时候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游行,集会,现在举行仪式的广场被改成十字路口,供车辆和交通使用,之前举办仪式的场所已经没有了。虽然现在商家也会举办一些活动,但都是消费类的活动。人与空间的互动或者说是实践也只是停留在买卖阶段。

老门东则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来活跃文化氛围,传承文化记忆,例如2017年6月8日上午,在老门东举办了一场‘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为主题的档案宣传活动。老门东给这些文化记忆活动提供了空间,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体现了文化氛围,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在傍晚的时候,老门东的水池边会有雾喷出来,这些有雾的地方往往是人活动最多的区域,人们经常拿手去触碰,或者是去拍照,夏天的时候,在箍桶巷中间的喷水景观经常会有小孩在其中游玩。这些互动景观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因素,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互动更好的融入街区环境,感受文化记忆。

三、结语

以上的两个案例虽然一个是商业街区,一个是文化街区,但是同样具有参考价值,都能够得出公共空间中城市文化记忆传承的经验:

重视文本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的传承首先要重视之前的文本信息,文化记忆就是因为文字的保存才得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保护好空间中具有文化记忆的文本,例如地名,并在公共空间中专门留下一块地方保存文本系统。

承继意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要适当的对意象进行取舍继承,公共空间的意象主要由总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和功能,景观形态,空间中的材质,空间中的声音构成,对这意象的保护和重构也是对记忆的延续和发展。

实现仪式和实践系统:公共空间中可以举办仪式活动或节日活动,并为传统的仪式留下空间,例如端午为了纪念屈原,每年都会在莫愁湖公园举行的划龙舟比赛。同时建造互动景观也能够实现仪式和实践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扬.阿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

[3][6]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

[5]保罗.康那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仪式意象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开营仪式